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传统教育的项目化设计与实施
——以“火线桥”为例

2022-08-10 10:01刘玉瑞朱祥慧
中国德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火线沂蒙革命

■ 刘玉瑞 朱祥慧 刘 敏

围绕“火线桥”,我们引领学生分组学习,层层深入探究,从历史到现实,在寻桥、听桥、访桥、架桥、悟桥、讲桥、赞桥等多维度的追根溯源中,深刻感受和精准把握“沂蒙精神”的内涵和特质,在学习使用“历史的教科书”的过程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革命传统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孙祖镇中心小学位于孟良崮山麓,是一所红色教育示范校,学校多年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特别在革命传统主题教育项目化学习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探索通过项目化学习模型,全面打通学科间壁垒,实现学科融合育人,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以“火线桥”项目化学习为例加以阐述。

一、项目确立:多维考量,明确驱动问题

我们主要从历史价值、课程标准和现实运用三个方面考量,选取孟良崮战役中“火线桥”的事例作为学习项目,通过提出“‘火线桥’是怎样建成的?”这一驱动性问题,构思在实践中综合运用语文、数学、信息技术、美术、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知识,实现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四个维度的融合实践。

(一)历史价值

“火线桥”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战争环境下的智慧结晶,是沂蒙人民与革命军队生死与共的有力见证,是沂蒙红嫂群体无私奉献精神以及智慧与勇敢品质的具体表现,更是“沂蒙精神”在革命战争中的一次生动实践。围绕“火线桥”,我们引领学生分组学习,层层深入探究,从历史到现实,在寻桥、听桥、访桥、架桥、悟桥、讲桥、赞桥等多维度的追根溯源中,深刻感受和精准把握“沂蒙精神”的内涵和特质,在学习使用“历史的教科书”的过程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二)课程标准

项目化学习的最大优势就是通过学科融合实现全学科育人。在项目中,我们召集全体三年级任课教师,一方面研讨涉及“桥”的相关主题和内容,从学科出发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要求;另一方面,围绕相关话题,建立学科知识逻辑与生活逻辑。经过研讨,我们梳理出三年级下学期的教材中与“桥”相关联的内容及教学目标。(见表1)

(三)现实运用

以“火线桥”的事例开展学习项目,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的现实思考。第一,项目学习从探究“火线桥”是怎样建成的到体验搭建“火线桥”,引领学生跨越历史的鸿沟,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感受“水乳交融 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第二,围绕项目学习开展的一系列任务,为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提供条件,为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具体的实例支撑和突破口。第三,以项目化学习为引领,可以不断扩大“沂蒙精神”的影响力,进一步打响“红色教育沂南品牌”,促进地方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研学实践活动的发展。

二、项目设计:运用“三感”,细化项目任务

“火线桥”项目选题确定后,围绕真实问题驱动,经过系统规划,我们采用“三感”任务设计法,即通过不同层次任务的设计和实施,使革命传统教育效果实现从“理论感知”到“实践感受”,再到“精神感悟”的层次跃迁。就本项目而言,在开展任务设计之初,我们带领学生开展思维风暴,尽可能多的征集到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问题,如“这是一座什么材料的桥?”“为什么要搭建‘火线桥’?”“搭‘火线桥’需要克服哪些困难?”“搭桥人和过桥人内心是怎样想的?”等等,我们将这些问题归类,融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关联内容,依据“三感”任务设计法,设计以下四个任务。

任务1:问桥,即“火线桥”是什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通过翻阅资料、上网搜索信息、询问师长、演算推测等多种途径,对“火线桥”长度、特点等相关内容进行初步探究,对“桥”形成一定的认知和理性认识。

任务2:访桥,即“火线桥”在哪里?组织学生参观沂蒙红嫂纪念馆、实地探寻“火线桥”遗址、走进架“火线桥”的村庄,走访抗战老兵、老红嫂、老干部等,寻访“火线桥”的历史遗存,增进学生对“火线桥”的感性认识。

任务3:架桥,即“火线桥”是怎样建成的?创设真实的场景,通过音视频手段还原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搭建“火线桥”的智慧和人们付出的牺牲,为学生植入红色基因。

任务4:赞桥,即我心中的“火线桥”是怎样的?学生通过手绘、电脑绘图、泥塑、雕刻、摄影、演讲、写日记等方式,呈现参加革命传统教育的收获和成果。

三、项目实施:加强合作,助力素养提升

参与项目的师生组建项目教师实施工作团队和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并进行组内任务分工。在教师团队建设上,以班主任为队长,联合项目相关学科教师,组建协同教学的教师团队;在学生团队建设上,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研究兴趣,组建异质性合作学习小组。两支团队围绕四个主题任务,制定任务实施的具体计划,细化任务指标,通过学科学习、合作探究,按周推进,共同攻克项目问题。项目启动第一周,相关学科的教师进行为期一周的协同教学。例如,语文老师带领学生了解桥的结构特点,体会古代工匠的智慧;数学老师引导学生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知识,为表述建筑的方位打下基础;信息技术老师使学生了解 、学会使用画图软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表现桥梁;美术老师教学生学会用绘画、制作等方式精美地呈现家乡的桥;道德与法治老师引导学生了解不同交通方式的优势和劣势,学会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出行,感受家乡的发展,培育家国情怀。

第一周的学习活动以校内知识探究为主,在学习各门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有关“火线桥”的信息查询与整理,以“火线桥小档案”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呈现“火线桥”的搭建历史背景、结构特点、历史使命等内容,实现多维度认识“火线桥”的目标,完成“任务1:问桥”。

项目实施第二周,教师团队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和学校,依次走进沂蒙红嫂纪念馆、“火线桥”遗址、红色堡垒村,开展“火线桥”主题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更切身地“触摸”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完成“任务2:访桥”。

项目实施第三周,学生汇总前两周项目开展的资料、成果,分组进行“火线桥”剧目创作,进行角色设定、服装道具、音响设备、对话剧本等的筹备工作,力求还原历史场景。待学生准备妥当后,教师团队带领学生在孟良家园研学旅行营地内进行模拟展演,体验架“火线桥”,完成“任务3:架桥”。基于安全考虑,架桥过程并未在河水中进行,但陆地上的架桥过程,也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体验到扛门板架桥的困难。

四、项目评价:“展”“评”互补,指向立德树人

项目实施第四周,通过回顾梳理整个项目前三周的开展情况,基于学生自身的体验感悟,组织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创作作品,完成“任务4:赞桥”。学生进行作品展示的过程,即是对学习成果最好的检验。我们组织开展了“火线桥项目化学习作品展示交流主题班会”,学生上台讲解作品创作的初心、方法、表现形式及传达的含义;交流项目化学习过程中自己的感受和收获。教师及时给予正向评价。学生的所有作品在学校展厅进行集中展览,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交流感悟,激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同时,整个项目也设计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实现了“师—生—项目”间的“多向”评价。一是学生对于自己、组员、教师、项目的评价。首先,学生对自己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其次,学生对于本组组员的表现进行评价;再次,学生对团队教师进行星级评价;最后,学生对整个项目的设计、实施等情况写出评价意见。二是组长对本组组员表现情况写出评价意见,对本组任务完成情况和小组表现情况进行总结评价。三是团队教师对各小组组长表现,每名组员在学科知识融合学习情况、素养发展情况、各小组整体任务完成情况等维度进行评定,写出评价意见;对于整个项目各环节在指向革命传统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情况等维度写出改进意见。四是项目完成后,集体评选“火线桥”项目化学习“最佳学员”“优胜小队”“优秀班级”等,予以表彰鼓励。

猜你喜欢
火线沂蒙革命
建党百年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穿越火线之巷战攻略
中国的出行革命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沂蒙六姐妹》:用沂蒙精神为沂蒙女性树丰碑
火线速度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