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征学 潘 彪 李沛霖
[提 要]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五市启动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以来,围绕提高消费资源的集聚力、扩大服务消费的影响力、拓展消费市场的辐射力、强化保障体系的支撑力等方面积极推进,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借鉴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经验,江西应聚焦提升便利性、突出独特性、深化开放性、强化包容性“四性联动”,全面推进南昌建设全国消费中心城市,赣州、九江、上饶、宜春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形成“1+4”消费中心城市体系,增强商品要素配置,创新创意策源功能,助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设消费中心城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2019年商务部等14个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 以来,全国已有20多座城市明确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5座城市已经开展试点。借鉴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经验,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推进江西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对全面促进消费升级、培育经济新动能、联动国内外市场有重要意义。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顺应消费型社会崛起,借助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力量,形成的消费资源高度集聚、消费主导功能显著、商贸流通体系发达的商业城市。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迪拜等国际公认的消费中心城市看,具有四大基本特征。
高识别度的商业地标汇聚国际知名消费品牌。东京的银座、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和纽约的第五大道号称世界三大繁华中心,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标志区,也是全球知名品牌集聚地,加上精彩纷呈的时尚文化和节日主题活动汇聚人气,激发消费潜力。
丰富多样、环境优美的购物空间增强消费吸引力。如,伦敦拥有多条购物街和大量具有英国特色的百货商场,全球知名奢侈品品牌均在伦敦“高街”设有专卖店,许多特色露天小店满足多样化购物需求。
高端服务业丰富消费产品供给。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的教育、医疗、文化、金融、会计、审计、会展、工业设计等高端服务业占比均超过65%。通过增加高级消费产品的供给,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和上市企业集聚,形成全球资源配置的网络体系, 成为新产品的首发地、新技术以及新商业模式的发源地,占据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
高能级消费平台引领消费时尚。巴黎、纽约等城市借助多样化、国际化的活动、赛事、节日等平台集聚效应,吸引国际消费者,成为高端消费的风向标。如,“巴黎时装周”汇聚全球时装精英和时装品牌。近年来,各种专业化综合化世界顶级展会、国际大型赛事活动、重大文化艺术节庆、夜经济灯光秀等逐渐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标配。
旅游品牌的塑造拓展消费群体规模。巴黎和伦敦依托强大的基础设施、完备的商务配套、知名的休闲圣地和浓郁的本土文化,围绕知名博物馆、美术馆、古迹等地标打造商业集群,每年吸引2000万左右的国际游客,提高消费国际化程度。
高品质的文化供给促进消费升级。伦敦剧院高度集聚、演出剧目丰富多彩,是文化消费、娱乐休闲的高地,也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巴黎主打文化、艺术和历史的沉浸式体验,创造了独特的消费名片。纽约久负盛名的音乐剧、话剧、滑稽讽刺剧、歌舞剧,每年吸引数千万国际游客,创造上百亿美元消费收入。
法治化的营商环境筑牢消费安全墙。英国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公平交易法》、美国有《兰哈姆法》、日本有《反不正当竞争法》,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安全化的消费环境。完善的免税购物和离境退税制度,极大提高了退税效率。
贴心周到的服务提升消费体验感。比如,迪拜对100多个国家游客采取免签、落地签或中转免签政策,景点常见多语种指示牌与介绍材料,商场设有银行、电信运营商和移民局办事柜台,消费者可以在休闲购物的同时办理延长签证、兑换外币等业务。
现代化的公共交通系统提高消费便利度。比如,巴黎交通便捷,乘坐高铁、火车能直达很多欧洲城市。近年来,巴黎进一步优化国际机场和公共交通系统,推出了共享单车、共享汽车,为消费者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出行选择。
2021年7月,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五市(以下简称“五市”)启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以来,各市积极行动,形成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加快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上海、北京、广州和重庆均明确提出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提升过境游客数量,提高国际消费占城市消费总额的比重。如,北京加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建设国际化旅游公共服务环境,对53个国家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促进世界文化名城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发展。
搭建面向全球的消费平台。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统筹实施国际消费资源集聚、特色品牌塑造等举措,实现“两个市场”开放共享,提升“两种资源”配置能力。比如,上海、北京、广州分别以进口博览会、服务贸易交易会和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等国家级展会为引领,加快发展时装周、旅游节、艺术节、购物节等多层次、多类型的消费平台,汇聚优质市场主体、国际知名品牌,引领全球时尚消费。天津积极发展专业性会展,打造“城市会客厅”,建设节庆会展文娱综合消费中心。 重庆推动“重庆产品”“重庆名品”走向世界,培育“夜景、山水、美食、康养、时尚”等特色消费品牌,增强优质资源集聚力。
提升服务业开放水平。除广州外,其余四个城市都是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地区。其中,北京2015年5月率先开展试点,天津、上海、重庆在2021年4月首次扩围中被纳入。北京放宽金融、文化、教育等领域外资准入,积极推动资金跨境流动便利化,加大境外人才支持力度,深化服务业制度型开放。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性商圈。上海把南京东路、南京西路、小陆家嘴等商圈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世界级地标性商圈,同时,培育一批国潮品牌特色街、国别商品特色街区、分时步行街区和海派特色商业街区。北京依托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加快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着力建设独具人文魅力的国际一流商业街区。重庆创新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美丽经济,打造中央商务区和寸滩国际新城2个国际消费核心区。广州围绕“5+2+4”建设国际知名商圈,积极推进商圈差异化、品质化升级。天津聚焦金街提升改造, 高标准引进商业项目,推进商旅文融合发展,构建智慧商圈。
提高服务消费比重。五市均把文化旅游、体育会展、医疗康养、信息网络等作为重点,构筑商品和服务消费融合发展生态体系。 比如,北京紧抓冬奥会掀起的体育消费、冰雪消费浪潮,建设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促进体育消费。广州培育壮大数字娱乐、游戏软件等新型消费产业,支持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发展,推动消费转型升级。
振兴老字号消费品牌。提升本土品牌对世界消费者的吸引力,展示本土品牌力量,彰显文化自信。上海加强老字号保护,支持国资老字号产权改革,重振老字号品牌。北京推动老字号与非遗文化场景融合创新,形成“老字号+国潮”模式,促进古都商街焕发生机活力。广州实施老字号“振兴行动”,做大做强老字号品牌。重庆建立品牌培育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提高老字号知名度和美誉度。
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做大做强首店经济。五市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举办全球新品首发或开办首店,扩大全球影响力。如,2022年2月重庆出台的《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若干政策》,聚焦“四首经济”(首店、首牌、首发、首秀),对国内外知名商业品牌企业在渝首店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资金奖励。截至2022年6月,重庆引进首店超220家,涵盖餐饮、零售、酒店等多个领域。
推动消费数字化转型。五市积极推动数字技术和消费深度融合,提升消费沉浸感、场景感,引领数字消费新潮流。北京2022年6月出台《数字消费能级提升工作方案》,以电商、直播经济、在线文娱等数字消费新模式为抓手,推动“数字消费首善之城”建设,打造“数字技术优势引领、环境标准制度引领和营商环境示范引领”的数字消费新高地。上海、广州、天津、重庆四市结合数字经济发展,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营造数字消费生态圈。
强化中心+外围合作。 以联动发展为突破口,深化城市合作,提升全球消费品中转集疏和国际游客汇集通达水平,创新共建共享培育模式。比如,京津冀配合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实施, 用好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推出系列144小时畅游京津冀主题线路,吸引更多海内外游客乐享休闲。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开展异地退换货服务。广州主动融入大湾区建设,整合区域消费资源,培育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消费城市群。成渝地区强化双城联动,共建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
优化消费市场环境。五市主动对接国际通行规则,优化市场环境,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上海加快完善消费领域标准体系,推动企业首席质量官队伍培养,健全市场监测、用户权益保护、重要产品追溯等机制。北京建立统一、便民、高效的消费申诉和联动处理机制,优化入境游客消费维权机制,开通入境游客维权绿色通道,同时,在市级重点商圈开展“条块结合”综合执法试点,提升综合执法能力。广州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跨境商事争议在线解决机制建设,打造全球企业投资首选地与全球互联网仲裁首选地。重庆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为市场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纠纷解决途径。
完善国际消费政策。完善离境退税政策,提升离境退税服务便利度,让国际游客拥有最佳消费体验。上海支持企业申请免税品经营资质,优化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流程,同时,拓宽入境旅客数字化支付渠道,完善外卡收单受理环境和支付便利度,打造多语种服务示范场景。广州大力发展免退税经济,积极开展保税展销体验消费及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服务,培育打造离境退税示范街区。重庆加快推进重点商圈离境退税商店全覆盖,在符合条件的离境退税商店推行离境退税便捷支付、“即买即退”等便利化措施。
借鉴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经验,聚焦提升便利性、突出独特性、深化开放性、强化包容性“四性联动”,全面推进南昌建设全国消费中心城市,赣州、九江、上饶、宜春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形成“1+4”消费中心城市体系,增强商品要素配置、创新创意策源功能,助力江西经济高质量发展。
改善消费群体快进快出条件。加快完善南昌、赣州等消费中心城市对外交通基础设施,争取更高水平嵌入全国骨干交通网络,加密上饶三清山、九江庐山、宜春明月山、吉安井冈山等机场与国内外主要城市航线,完善高铁和高速公路网络体系,增强航空和铁路枢纽功能,打造消费和商贸“双中心”。积极争取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开通第五航权航线。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圈和商业地标。提升南昌八一广场和红谷滩中心区商圈、赣州章江新区商圈、九江大中路步行街商圈、上饶抗建路商圈、宜春鼓楼商圈的知名度。结合文化古迹、博物馆、美术馆、演艺剧场、体育场馆等,布局建设新一代智慧商圈和特色商业街区,鼓励大型文旅商业集团开发建设多功能城市新地标。加强与互联网平台公司以及知名主播、博主合作,借势打造一批“网红”消费打卡地。
营建内容丰富、主题多元、舒适便捷消费场所。实施商业街区改造计划,促进传统百货店、购物中心、酒店、体育文化场馆、闲置工业厂区向消费体验、休闲娱乐、文化时尚、健康管理、设计定制、会展会议等综合性中心转变,完善公共交通接驳、交通工具租赁、多语种指引标识、咨询服务中心等消费服务设施,构筑便捷舒适的消费环境。
丰富特色优质商品和服务供应。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鼓励本地企业增加优质商品生产供应,打响“赣鄱正品”自主品牌。加快制定老字号保护促进办法,采用“互联网+”“资本+”“技术+”等方式,创新挖掘老字号IP价值,焕发“国货潮牌”活力。培育和引进教育医疗、文化体育、金融会计、会展会务、工业设计等企业,提升服务消费规模和品质。
彰显江西文化和旅游消费特色。突出文化、美食、美景等特色,将中国元素、赣鄱文化融入消费中心建设,支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营造全季全时文旅消费场景。挖掘“四大摇篮”“四个千年”“四大名山”优质资源,推出精品旅游产品和线路,壮大“红色”“古色”“绿色”特色文化和旅游消费。推广赣菜“十大名菜”“十大名小吃”,繁荣夜间消费。优化文化遗产地和各类文博场馆旅游功能,推出原创剧场和精品剧目,擦亮独特文化消费名片。
培育数字消费新热点。抢抓赣州入选特色型信息消费城市机遇,壮大数字消费规模,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文化、旅游、健康、商贸、会展等产业跨界融合,打造在线消费、智能消费、体验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建设中部数字信息主产地和消费目的地。积极争取“数字人民币”试点。
打造高能级消费平台和消费时尚风向标。提升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中国(江西)国际麻纺博览会、世界VR产业大会等展会影响力。围绕文化演艺、美食、电子信息、现代家具、工艺设计等优势领域,培育“购物节”“艺术节”“时尚周”“消费展”等消费服务平台,增强引领辐射作用。支持首店经济、首发经济发展,引进国内外品牌首店、旗舰店和体验店,推动新品发售时间、价格、售后服务等与国际接轨,实现名街、名店、名品联动。结合国际友好城市建设和国内城市对口合作,加强与知名时尚城市交流联系,引进培育国际时尚机构,建设时尚消费展示发布中心。
汇聚全球优质商品和服务资源。积极落实RCEP贸易便利化政策,推动进出口企业应用“提前申报”“两步申报”等新模式通关,优化口岸检查作业流程,推行“免于到场协助查验”模式,提升通关时效。加快中国(江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南昌、赣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跨境电商企业设立进口母仓、区域总仓,建设市内保税展示售卖综合体和保税商品展销中心,建成零售批发结合、平台内外结合、境内境外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进口商品集散地,实现“买全球、卖全球”。探索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扩大健康医疗、教育文化、休闲娱乐、消费金融、商务服务等领域对外开放,引进全球高端服务机构和品牌入驻。
扩大国际消费规模。支持免税经济发展,布局建设一批免税店、离境退税商店,借鉴纽约、新加坡等国际大都市以及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经验,健全免税购物和离境退税制度,完善“即买即退”离境退税政策。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提升通关和签证便利化,争取过境免签、延长过境停留时间,吸引更多国际旅客来赣消费。
塑造放心消费品牌和消费门店。支持南昌、赣州、九江、上饶、宜春率先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推进产品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全面提升“江西产品”“江西服务”质量。强化消费领域市场监管,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健全“黑名单”“红名单”制度,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搭建重要消费产品追溯体系,认证推广一批放心消费示范门店。
全面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对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健全消费维权体系,畅通消费投诉举报渠道,全面建立消费环节经营者首问和赔偿先付制度,强化“投诉转案件”机制,加大对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虚假宣传、价格欺诈、泄露隐私等行为的打击力度。
动态优化提升消费体验。建立全口径消费监测统计制度,研究编制消费指数,科学研判消费形势。密切与消费服务平台企业合作,建立商品和服务消费后评价体系,及时推动问题商家和问题区域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