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媒体时代,新闻记者该如何应对挑战?研究表明,新闻记者只有增强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中去伪存真,确保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增强批判性思维能力,重在实践创新,增强求新求知的能力;做调查型记者,增强追求真相的能力;站稳立场,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永葆坚持真理的精神。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新闻记者;批判性思维;实践创新;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3-0147-03
(一)何为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技能,通过建立思维评价体系进行合理反思。同时,批判性思维还是一种坚持真理的思想态度,即敢于怀疑、敢于否定,不盲从、不迷信。因此,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主要包括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和自我校准等基本能力。在思维倾向上,强调求真、开放思想、分析性、系统性、自信心、求知欲、认知成熟度。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批判性思维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亚当·斯密把批判性思维应用于经济领域,推出《国富论》;托马斯·杰斐逊把批判性思维应用于对王权的批判,推出《独立宣言》;康德把批判性思维应用于人类思维本身,推出《纯粹理性批判》;马克思运用批判性思维研究资本主义问题,推出《资本论》;达尔文运用批判性思维研究生物,推出《进化论》;弗洛伊德运用批判性思维研究人类潜意识的成果,推出《梦的解析》。不仅如此,批判性思维还广泛应用于人类学领域和语言学领域。
现代批判性思维的代表人物萨姆纳说,“批判性思维是人类应具有的基本能力,男女都应该接受这种训练。这是我们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错觉、欺骗、迷信的唯一保证”。在萨姆纳看来,批判性思维是人类摆脱愚昧的根本。他强调,好的教育意味着能够给予学生以良好的批判性能力的发展。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只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忘记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他鼓励学生要摆脱传统的约束,自由发表观点,独立求证问题,面对偏见要坚持己见,勇敢说不。
《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以下简称“《宣言》”)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学生的批评性和独立的态度,并提出对教育方式进行革新的要求。
《宣言》指出,高等教育机构应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丰富知识和强烈上进心的公民,让其能够批判性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承担社会责任。
《宣言》还提出,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超越对学科知识的简单认知性掌握,课程必须包含获得在多元文化条件下批判性和创造性分析的技能,以及獨立思考和集体工作的技能。
《宣言》着眼21世纪的高等教育,以问题为导向,创造性提出高等教育要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首要的办法是,改革高等教育课程。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对社会有担当、能解决社会问题的人,要摒弃照本宣科、简单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开展启发式教育,让学生具备反思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集体工作能力。
(二)批判性思维是新闻记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新闻记者是时代变迁的记录者,以客观报道抒写着历史,在众说纷纭中肩负着去伪存真、追求真理,揭露丑恶、鞭挞社会的重要职责[1]。因此,新闻记者更应具有批判性思维,尤其应保持批判精神。
“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48字是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要求新闻记者具有批判性思维,以及坚持真理、追求真相的勇气,去伪存真、明辨是非的能力。
笔者以为,批判性思维表现为记者的职业素养,可从四个维度体现。
1.求新求知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要求摒弃偏见,防止认知偏差[2]。这需要新闻记者增强求新求知的能力。换言之,记者要做“杂家”,除了学好新闻业务,具备文字表述功底,还要学政治、学理论、学政策、学科技、学法律。不仅要向书本学,还要向实践学、向同行学、向受访者学,做到学而不厌。
2.追求真相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要求克服从众心理和盲目服从权威[2]。这需要新闻记者对事物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力,不随波逐流、不盲目服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尤其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发现新闻和最大限度地发掘新闻价值,准确把握好新闻真实的两重性,即整体与局部、具体与普遍、现象与本质的高度统一[1]。
3.明辨是非的能力
人的思考往往受制于情绪、利益、思维,往往难以避免思维受到包括确认偏见在内的各种认知偏见的约束[2]。因此,新闻记者还应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要多倾听各方意见,特别是不同的意见,避免以偏概全,从而确保报道的客观、公正、真实、全面。此外,新闻记者还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随地挖掘新闻线索,丰富信息源和信息库。
4.坚持真理的精神
批判性思维强调独立思考和自由发表。这要求新闻记者要具备坚持真理的精神。新闻记者要不畏强权,勇于揭露批判,敢于鞭挞落后。坚持真理的精神是新闻记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形象写照。
(一)何为全媒体
所谓全媒体,在外延上是指全媒体形态。媒体形态除了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还包括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微视频等。这些媒体形态涵盖视、听、触觉等人类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在内涵上,全媒体是指“四全”媒体,即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通过全媒体传播,实现对信息的精准传播,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目前,“全媒体”概念已广泛应用于传媒界,媒体内容、渠道、功能等均处于不断融合中。具体可从四个维度来把握。
时间维度——强调全程传播,指从事件的发生、发展到最终结果,媒体全程实时跟进报道。
空间维度——强调全息传播,指信息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更加多元,除了图文,还有音视频、AR、H5、动漫等,通过这些技术手段,能更加立体地展现新闻信息,为受众带来全新体验。未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万物皆媒”将成为可能。
主体维度——强调全员传播,指“人人都有麦克风”,即持有对事件的话语权,人人皆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
效能维度——强调全效传播,指媒体的分众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媒体能更加精准、高效地进行分众化传播。
(二)全媒体时代给新闻记者带来的挑战
全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愈发复杂,新闻记者首当其冲,面临诸多挑战。
1.信源更多元复杂
全媒体时代,新闻记者要面对复杂的信息来源。以往,信息来源相对单一,新闻记者处理起来得心应手。但如今,合理使用信源成为一大难题,尤其是面对不同信息来源提供的信息不一致时,新闻记者需要确保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面对信源的复杂性,新闻记者既要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来佐证新闻事实,又要排除虚假信息、碎片化信息带来的干扰;既要善于解析文字信息,又要懂得识别图片和视频信息[3]。总之,这对新闻记者是个极大的考验。
2.时效性要求更高
新闻讲求时效,在全媒体时代尤其如此。全程传播要求新闻记者随时保持在线状态,追踪事件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同时,还要根据受众的反应,及时作出回应。这要求新闻记者不仅要具备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还要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和求新求知的能力。
3.传播形式更丰富
全媒体时代,传播形式越来越丰富,如图文、视频、游戏、AR等。为实现全效传播,媒体需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传播形式。
不同的传播形式具有不同的生产流程和传播策略。新的传播格局下,媒体急需复合型新闻记者。新闻记者不仅要掌握新闻基本规律和采编技能,还要熟悉互联网信息技术、传播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4.传播方式更多元
全媒体时代,传播方式越来越多元。除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媒外,还出现了各类新兴媒体和自媒体,如微博、微信、客户端等。
不同的传播方式能够带来不同的传播效应。新闻记者要熟悉各种传播方式,要懂得新闻营销,生产出更多适应新型传播方式的融媒体产品,打造现象级产品,争取实现“破圈”效应。
(三)全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应增强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面对全媒体时代带来的诸多挑战,新闻记者究竟该如何应对?笔者以为,最根本的对策是增强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原因有三点。
第一,全媒体时代信息具有不确定性,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去探究事物真相和本质。通过运用批判性思维去解释、去定义、去判断、去论证,由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探究出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第二,全媒体时代各种价值观鱼龙混杂,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明辨是非,做好价值引领。如今“人人都有麦克风”,信息庞杂,思潮交汇,各种价值观针锋相对。新闻工作者肩负着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崇高职责和神圣使命,需主动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通过运用批判性思维明辨是非,针砭时弊,做好价值引领。
第三,全媒体时代强调技术创新和产品融合,运用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创新发展。正如萨姆纳所说,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应过多地受到傳统的约束,要独立思考、努力求证、坚持己见。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宣言,要求进行课程改革,并明确提出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超越对学科知识的简单认知性掌握,培养两种能力,即在多元文化条件下批判性和创造性分析的技能,以及独立思考和集体工作的技能。因此,批判性思维不仅有助于人们理性评估思维,还有助于创新思维。
全媒体时代,如何培养新闻记者的批判性思维?前文提到,批判性思维作为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表现为四个维度:求新求知的能力、追求真相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坚持真理的精神。培养新闻记者批判性思维,也应从这四个维度出发。
(一)增强求新求知的能力,重在实践创新
“四全”媒体,让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面对复杂的信息来源、丰富的传播形式、多元的传播方式,身为新闻工作者,应学习学习再学习,创新创新再创新,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中增强自身求新求知的能力。
第一,重视理论学习,形成知识体系。一是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善于运用传播学理论指导新闻实践和媒体运营管理。三是争做“杂家”,学政治、学理论、学政策、学科技、学法律。
第二,学习各种新媒体技术,掌握更多实用技能。全媒体时代,各种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新闻记者应主动学习探究,掌握并熟练运用更多实用技能。要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第三,要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创新生产融媒体产品,争取生产更多现象级产品,实现“破圈”效应。
总之,新闻记者要通过学习和实践,让自己成长为具有跨学科优势的复合型人才,既熟悉互联网信息环境,又精通新媒体技术、媒体运营管理。
(二)做调查型记者,增强追求真相的能力
全媒体时代,各种信息交汇,真假难辨。新闻记者只有运用批判性思维,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还原事件真相,确保报道的客观、公正、真实、全面。
追求真相的能力往往决定着新闻记者在职业道路上能否成功、能走多远。因此,新闻记者应把做调查型记者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一是新闻记者要树立志向,做坚持独立思考、客观报道的新闻记者。二是新闻媒体应尽可能创造宽松的舆论环境,让新闻记者多做深度调查报道。三是新闻媒体和相关部门要对调查型记者采取必要的保护。四是要充分利用全媒体时代的各种便利手段,为调查提供技术支撑。
(三)站稳立场,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新闻记者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工作取向,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
以“四向四做”为指引,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总结起来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时事政治,理论联系实际。
(四)永葆坚持真理的精神
从某种程度来说,坚持真理的精神比上述能力更加重要。坚持真理,意味着不畏强权,敢于揭露报道;坚持真理,意味着不受利益诱惑,遵循客观公正;坚持真理,意味着不偏不倚,保持独立进取;坚持真理,意味着追求先进,不断自我净化。
永葆坚持真理的精神,需要先进的思想指引、健康的价值引领,以及强健的人格力量。因此,新闻记者首先要树立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自觉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指导新闻实践;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以正面宣传为主;要培养自己的人格力量,不断陶冶情操,砥砺品格。
全媒体时代,新闻记者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为适应全媒体传播格局,新闻记者需运用批判性思维去伪存真,确保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需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观察,不断求证、思考、判断,追求新闻的本真。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 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98-114.
[2] [美]布鲁克·诺埃尔·摩尔,理查德·帕克.批判性思维[M]. 12版.朱素梅,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1-20.
[3] 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 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53-277.
作者简介?余虎,本科,主任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与媒体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