◎福建/陈 莹
听说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大语文教学观念下,教师要有效开展听说训练,构建清晰的训练思路,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听说能力的拓展和提升。但是,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听说训练不科学、师生互动不和谐、训练效果不理想等情况,限制了语文教学水平。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立足学情,合理选择听说训练的方式和内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教学优势,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听说技巧,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此,笔者从四个方面论述初中语文听说训练的构建思路。
听说能力是人与人交流与沟通的基础,是学生交际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听说作为一种实践技能,需要在特定氛围中进行培养与锻炼。语文教师应积极营造轻松、愉快的听说氛围,促使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把听说训练当成一种愉悦的体验,乐在其中,逐步提高听说水平。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普遍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特点,构建生动的听说环境,提升学生的感悟力。还可以发挥微课的优势,将听说训练的重点制作成微课,学生一边观看,一边受到启发,不断提升人文素养。
例如,教学《岳阳楼记》一文时,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岳阳楼的图片、视频,带领学生走进岳阳楼,感受岳阳楼的美景,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然后,教师再开展听说训练,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描述看到的景象,向大家介绍自己眼中的岳阳楼。以此为切入点引入课堂教学,既能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
语文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展现语文学科的魅力,把学生教“活”。比如,在讲授《沁园春·雪》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描述自己印象中的雪,讲述生活中经历或看到的发生在雪中的故事,谈谈从雪中获得的人生感悟。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口语表达,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配上优美的音乐,以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使学生的表达更轻松、更愉快。
传统的语文课堂以教师的讲为主,学生学习较为被动,没有表达的机会和权利。如今,课堂教学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把更多的说的机会留给学生,打破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学生成为语文课堂上的真正主人。初中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分角色朗读活动,推陈出新,教出新意,满足学生的需求,强化听说训练。比如,在《故乡》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分角色朗读的环节,让学生分别以闰土、杨二嫂、“我”、母亲的身份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特征,提升学生的阅读情感。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即兴演讲。例如,学习《谈读书》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读书为主题进行即兴演讲,学生做一回“演说家”,说一说对读书的看法,读书过程中所发生的趣事,谈谈喜欢的作者等等,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又能提升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灵活性。
为了丰富听说训练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生动再现故事场景,深入理解课文传达的信息,创造更多的听说训炼的机会。比如,在教学《曹刿论战》一文时,笔者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听说训练,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参与意愿,将课文划分成了三个片段:书屋鸿鹄之见、朝廷面见庄公、齐鲁交战,形象直观地再现故事场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模仿,将足智多谋、远见卓识的曹刿和虚心纳谏、知人善任的庄公形象呈现在大家面前,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了人物形象特征,把握了文章主旨。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优化课堂提问设计,结合教学内容分层提问,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创造听说训练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互动之中,通过有效的互动,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大核心素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的语文能力,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协调好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打破相对孤立、分散的教学模式,在开展听说训练时融入阅读和写作活动,设计新颖的听说训练形式,以读写带听说,以听说促读写,实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比如,在教学《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文时,教师可设计课堂导入问题,让学生思考:“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表现出来的?这首诗歌中‘我’是指作者本人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诗歌中的感情色彩是怎样变化的?”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歌的语言和节奏。朗读结束后,师生一起研读,营造开放性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言,促进其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升。
收录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语言美,而且意境美,值得学生阅读和传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课文内涵的挖掘,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使其敢想、敢说,达到激活语文课堂的目标。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帮着学生学习”。学生活跃起来了,语文课堂自然就“活”起来了。教师要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当有人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要认真听,不要打断别人的发言。当有不同意见时,可以在该生陈述完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升自我的能力。《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强烈、真挚、浓厚的爱国情感和以建设祖国为己任的使命感,学后让人不禁心潮澎湃。教师要把握契机,在学生情感被激发之时开展写作训练,引导学生以课文为范例进行仿写,或将诗歌改写成抒情散文,让学生换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情感,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双减政策下,学生自由安排的时间增多了,学习空间变得更加广阔。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促进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形成。比如,在学习诗歌单元后,教师可举办诗歌诵读活动,学生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锻炼说得自信,让学生敢说、乐说,使其语言能力得到提升。游戏一直都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形式,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巧妙融入游戏教学,实现寓教于乐的目标。比如,在课后开展成语接龙活动,并建立一定的奖惩规则。为了取得好成绩,学生会倾尽全力调取脑海中的成语知识,在玩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去说,并且说得很精彩。
面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见解。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意见和分歧延伸到课后,开展小型辩论活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比如,在教学《曹刿论战》时,学生对鲁庄公具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鲁庄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有的学生认为鲁庄公善于纳谏、唯才是举;有的学生认为鲁庄公没有战略思想等。为了强化初中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教师可鼓励学生参与到辩论中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讨论,拓宽思维,感受语文的魅力。听说能力薄弱一直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广采博纳,与时俱进,不断开发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听说训练活动,让学生在听说过程中收获快乐。除了校园实践活动,教师还要提倡学生走出去,到社会中去参加志愿服务、公益宣传、知识竞赛等,在真实的场景中锻炼听说能力,提高语言表达的水平。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听说训练是一项长期的教学实践,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目的的。语文教师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清晰的听说训练思路,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听说活动,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中,产生持续参与的热情。还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供宽松、自由的听说空间,在潜移默化中优化师生关系,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