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辉
在活动之初,有些学生比较内向、不善表达,总是习惯性地呆在不起眼的角落,他们往往不是缺乏能力,而是缺乏展现能力的勇气与机会。在“班级职业体验”实践后期,每个学生都渐渐意识到,作为班级的一分子,都应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目前已有不少幼儿园通过园内活动、集体出游等形式,引导孩子接触了养殖、种植、烹饪、清扫、售卖等职业工作内容,开展初期的“职业启蒙”,那么小学低段如何衔接,如何通过“班级职业体验”活动,开启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情感和职业理想?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编写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小学低段的内容中,设计了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职业体验”主题活动,这些主题活动为低年级的师生提供了实践的方向。笔者以此为参照,在设计职业情境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了“午餐服务队”“班级小超市”“班级图书馆我来管”等职业体验项目,激发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活动的后续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职业体验项目必须来源于真实的劳动情境,方能服务于学生的生活。例如,“午餐服务队”就产生在校园真实情境中。根据学校新冠疫情防控的要求,一年级学生需改在教室就餐,与原先到食堂就餐相比,多了很多步骤:分发餐具、分汤、拿餐盘、吃饭后整理餐具、打扫地面等。笔者针对这一现状,在班级内开展“午餐服务队”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岗位职责的制定、每周人员选拔、服务质量评价等活动环节,将“分派任务”转变成了“竞争上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劳动积极性。
教师在进行劳动体验项目设计时,需要兼顾学生的发展水平,在进行劳动内容的设计时,可思考与学生当下的学习内容相结合。例如,在学生学习完一年级数学课“认识人民币”单元后,笔者开设“班级小超市”,并在每月最后一周开放超市。在这一主题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了“超市理货员”“收银员”“货架设计师”等职业;通过买卖货品,他们也进一步加深了对钱币的认识,了解了钱币兑换、储存、使用等方面的知识,增强了合理消费的观念。
贴近学生真实生活、学习的“职业体验”活动往往深受学生喜爱。“午餐服务队”“班级小超市”这两项职业体验项目活动至今已在笔者所带班级中开展近一年,相关“职业”早已融入了本班学生的真实生活。
在设计职业情境后,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中“实习”,体认职业角色,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
在刚开始的“午餐服务队”活动中,学生对工作流程不熟悉,虽然有满满的热情,有时候工作却事倍功半。所以笔者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岗位的不同需求,有目的性地引导学生“竞聘岗位”,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优势。例如分汤的学生需要性格细腻、动作利落,这样就不会造成排队拥堵的情况;整理餐具的学生需要耐心与细心,如此可以更加整齐地摆放餐具……等到学生适应这些工作后,再通过“竞争上岗”“岗位实践”“服务评分”“个人总结”等环节,使“职业体验”更加规范。
除了必备的日常岗位,班级中还不断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吸引全班学生加入到班级劳动中,例如光盘记录员、食物搬运工、厨余垃圾监督员等。每一份新工作的诞生,都吸引到了大量的“应聘者”,学生积极地参与工作,并乐在其中。学生们在职业体验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强项,并且勇于展示自己的优势,在互相学习中得到了成长。例如,在“班级图书馆我来管”这一主题活动中,职业岗位被细化为“图书借阅员”“图书整理员”“图书检查员”等,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班级服务中,形成初步的责任意识,学会团队合作。
明确的责任与工作范围,使得学生之间的关系不仅停留在“同学”层面,还建立了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互帮互助的“同事”等“小社会”关系,促进学生了解生活、了解社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岗位中体会到了“职业”和“服务”的趣味。
总结职业体验的感受、反思工作中的缺憾、交流劳动过程中的经验、共同解决职业体验中的难题,是学生对于“职业体验”的自我剖析、自我评价,也是学生学习劳动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职业志向的重要一环。
每个周五的最后一节课是该周“午餐服务队”工作人员总结评价、下周人员竞选的时间。发勺子的学生总结汇报:“我这周是发勺子的,我比上周的同学发得快,因为我是站在两组中间,左右开弓。”整理餐盘的学生传授经验:“我发现盘子竖着放,不好放,容易打翻。要一层铺满再铺第二层,横向地叠比较好,不容易倒。”这些看似简单的经验,正是学生不断总结、交流、反思的成果。
前一周的学生提出劳动过程中的难题后,这一周的学生会想办法解决,并总结经验传授给下周要从事该工作的同学,这正是我们后来推出的“名师高徒”计划。例如,“勺子分发员”的工作,有经验的“师傅”知道餐具分发的要点就是效率,所以会在一次次的摸索中明白可以几组同时发放,而新手往往会单组发放,多趟来回。“名师高徒”计划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工作时间,不仅保证了新一任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还让上一任工作人员体验了当“老师”的感觉,在“退休”以后依然能够获得工作的成就感,互学的过程也能增进学生间彼此的了解,改善同伴关系。
此外,对于学生来说,每周的工作总结会议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学生通过自我评价、接受他人的服务评分,领取“劳动报酬”(班级评价币),在自我探究和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不足并改善,不断增强自信心。
在学生总结出了符合自己个性的职业经验后,他们开始在班级内、校内、校外主动寻求职业和体验职业,能够自然而然地产生服务意识,并且学会主动去寻找和分担工作,后期的“班级职业体验”变成了学生在积极推动整个项目的运行。
在活动之初,有些学生比较内向、不善表达,总是习惯性地呆在不起眼的角落,他们往往不是缺乏能力,而是缺乏展现能力的勇气与机会。在“班级职业体验”实践后期,每个学生都渐渐意识到,作为班级的一分子,都应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当众人提供的经验更加丰富时,更多的学生想要付诸行动,所以后来的上岗竞选,原本不善表达的学生也会勇敢地站到台上,诉说自己竞聘的理由:“我很细心,我能够把餐盘放得整整齐齐”,“我想要帮助别人”,“我从来没有给别人打过汤,我想试试看”。
开展近一年的“午餐服务队”活动悄悄地改变着学生的劳动意识:餐盒送来,“大力士”学生主动跑过去帮校工一起抬;汤洒了,立刻有人拿拖把擦干净;工作人员请假了,后备人员主动“顶岗”;班级货架不够用了,有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设计了“班级超市小货架图”……平时班级分发作业、打扫卫生、清理垃圾等各种工作都有人主动抢着干,人人以劳动为荣,人人都是班级的主人翁。
渐渐地,学生们不满足于在班级内施展拳脚,他们积极主动地在校内“谋职”,并且以强大的团结合作能力、高效的个人工作实力,替补五年级学生获得了在“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机会,帮助老师进行新书分类、登记入库、旧书整理搬运等工作。每天中午帮食堂人员搬送饭菜保温箱、汤桶,参加校园志愿者队伍……他们用劳动和奉献获得了学校老师的一致好评。学生自主自发地创新“班级职业体验”,正是其劳动意识、职业意识、服务意识逐步成熟的表现。
“班级职业体验”这一活动方式的深度实施,使学生能够借此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感受劳动的艰辛与收获,了解职业的相关职责,真切地体验职业世界,体验劳动的价值和幸福感,学习社会服务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自我的存在价值,建立了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发展了解决复杂问题的高阶能力,培养了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正确劳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