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彩利,贺俊斌
(1. 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超声科,江苏 常州 213001 ;2. 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苏 常州 213001)
2 型糖尿病是诱发心力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在临床干预中充分了解患者心力衰竭的病理及生理基础,对尽早识别该病的高危人群并给予其有针对性的治疗意义重大。大量的数据显示,有9%~22%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心力衰竭,其发病率是正常人群的2 ~4倍[1-2]。心外膜脂肪(EAT)是指心包脏层与心肌间的物质,具有代谢传感及内分泌等功能,且该物质参与了脂肪酸的代谢,能产生激素、脂肪因子等相关活性物质,对心脏的结构及功能进行调节,同时还可通过分泌促炎性物质促进左心室重构,影响左心室的功能[3-4]。临床上多通过影像学检查的方法对EAT 进行评估,判断其厚度、体积等与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的相关性。本文主要是探讨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心功能与心包内EAT百分比的相关性,以便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依据。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将2016 年6 月至2020 年4 月我院门诊接诊的2 型糖尿病患者90 例纳入糖尿病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120 例健康人纳入对照组。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是:糖尿病组患者的病情符合《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年版)》[5]中关于2 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入院后均行冠状动脉CT 血管造影(CCTA)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临床资料或体检资料完整;其本人或其家属均知晓本研究内容,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是:已被临床确诊为心力衰竭,或伴有明显的心力衰竭症状;临床资料或体检资料不全;存在造血功能障碍或凝血功能障碍;有心脏外科手术史;参与本研究前服用过利尿剂;已接受放射性治疗;合并有恶性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或心肌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或合并有精神疾病,无法配合完成本次研究。以糖尿病组患者左心室每搏输出量(SV)的中位数作为参考,将其分为高SV 组(SV >66.5 mL)和低SV 组(SV ≤66.5 mL)。
1.2.1 超声心动图检查 对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查前嘱其休息5 min。检查时使其保持左侧卧位,用超声设备对其心尖区、胸骨左缘行常规切面扫查,获得心输出量(CO)、射血分数(EF)、左心室每搏输出量(SV)、心指数(CI)、左室内径缩短率(FS)等指标。
1.2.2 CCTA 检查及EAT 的测量 对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CCTA 检查,检查所用的设备为联影960+640 层螺旋CT 机。检查前指导其进行呼吸训练,行心脏扫描时嘱其吸气后屏气再扫描,扫描参数设置如下:视野(FOV)为250 mm×250 mm,管电压为120 kV,机架旋转时间为270 ms,重建层厚为0.9 mm,重建间隔为0.45 mm,重建时相为R-R 间期45%及75%。用高压注射器向其肘静脉内注入350 mgI/mL 的碘海醇注射液,注射速率为5 mL/s,注射剂量为55 ~65 mL。注射完毕后以同样的速率追注生理盐水50 mL。之后采用美国GE 公司生产的Advantage Workstation 4.6设备对两组研究对象的EAT 体积进行测量,右肺动脉中心层面至心脏膈面为本次测量的范围。于连续层面内手动勾画心包,并于心包区域内定义脂肪CT 值,自动提取脂肪组织,自动生成EAT 占心包内结构整体容积的百分比(即心包内EAT 百分比)。
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人口学信息(年龄、性别)、实验室指标(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肌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EAT 参量(EAT 体积、心包内EAT 百分比)、心功能参量(FS、EF、CO、SV、CI)。比较糖尿病组患者中不同SV 患者(高SV 组患者、低SV组患者)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EAT 体积、心包内EAT 百分比及空腹血糖、血肌酐、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分析2 型糖尿病患者的SV 与其各指标间的相关性。
用SPSS 22.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表示,用χ² 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单因素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糖尿病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SV 均低于对照组健康人,其EAT 体积、心包内EAT 百分比及空腹血糖、三酰甘油、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EF、FS、CO、CI 及血肌酐、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各项指标的比较
在糖尿病组患者中,与低SV 组患者相比,高SV组患者中男性的占比更高,其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和心包内EAT 百分比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EAT 体积及空腹血糖、血肌酐、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糖尿病组患者中不同SV 患者各项指标的比较
经单因素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知,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心包内EAT 百分比是影响2 型糖尿病患者SV 的独立危险因素;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心包内EAT 百分比与2 型糖尿病患者的SV 均呈负相关(r=-0.137、-0.379、-0.502,P均<0.05)。
心功能异常是2 型糖尿病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其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阶段,一旦其病情发展至心功能失代偿期,则会出现无法逆转的心肌重构,临床治疗的难度较大,其预后不佳[6-7]。因此,尽早识别2 型糖尿病患者的心功能异常对诊疗方案的调整尤为重要。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糖尿病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SV 均低于对照组健康人,其EAT 体积、心包内EAT 百分比及空腹血糖、三酰甘油、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糖尿病组患者中,与低SV 组患者相比,高SV 组患者中男性的占比更高,其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和心包内EAT 百分比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心包内EAT 百分比是影响2 型糖尿病患者SV 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三项指标与SV 均呈负相关(r=-0.137、-0.379、-0.502,P均<0.05)。表明2 型糖尿病患者若未发生心力衰竭,则其SV 会受到心肌顺应性下降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变化,可将心包内EAT 百分比作为2 型糖尿病患者心功能损害的早期标志物。EAT 是维持心肌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通常情况下,EAT 可参与心脏疾病发生、发展的始终[8]。2 型糖尿病患者的EAT 中存在着脂肪分布不均的现象,且脂肪分布更加倾向于内脏。EAT比例的增高可导致脂肪功能失调,释放促炎脂肪因子,引起慢性低度的炎症反应,进而可加快冠状动脉硬化、内皮功能失调及心肌纤维化的进程,而冠状动脉硬化、内皮功能失调和心肌纤维化均与心肌重构及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9-10]。
综上所述,2 型糖尿病患者心包内EAT 百分比与其早期心功能及SV 下降存在相关性,可将心包内EAT 百分比作为评估2 型糖尿病患者心功能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