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学习空间课程在线临场感对学习实效的影响研究

2022-08-09 01:16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显著性维度空间

白 雪

(吉林化工学院 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吉林 吉林 13202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指出,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加快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1]。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极大地推动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如何构建更加符合教学实际的网络学习空间课程,如何提升网课学习实效,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比较关心的话题。以在线临场感为创新点,构建网络学习空间课程在线临场感模型并加以应用,从数据分析角度对网课学习实效加以研究,既能了解学生在线学习真实体验,又可以为分析以及提升在线学习实效提供数据决策支持。

一、网络学习空间课程在线临场感模型构建

加拿大学者Garrison教授团队于2000年利用探究共同体(CoI)框架率先对在线临场感加以解读,即在线临场感是由教学临场感、社会临场感和认知临场感三要素组成,在线学习体验的获得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2]。学生感知到的在线临场感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在网络学习空间中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实际学情的适配性。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是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之一,其课程内容覆盖面广,案例实操多,兼具理论与实践,其特点刚好符合在线临场感模型创设条件[3]。教学临场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与学体验。社会临场感则帮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有所收获[4]。认知临场感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的内化与吸收。为有效揭示网络学习空间在线临场感对学习实效的影响情况,本研究创造性地构建网络学习空间课程在线临场感模型,如图1所示。利用超星学习通网络学习空间(涵盖PC版本和App版本)和第三方软件企业微信部署其网络学习空间整体环境。

如图1所示,教学临场感在课前阶段占据主导,主要针对教学管理和课程设计。在网络学习空间中通过发布课程通知和课程签到给予学生模拟面对面教学的临场感和课前仪式感。结合每节课特点选取合适的课程资源和传播途径,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社会临场感的作用体现在课中,主要针对讨论互动和学习交流。结合课前布置的学习任务,学生在预习后可以在班级群或讨论区中沟通交流,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内容通过发布讨论题引发学生思考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交流,从而检验学习成效。认知临场感则是在课后发挥主导,主要针对知识探索和信息整合。可以借助发布思考题、小组学习展示等鼓励学生深度学习,从而更好地促进知识内化,并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给予形成性评价[5]。此外,也可以通过布置综合作业、设置阶段测试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查验,给予学生总结性评价。在线临场感的三个维度彼此交融,共同作用,从而在网课中发挥其复合效能。

图1 网络学习空间课程在线临场感模型示意图

二、网络学习空间课程在线临场感对学习实效性影响的数据分析

为有效揭示网络学习空间中在线临场感对学习实效的影响,现将上述模型在网络环境中加以应用,并对网课学习情况进行数据跟踪。在此基础上,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数据分析:第一,在线临场感体验与学习实效间存在何种关系,其影响程度如何。第二,在线临场感各维度的具体行为如何影响在线学习实效。第三,还有哪些其他因素对在线临场感体验和在线学习实效产生影响。

(一) 研究基本情况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使用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空间课程在线临场感模型应用体验调查。该问卷是依据加拿大学者Garrison教授提出的CoI(Community of Inquiry)框架量表改编而来,主要从教学临场感、社会临场感和认知临场感三个维度对学习感受和体验进行李克特五点计分统计[6]。本次调查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2.12%。问卷信度Cronbach’s Alpha值为0.969(大于0.7),信度良好。问卷效度Kaiser-Meyer-Olkin度量值为0.906(大于0.5),效度良好,该问卷能够有效可信地反映调查内容。

此外,本研究中的在线学习行为由网络学习空间后台数据处获取,涵盖计数数据和得分数据。计数数据包括任务点完成个数、章节学习次数、课程视频学习个数、章节测验完成个数、讨论个数、互动次数等。得分数据包括作业得分、考试得分、课程视频得分、章节测验得分、讨论得分、互动得分以及直接反映教学实效的在线学习成绩。

(二) 在线临场感体验与在线学习实效的关系分析

本研究中在线临场感体验由问卷综合得分测量,在线学习效果由在线学习成绩测量。对回收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在线临场感体验与在线学习实效相关性分析统计表

在线临场感体验与在线学习实效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846(大于0.8)说明两者之间呈现正向高度相关,且显著性Sig值远小于0.05,进一步证明在线临场感体验与在线学习实效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为进一步明确其影响程度,以在线临场感对应的三个维度,即教学临场感、社会临场感和认知临场感为自变量,以在线学习成绩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在线临场感与在线学习实效回归模型拟合统计表

如表2所示,该回归模型的调整后R方为0.712(大于0.4),该模型的拟合效果良好,自变量能够很好地对因变量进行解释,即教学临场感、社会临场感和认知临场感体验能够良好地解释在线学习实效,其共同解释变异量高达71.2%。为明确在线临场感三个维度对在线学习实效的影响比重,本研究对每个维度的解释能力利用回归方程的形式加以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在线临场感体验与在线学习效果间的回归方程详情统计表

如表3所示,每个维度与在线学习实效间的显著性Sig值均远小于0.05,这说明每个维度都对在线学习实效产生了显著性预测。在线临场感三个维度与在线学习实效间的回归方程可以表示为:Y(在线学习实效)=4.171X1(教学临场感)+3.079X2(社会临场感)+4.309X3(认知临场感)+36.820(常量)。由该回归方程的系数可知,对在线学习成效的解释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认知临场感、教学临场感和社会临场感。除此之外,仍有部分其他因素会对在线学习实效产生影响。

(三) 在线临场感各维度对应行为与在线学习实效的关系分析

为进一步揭示在线临场感各维度对应行为与在线学习实效存在的关系,研究分别将在线临场感三个维度对应的具体行为与在线学习实效进行ANOVA检验,该检验可以进一步明确检测数据的显著性关系,从而揭示其行为是否影响在线学习实效。在线临场感各维度对应行为与在线学习实效间的关系详情统计如表4所示。

如表4所示,教学临场感对应的具体学习行为中,任务点完成数、课程视频学习数、课程视频得分、章节测验完成数和章节测验得分等行为的显著性值均小于0.05,即这些学习行为能够对在线学习实效产生显著性影响。但章节学习次数这一行为没有产生显著性影响,这说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尽管频繁进入课程却没有实质性地参与到学习中。社会临场感对应的具体学习行为中,讨论数、互动次数、讨论得分、互动得分等行为的显著性值均小于0.05,这说明学生参与讨论的次数和讨论质量以及参与课堂互动的次数和互动质量都对在线学习实效产生显著性影响。认知临场感对应的具体学习行为中,阶段测试得分行为的显著性值小于0.05,说明阶段测试对在线学习实效产生显著性影响。作业得分的显著性值大于0.05,说明作业没有显著影响在线学习实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生对待基础性较强的作业时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并不明显,而对待综合性较强的测验时个体间认知领悟的差别逐渐凸显。

表4 在线临场感体验相关行为与在线学习实效关系详情统计表

(四) 其他因素对在线学习实效和在线临场感体验的影响分析

本研究利用第三方软件随堂对影响学生在线学习实效的其他影响因素和网络学习空间课程在线临场感活动体验情况进行调查,调查采用多选题方式进行,每人每题至多可以选择三项,至少选择一项。在其他影响因素方面,主要通过课程编排、个人因素、教师因素、同伴因素以及设施因素等角度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网络学习空间课程在线学习效果其他影响因素统计图

如图2所示,在课程编排方面主要涵盖直播+录播的授课形式、课堂互动形式、教学环节连贯性三项内容,其平均认同率为44.04%。个人因素方面主要包括对课程的情感认同、自我约束和努力两项,其平均认同率为34.52%。教师因素方面包括教师答疑与督促、教师鼓励与回应两项,其平均认同率为18.18%。同伴因素包含小组学习与交流,其认同率为15.15%。设施因素方面包含网络环境与设备,其认同率为36.36%。

本研究还对网络学习空间课程中哪些活动有助于感知在线临场感从而提升学习体验问题实施调查,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基于教学临场感编排的活动有视频学习、直播式会议、课前课后仪式感和章节测验,其平均认同率为24.40%。基于社会临场感编排的活动有思考题讨论帖、实验操作讨论帖、小组汇报、分组任务、互动答题,其平均认同率为32.12%。基于认知临场感编排的活动有作业和阶段测试,其平均认同率为33.64%。此外,在所有活动中,认同率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实验操作讨论帖、视频学习、阶段测试、小组汇报和思考题讨论帖,其中基于社会临场感的活动比重相对比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学生在网络学习空间课程中的学习偏好。

图3 网络学习空间课程中影响在线临场感体验的活动统计图

三、网络学习空间课程在线临场感对学习实效影响的研究启示

通过疫情,我们提前看到了未来教育可能的图景,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们充分调动理论与实践知识,为特殊时期打造多元在线共同体付诸了巨大努力[7]。回归现实,结合数据分析结果以及特殊时期在线教学的亲身体验,得出以下研究启示,力求为提升网络学习空间课程学习实效提供些许参考。

(一) 面向教师:提升信息化能力与数据素养,加速角色转变,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霍姆伯格远程教育理论认为,面对时空疏离的远程教育,教师有两个主要功能分别是课程设计开发和学习支持服务[8]。研究发现,教学临场感中的视频观看数与得分,社会临场感中的讨论与互动以及认知临场感中的阶段测试都对在线学习实效有所影响,课程编排因素和教师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在线学习实效。基于此,在课程设计开发方面,教师不仅要完成课程理论框架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编排等线下教学也应完成的任务,此外还应灵活掌握信息化工具,从而为课程资源设计提供更多可能性。良好的课程设计与开发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师在网络学习空间中的角色转变。教师由面对面课堂中的教学主导者转型为学习陪伴者和引导者,这也将更有利于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理想学习氛围。为有效消除在线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孤独感,教师也需要进一步增强情感投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增加督促学生学习进度、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加以评价、对学生进行鼓励的频率,并通过点赞、回复帖子、发送代表特定含义的表情等具体的行为方式来增进与学生之间的关联。此外,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提升教师的数据素养势在必行。熟练掌握获取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方法,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从而提供更具体的学习支持服务,借助数据决策以及信息化工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优化课程设计从而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二) 面向学生: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提升互动参与度,促进学习共同体形成

研究发现,在线临场感各方面对在线学习实效的解释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认知临场感、教学临场感和社会临场感,个人因素和同伴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在线学习实效。社会临场感对学习实效的影响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增强社会临场感体验的主要途径便是提高涵盖讨论和课堂互动的交互形式。安德森的等效交互理论认为,远程教学中的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和学生与内容交互三种形式同等重要,强调三者之间存在替代互补作用,三种交互中只要有一种交互的水平较高,便会支持有意义的学习,且不会降低学习体验[9]。在线学习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联结相对较少,因此学生对参与互动活动的认同率相对也不高,教师由于无法面对面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程设计方面要加强对交互内容的设计,且要灵活利用数据决策对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监控。除了讨论帖、课堂互动提问这些形式外,还可以借助诸如投票、交互式视频和共建思维导图、讨论群答疑等交互活动,丰富交互的种类,带动学生参与互动,提高课堂参与率。根据数据反馈的结果,定期对参与率低的同学加以提醒,避免其成为边缘学习者。对于学生自身来说,要在教师的帮助下进一步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对课程的情感认同以及和同伴的协作意识,加大对集体学习任务的投入度,找寻网络学习空间课程学习的归属感与责任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个体间的学习粘合度。

(三) 面向学习效果:优化顶层设计,提升在线临场感体验,促进后疫情时代教学模式转型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线临场感体验与在线学习实效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在线临场感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络学习空间课程的教学质量。尽管研究发现在线临场感各维度对应的行为活动中,大多数能够做到显著影响学习效果,但仍需对各项行为活动的质量把关,优化顶层设计,提高思想站位,创设更多与时俱进且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主题情境,进一步提升供给侧品质,为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在线临场感体验助力。对于作业和章节学习次数等尚未显著影响学习效果的行为,需对其进一步优化。作业方面,教师应进一步改善作业内容,提高其综合认知性和挑战性,使其更具有区分度。章节学习次数方面,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尽量避免刷课。此外,研究发现在线教学中学生对视频学习、讨论帖、阶段测试、小组汇报等活动的认同率比较高,而这些活动在线下教学中也仍然可以使用,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场景,便可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学习的理想环境,从而丰富学生的临场感。此外,网络环境与设备对在线学习实效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在后疫情时代的混合式教学中,使用统一的教学机房进行授课,并提供适合开展混合式教学的网络环境,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参与度。大规模疫情后的高校必然走向在线教学向常态化混合式教学的转型之路,合理使用在线教学资源,合力打造线上线下互补的混合式教学,为探索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打造“金课”提供更多新思路。

四、结 语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曾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中指出:“我们再也不可能,也不应该退回到疫情发生之前的教与学状态[10]。”战“疫”时期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为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及教育大数据,这为进一步提升网络学习空间学习实效奠定基础。此外,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发展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与普及,这不仅为全面推进在线教育的常态化提供政策支持,也对后疫情时期的教学模式转型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未来研究将充分借鉴以往线上教学经验,进一步剖析和挖掘网课回收数据间的关联,从而为提升网课学习实效以及加速构建常态化线上线下共融的新型教育生态提供更具实用性的经验积累。

猜你喜欢
显著性维度空间
对统计结果解释和表达的要求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空间是什么?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本刊对论文中有关统计学表达的要求
创享空间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基于区域特征聚类的RGBD显著性物体检测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