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娟 金少良
新时代,学校教育处于重要转型期。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教育面临着未知和挑战,让学校不断思考未来的教育该如何发展。北京史家教育集团积极探索育人模式转型,推进育人方式变革,通过探索“漫教育”、搭设“育人场”、构建“新生态”,注重发挥各学科育人价值,努力探寻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路径。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史家教育集团首先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出发,充分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与道德精髓,基于儿童身心成长规律和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对学校近三十年的和谐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进行梳理,将育人目标定为“培养家国情怀为底蕴的和谐发展的人”。同时,学校将每个学生视为一颗颗“种子”,并基于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构建出系统化的育人模式以及相对应的实践模型——“种子计划”。
学校深知:家国情怀的培养内蕴于知识学习及学校生活之中,具有弥漫性和渗透性的特点。因此,学校追求一种“漫教育”的状态,希望所有的教育因子都像空气一样弥漫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成长的场域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往不至。为此,学校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作为成长中的必备基因,将学生视为一颗颗具有家国情怀基因的“种子”,并努力为这些“种子”的成长提供优质的养分与良好的环境,促进其千姿百态地茁壮成长。在“种子计划”中,学校努力构建“优质的课程、优质的教师、优质的资源、优质的项目和优质的机制”这五个外在条件,致力为每个学生的成长赋予优质的教育生态,并通过六年的培养,力求让学生具备牢固的“五大基本意识”,即生命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尊重意识、规则意识,形成自主、交往、表达、实践、自律等“五大基础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夯实人生发展的基础,厚植家国情怀,促进其健康生长。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呈现出极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如果孩子今日的课程内容与学习方式依然如昨天,那我们就有可能剥夺了孩子的明天。新时代的育人工作不应局限于学校围墙之内,而应走出教育孤岛,为学生成长创设更为宽广的育人场域。
为此,史家教育集团整体建构了“无边界课程”,通过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成长和人际的维度、学科领域的维度,致力加强各维度之间的有机融合,不断拓宽学生成长的真实场景,切实发挥学校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于是,学校提出了“给成长无限可能”的课程理念,明晰了“具有家国情怀的和谐发展的人”的课程目标与育人指向,创新形成了“学生课堂表现AB评价表”和“学业24点成长树评价标准”,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特别是在课程内容上构建了“两级三层”的课程框架,即必修课程包括以国家课程为主的核心课程和以学科融合学习为主的综合课程、以主题项目和社团活动为主的拓展选择课程,让学生的学习由内容的封闭走向边界的开放,让学习不止于教材、不止于课堂、不止于教室、不至于校园。
具体而言,“无边界课程”的特色可总结为三点。一是以核心课程夯实学生基础。核心课程以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为主学科,构建出四个课程群,分别以“表达无边界”“思维无边界”“文化无边界”“健康无边界”为理念定位,凸显核心学科的基础地位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扎根。二是以综合课程凸显育人的全面性和综合性。综合课程下设四大课程群:以“服务+”为定位的德育课程群,以“博物+”为定位的传统文化课程群,以“艺术+”为定位的艺术生活课程群,以“创意+”为定位的创意生活课程群。三是以拓展课程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我们创设了“社会实践营、史家书院、游戏启志、海外游学营、心理俱乐部、金帆艺术团、博物馆亲子研学、红领巾社团”等丰富多样的选择性课程,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未来的发展需要。
总之,“无边界课程”是一种育人边界的突破,即打破教育和教学两条线的现状,优化育人结构,整合育人要素,实现全员育人;“无边界课程”是一种符号学习边界的突破,即帮助学生建立起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个人体验的联系,实现全过程育人;“无边界课程”是一种学科知识边界的突破,即加强各门学科知识之间的联动,让学生形成对世界的整体认知,促进他们全方面成长和个性化发展。
知识本身就内蕴着道德的力量,每门学科有着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学科德育并非外部渗透而是一种内在生成,不是简单地在知识学习之外“牵强植入”或“锦上添花”,而应是一种潜在的、隐性的道德教育方式。史家教育集团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学科育人探索。
一是坚持文化沟通与交流表达相结合。语文学科发挥其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以读书社交流、中文戏剧、传统文化为抓手,不断创生语文课程新形态,发挥语文学科独有的“立言”功能,达成 “立人”的目标。英语学科重在让学生将英语作为语言交际工具,在建立国家认同、民族自豪感与历史使命感的基础上,开展跨文化交流,让“文化无边界”的价值取向根植于学生心中,助力学生开阔视野、胸怀大志。
二是坚持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相结合。数学学科注重“数学思维、数学表达与数学审美”的培养目标,从教材与生活中挖掘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数学要素,为学生开设了“品源至慧”学科综合课程,讲述数学历史、民间工艺、榫卯建筑、数字地标、益智游戏等七大领域内容,旨在让学生思接千载、涵养家国情怀。科学学科立足“科学实证、生态文明、创新实践”这一育人追求,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树立社会服务意识。
三是坚持个人成长与责任担当相结合。劳动与综合实践学科以“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为目标,同时秉持“掌握生存能力、端正生活态度、促使生命完善”的劳动教育理念。学校创新开展“四个一”劳动实践清单,即一次与普通劳动者的深度交流、一份家校共育日常生活劳动承诺书、一件满足生活需求的自造品和组建一个勇于担当的项目团队。在学校组织的“Maker创意挑战赛”中,孩子们设计了“分层城市”“老人跌倒报警器”“自动翻书机器人”“防近视提示眼镜”等作品,每件作品的背后都彰显着学生的爱心与责任意识,蕴涵着满满的家国情怀。
四是坚持技艺融合与人格养成相结合。史家教育集团强调:艺术与体育学科不仅是技能的习得,更关乎学生身心智趣与道德素养的提升,是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路径。在艺术学科课堂中,学校打破音乐、体育、美术等单纯学科的技艺学习,鼓励将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学科整合,探索“活动+互动体验式”的艺术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创编音乐剧,将艺术教育的人文性和技艺性进行完美结合,让学生在体验中自我觉醒、关爱他人、提升审美、激发创意。体育学科则与德育融合,开展以“强健体格、滋养性格、完善品格”为目标的“三格”教育,让学生在强健体魄中实现身心智趣的和谐发展。
五是坚持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课程相融合。学校与国家博物馆联合开发“博悟之旅”传统文化课程,探索教学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交融,不断提升学科教学的文化品位。例如,在数学课“七巧板”的教学中,从宋代的燕几图到明代发展为蝶几图,到清初再演变成七巧图,这些教学资源让孩子们眼界大开,他们在动手实践、深入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学会相关的知识,也深刻感悟到古人的智慧。
六是坚持社会服务与学科学习相结合。学校通过“服务+”课程的设置,将学生的学科学习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使其在关注社会和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成长为一个“有能力做有意义的事”的时代新人。在“服务学习”项目实施中,孩子们在真实的道德教育情境中生发学习主题,体验知识学习的道德价值。“重拾传统体育游戏”“为井盖穿上彩衣”“关爱失智老人”“影为爱”“暖冬红围巾计划”“家书守护行动 ”等有关文化传承、公共安全、养老助老、医学科普、扶贫帮困、关爱留守儿童的学习项目都进入了孩子们的视野,充分体现了史家学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责任和担当。
课堂一端连着学生,一端连着民族的未来。史家教育集团将持续坚守育人使命,不断深化育人实践,增强育人工作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将教育综合改革实践继续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