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智慧教学模式探究

2022-08-10 10:01张苗苗
中国德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智慧

■ 张苗苗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国家对“智慧教育”“互联网+教育”的关注。我国始终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入,其进程影响着现代教学环境,促进了智慧课堂的诞生。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树立“互联网+”的教学理念,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将思政工作的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联通网上网下、课内课外,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让青少年有更多获得感。依托国家政策,智慧环境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围绕智能教学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形成了智慧环境下的思政课堂教学,总结了一定的教学模式。

笔者对两所开展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典型智慧思政学校进行了调研。两所中学都依托智能教学平台营造智慧教学环境,探索智能教学平台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展现出智慧课堂的新理念,丰富学生学习方式,构建有效课堂。本文将基于两所学校的典型经验,对智慧环境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出智慧环境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模式,为智慧课堂的构建提供有效经验。

一、传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特点

(一)教学手段以灌输为主

传统课堂中教师主要利用教材、黑板、讲台给学生讲授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且主要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一般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更加倾向于用语言转述或者文字阅读的方式单向教授学生知识,课堂逐渐变得死板、缺乏活力,知识与实践严重脱离,这与教学目标明显是背道而驰的。虽然说现在课堂上多了投影仪和电子白板等教学设备,但教师只是单纯地将其应用于课堂中,并没有转变内在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

(二)互动方式呈单向状态

传统教室座位的布置是“秧田式”布局,全班同学面向讲台的方向而坐,主要是为了方便教师讲授知识,但这种安排下知识的传递是单向度的,不利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缩小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范围。教师面向班级学生统一进行授课,教学的内容、进度甚至节奏都是统一的,这意味着教师很难关注到学生个体道德发展的需要。此外,在一对多的状态下,教师的注意力只能在部分学生身上,没有办法解决学生临时生成的疑惑,学生缺少教师的答疑沟通,形成了被动的学习状态。

(三)学生参与程度较低

由于时间和地点等因素的限制,学生课堂参与的形式比较单一,仅仅是在教师提问时学生举手回答参与,甚至有时候学生不愿意主动回答,需要教师点名,课堂的气氛主要还是依靠教师调动,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也不全面,比较局限,这样的教学环境容易导致灌输式教学,气氛也往往比较沉闷,造成一种教师“自导自演”的感觉。

(四)缺乏个性化学习

传统课堂采取统一的教学标准,虽然实现了教学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但是不利于个性化教学的开展。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课标教授统一的内容,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教学评价,这种情况下没有办法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和需求,不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所以传统课堂中很容易出现教师的供给与学生的需求脱节的情况,而且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的疑问也没有办法得到及时解决。这样的课堂并不是我们理想中的课堂,也没有办法真正达到课程目标。

二、智慧环境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特点

(一)依托信息技术构建智慧课堂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作为技术支撑,有其本身的特征,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也必然具有其学科本身的特征,两者结合构建出互联网、大数据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机结合的新特征。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智慧课堂有必备的教学条件:教师和学生各有一台平板电脑,也称为教师端工具和学生端工具,教室里有电子显示屏。教师在课前根据知识点设计好视频和PPT,直接推送到学生的平板上,学生可通过平板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根据知识点设计主题探讨,课堂上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并将自己的观点编辑到平板中共享,教师点评,课后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推送。这样的教学过程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大数据穿插于教学过程中,通过这样一个教、学、评相结合的方式来应用信息化平台的不同功能,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教师、黑板、讲台的概念,使传统课堂的布局、环境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智慧化的学习环境。

(二)基于动态的数据变化进行教学设计

除了对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课标进行分析以外,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比如怎样设计能够达成培育学生素养的目标,或者说学生哪些地方需要更加深入地掌握,但这些在传统课堂上基本都是依靠教师的个人经验确定的,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比较模糊。而在智慧环境构建的课堂中,教师可以凭借各种信息化工具对学生学习的足迹进行监控,并掌握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教学设备会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教师可根据每一次分析的情况对下一次的教学进行设计,或者可以在课前单独设置小测验了解学生学情之后再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更具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在智慧环境构成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学不再依据主观经验,而是建立在科学的数据分析基础之上,这能够促使教学设计更加规范和科学。

(三)在多种互动中交流协作

课堂本身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活动。传统课堂中的交流互动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互动,包括教师的提问和反馈、学生的回答、小组讨论等,还是依靠教师来把控,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设计的课堂互动较少,缺乏双向互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智慧环境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以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线上和线下的立体交互,除了师生之间的直接交互,还有师生、生生之间依托信息技术平台的间接交互,强调动态全面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生生沟通和相互影响,从而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在这种环境下,交往互动的掌控权不只是在教师的手中,而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于学生而言,交流互动不再只是为了接受知识,而是实现自我价值和创造知识的一种方式。

(四)多元实时的教学评价和反馈

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依赖于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纸笔测试和评语。但是人的品德发展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单纯的结果性评价是不准确的。智慧环境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评价在技术的支撑下是动态的,不仅可以在课后进行,而且对课前预习、课中表现都可以实现实时、动态的诊断和评价反馈。比如上海闵行某学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依托Aischool平台在课中对学生随机点名,并通过发帖留言的方式记录学生课堂表现的足迹。基于此,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学生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状态。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学生表现的数据,以便更全面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三、智慧环境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模式

笔者通过对两所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了智慧环境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一)课前环节:开发资源,预习测评

教师课前首先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标、教材和学情,进行一个初步的教学设计,然后在备课过程中以智能教学平台为媒介,根据平台上的资源网站选择下载,进行适当的整合和加工,将自己所准备的资源推送至学生的平板。学生下载教师推送的预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标注出重难点,教师可以根据大多数学生选择的重点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并通过平台对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教师在学生自主预习之后将自己准备的测评题目通过平台推送给学生,测评完成后把数据上传至平台的分析系统,根据诊断结果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进而总结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和普遍问题,完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使教学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如教师在讲授“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内容时,上课前在智能学习平台上提前发布前测题,了解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程度,通过前测发现学生对我国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如何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等问题存在较大疑惑,从而将教学的重点聚焦在学生疑惑的问题上。数据分析、了解学情的过程,为教师的精准教学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二)课中环节: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教师通过课前的教学设计,设置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该情境的设计要符合真实、生活化的原则,因此要更多地从现实生活中搜集素材,选取时政热点、合理的网络事件等,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不能为了丰富课堂而盲目使用大量素材,要有针对性,充分挖掘素材中的教育因素,并且明确具体的教学任务。智能教学平台上的互动功能能为情境创设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如投票、推送资源等功能可以烘托氛围,以更好地驱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例如,教师在讲“活出生命的精彩”这一课时,可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播放音乐,营造氛围,推送“倒地老人故事”,针对“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的问题设置讨论、辩论环节,通过创设一个现实生活中学生可能会碰到的两难情境,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学生对教师发布的任务进行了解以后将会分组进行主题探究活动。学生的分组是“教师观察+平台评价”之后的合理分组(平台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记录进行分析并将学生分层,教师则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将性别和学习风格作为分组的考虑因素),学生能够有序开展活动,教师则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细心观察,及时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习“根本政治制度”一课时,学生在小组合作探讨之后进行合作画图,以更好地了解根本政治制度的内容,教师则在学生绘制过程中进行点拨和修改。合作探究教学一方面能够改善传统师生互动的单向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的实践学习,使其在交流、思考中提升综合能力。

在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平台的交互和统计功能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记录,便于教师根据记录的数据进行评价和反馈,小组探究活动的结果通过电子屏幕进行共享,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评价,教师也可以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成果,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疑难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发布的帖子了解学生的共性问题,对存在问题比较多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在平台上对本节课的知识框架进行梳理总结。

(三)课后环节:巩固提升,总结反思

在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向学生发布测试题,进行查漏补缺,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测试题主要是教师设置的智能学测题目,测量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因为题目的答案就附在后面,智能测评会直接呈现学生的错题率,教师就可针对学生错误率较高的题进行精准讲解。还可以针对学生的错题发布靶向作业,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每一节课结束之后,教师通过回顾课堂教学情况,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反思,对将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以更好地促进未来的教学。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智慧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