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亚丽
(甘肃省镇原县屯字镇中心小学,甘肃镇原 744500)
传统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模式中,无法满足自我的发展要求。在“新课标”指引下,教师应为学生构建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
其一,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理解教材内容,形成整体知识框架,且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律意识,有效推动学生自我进步。其二,有助于教师发现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重新调整教学方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效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为学生制订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打造高效课堂。其三,自主学习能力是优秀人才的必备技能,自主学习的价值并不局限于小学,甚至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态度及学习观念。
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使教育目标由讲授知识转变为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对此,教师应发挥自身的育人功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内驱力,引导学生探索更多知识,促进学生自我进步与稳定发展。通过对现有知识的深入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并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从而使教学效率得以提升。因此,在小学课堂开展自主学习,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
小学教育结构分低、中、高三个年龄阶段,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阶段学生虽尚未形成健全人格,但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意识。如果这两者间的矛盾未得到及时解决,就会导致学生出现性格方面的缺陷。因此,小学阶段作为成长关键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重点。另外,自我成长并非自我独立成长,还需外部环境与学习条件作为支撑,让学生在教师、同学、家长的陪伴下,获得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终身学习理念作为教育行业的热点话题,是教育最终的目标。将终身学习理念落到实处,有助于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自主学习是终身学习的前提条件,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效果可在学生未来学习中起到助推作用,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做好铺垫。
在一些学校和教师眼中,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投资大但效果不显著,是“快餐式”教育所摒弃的。而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劝学”容易产生负面危机,致使学生出现“被动学习、抵触学习”的不良情绪。小学时期学生处于对新鲜事物、未知事物充满求知欲的阶段,小小身体能迸发出巨大的学习潜能,但是却常常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激发。而且学生经常被拿来与他人比较,从而产生压力而被动学习,慢慢吞噬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渐渐浇灭学生内心渴望知识的热情之火。
部分教师将自主学习看作学生独立的学习活动,是供知识学习、学习目标实现的选择形式之一。在小学课堂开展自主学习依旧停滞在基础知识学习阶段,与教学进度有直接关系,却与个性教学联系甚少。一些小学教师大多采用下达任务、告知学习内容的教学方式,却在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安排上存在偏颇。从学习状态来看,小学生在自我规范缺失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学习任务,自主学习俨然会荡然无存。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教师把教学支配权紧握在自己手中,不敢给学生充沛的时间空间进行自我展示。尽管部分教师认识到加强良性互动有助于调动学生思维,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套用问题控制学生思考方向,利用衔接紧凑的教学流程掌控学生节奏。而且,一些教师习惯利用自身主观意识引导甚至掌控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体验始终被“关在笼子”中。
在教学中,适度的师生合作是推动小学生有效合作学习的基础保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教师极少以引导者、参与者身份融入合作学习,甚至很难看到学生真正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与学生互动形式化严重,致使“教”与“学”脱离,小学课堂开展自主学习过程程序化,独立程度的要求与小学阶段学生发展要求相悖,忽视多角度且深层次的“教”与“学”结合,缺少师生之间互相帮扶合作学习。
为有效分析并解决目前阶段小学课堂开展自主学习的困境,我们应站在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师生关系层面思考教学实践路径。学生积极情感激发与志趣建立、教育者适当引导、师生合理关系确立,是几种高效路径选择。
主动学习是建立在积极情感之上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求学之心、爱学之心。
1.善用“情感感染法”,调动求学之心。小学教师进行教学时,可以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如多媒体、微课等,刺激小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对教学内容中的人物进行形象刻画,构建情境融入体验。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绪感染和输送,通过富有感情的教学,让学生深刻感知文本中的角色情感,从而引发学生思想共鸣,激发他们的自主探究欲望,继而使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2.善用“趣味教学法”,激发乐学之心。小学生爱玩、多动、好奇心强,教师要抓住他们的这些心理特点,“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魅力所在。譬如,以讲授文言文为例,在掌握文章大意后,教师可以依托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开展课本短剧表演活动,使学生移情体验文本人物性格特点,感受文言文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学、乐学之心。
3.善用“成功体验法”,引发爱学之心。成功体验有助于引发学生对自我的肯定,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对自我学习能力的主观评估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原则,提问环节的设计以阶梯式开展,以“爬坡”方式逐层加强提问难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另外,教师应该采用正向肯定的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帮助。对于学困生,尤其要注意借助语言表扬建立他们求知的信心。
“自我实现”非常重视学生自身价值是否实现,关乎其终身的学习志向与兴趣,只有真心向学才能保持终生学习。
1.聚焦热门话题,提高探究欲望。小学课堂是开展自主学习的初级阶段,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独立探究时教师应注意以下两点。其一,选择学生生活中的真实事件、热门话题作为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为学生创造自主思考机会。其二,依托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多元化活动,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兴趣,最大限度提升学习质量与教学效果。
2.制订学习计划,助推学生自主规划。其一,引导学生自主制订教学方案,尝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在此期间,教师应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确保学生制订的学习方案合理、科学,并与学生签订“学习合同”。在学生实施学习方案期间,教师要定期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起到督促、引导、鼓励作用。其二,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主题式探究活动,在团结合作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驱动力。譬如,带领学生开展以李白为主题的人物研究,以小组为核心共同商讨研究方案、选题、具体操作流程。小组成员间各司其职,学生之间通力协作,共同解决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3.依托榜样力量,坚定学生意志。相比而言,自控能力弱的学生极易因学习难度大、懒惰等问题无法长时间坚持自主学习方案。对此,教师要及时鼓励,不定时组织榜样学习活动。譬如,以小学生熟知的海伦·凯勒为例,教育学生面对困难永不放弃,以此强化学生学习的决心与毅力。
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如何学、怎么学”,真正做到“教让位于学”。众多学者认为“教是为了不教”,从环境、时间、空间三个层次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1.构建自主学习氛围,树立“促进者”思想。研究表明,课堂教学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态度、行为,因此,教师理应扮演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角色。首先,允许学生出现错误。教师应用接纳、宽容的心态面对小学生的孩子气、质朴率真,甚至是错误言行,创设“大胆说”的课堂环境。其次,允许争论出现。观点、见解的争论是“促进式课堂”的理想状态,教师应允许并鼓励学生观点碰撞、学术争鸣,激励学生勤奋思考、勇敢表达,创设“我要说、我能说”的学习氛围。
2.确保自主学习时间充沛,确保时间分配合理。课堂教学应遵循“以学生为核心”原则,否定“教师主体”中教师决定学习目标、下达任务、总结反思的注入式程式。首先,教师要遵循“以学为先”原则,坚持教授后于自学。引导学生预习,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合作形式率先完成自我思考、自我掌握的学习内容,这有助于教学内容更具指向性、高效性,使学生精准掌握教学重难点内容。其次,教师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做到及时引导、及时调整,有效减少学生被动接受的情况,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3.挖掘自主学习空间,重视课堂对话价值。小学课堂开展自主学习理应避免“满堂灌”、无效问题情况的出现,设置具有针对性、难度适当的有效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有坡度,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与思考能力,使学生的思维不再受束缚,加强自主学习的吸引力。
学生如果能做到自觉选择、自我控制,他们的学习势必是主动的。在课前、课中、课后教学阶段,教师应该多角度提高学生在师生协作过程中的话语权与决策权,切实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
1.课前合作,师生双案备课。首先,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学生预先学习“学案”,让学生在课前自主解决能力范围内的问题,形成自主预习教学内容的优良习惯,带着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听课。其次,教师应借助学案生成教学目标、教学计划,让学生的自学结果在课堂教学中得到重视与反馈。根据班内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情特点,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做到心中有谱、有力应对,真正达到“教”与“学”共同决定课堂方向的目标。
2.课中合作,发挥引导作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舵手,保证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自学能力得以提升。首先,教师要仔细观察小组活动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并在思想上鼓励学生、支持学生,适当给予肯定,调动学生思维。其次,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洞察学习难点,避免直接向学生讲授,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旧知识与新知识间的联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3.课后合作,引入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是评价系统中的核心,是形成自我反思的关键所在。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带领学生填写成长手册、自我反省手册等,客观理性地记录自己的学习状态及学习反思,使学生逐渐形成自我监督、自我反省的习惯。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知错就改”的评价目标。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自身学习结果进行反思与改正,利用评价结果督促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继而更好地自我鞭策、自我改进。
总而言之,小学时期是学习的基础阶段,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启蒙期,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关键期。因此,教师应以“新课标”为导向深入分析在小学课堂开展自主学习的意义与策略,凸显教师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引导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进一步开展自主学习,为小学生未来更好地学习与发展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