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科技迅猛发展,重大创新性技术成果不断涌现,促动传媒行业更迭演变、加速升级,媒体融合从“相加”迈向“相融”,驱动全媒体传播格局构建。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体系发生深刻变化,提高了传媒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为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须锚定以培养“全媒体”人才为目标的发展方向,双向夯实传媒从业人员的理论搭建与实践技能。文章旨在深入探究“全媒体”主体概念及范畴,对“全媒体”概念的内涵、外延作出界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传媒从业人员可行性发展路径,以期突破以往传统媒体时代对于传媒人才培养方式的路径探索与研究框架,更注重在全媒体传播体系下关于传媒人才培养的建设性发展样板与创新性培养模式,形塑多元化培养理念,致力于推动全媒体时代传媒人才培养路径的可执行化、可落地化、可持续化。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传媒人才;培养路径;传统媒体;新兴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3-0048-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项目“鸡西市融媒体中心建设与运营对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KYYWF-0580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1]。次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要求“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把更多优质内容、先进技术、专业人才、项目资金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向移动端倾斜,让分散在网下的力量尽快进军网上、深入网上,做大做强网络平台,占领新兴传播阵地”,提出“大力培养全媒体人才,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提高主流媒体人才吸引力和竞争力。要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把更多熟悉新媒体的中青年优秀人才充实到关键岗位,充分释放人才活力”[2]。优化全媒体时代人才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让更多优秀人才在全新行业生态中脱颖而出。由此可见,在全媒体传播格局下,为进一步推进媒体融合的面向与进路,全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须将全媒体人才培养置于重要环节与突出地位。
(一)“全媒体”概念的产生缘由、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迭代,新媒体发展得到质的飞跃,固有的媒介生态环境得以颠覆。“全媒体”概念的产生至少具备两大因素:第一,在理论层面,“全媒体”概念的产生归属于媒体素养的领域范畴之内;第二,在实践层面上,“全媒体”概念根植于媒介发展推陈出新的沃土之上,是基于媒体融合发展升级跃迁的现实境况而形成的理论体系,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新型媒体观念。这同样对传媒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与实操能力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与挑战。
以媒介信息的内容呈现与传播形式为切入点探析全媒体主要特征,其具体表现出采用声音、文字、图像以及动画等多元化媒体手段“综合体”传递相关信息;凭借电视、网络、报纸、期刊等差异化媒介形态以及电脑、手机等智能设备,破除传统传播形态下的时空限制。
(二)全媒体的价值实现
如今,媒介技术日新月异,传媒行业发展突飞猛进。正如奥尔格·齐美尔所描述的,“从存在表面的每一点看——无论它们多么紧密地独自依附于这表面——人们可以从表面探测进入心灵深处,以至于生活的所有平凡的外在性最后都与关于生活意义与方式的终极判断有关联”[3]。纵观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进程,其从本质上映射出多元媒体之间交流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与流动化面相,是新时代媒体发展全面升级的有效手段。在传统媒体时代,平面媒体、电视媒体等在社会发展快节奏的自我迭代中,面临着来自新媒体的挑战。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VR/AR等技术,实现传统媒体的升级换代,有效提升了自身价值。步入新媒体时代,全媒体传播格局的构建迈入“加速度”发展阶段,一方面加快了各类媒体的信息获取速度,使信息传播方式更为多元,为高效的信息共享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信息内容的传播途径和范围更加广泛,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正向支持和帮助。
(一)重复劳作,产生倦怠心理
秉持职业精神是从事任何行业所必备的要素,良好的职业精神是从业者为所在单位创造劳动价值的关键之处。从业者精神的培养依赖于职业本身特质以及从业者所处的环境。身处重复的日常工作场景之中,经历较为一致的工作周期,受到工作超负荷影响,从业者往往易产生倦怠心理。
其中,工作超负荷的产生源自两大方面,其一表现在数量方面,主要是指独自一人长期承担过多的重复性劳作,在正常的工作时间内难以完成,造成工作量的堆积,需耗费附加与额外时间进行处理;其二表现在质量方面,主要是指上级领导对工作任务设定过高标准、过高要求、过高水平,致使职员无法在现有条件与基础上圆满完成任务。
另外,组织单位的奖惩措施设置是否合理也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倦怠感程度。例如,在员工攻坚完成重大任务时,必要的表扬与奖励措施并未同步跟进,会导致员工工作倦怠感的增强。
同时,现阶段国内部分地方媒体并未为传媒行业从业人员安排相关专业的课程培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员工的本领恐慌与能力不足,导致其产生倦怠心理,不能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对待从事职业与工作。
(二)新媒体涌现,实践经验不足
随着媒體融合进程的加快,处于颓势地位的传统媒体因时而动、顺势而为,积极吸纳不断涌现的新媒体优势,主动革新传播形式,从传统的单一传播模式转向多面向、多样态、多样化的传播结构,加速调适匹配全媒体传播生态体系的外部建设。然而,部分传媒行业从业人员并未跟上传播模式的创新前进步伐,其全媒体融合意识仍处于初始启蒙状态。一方面,由于缺失新媒体运营和融合的学习、实践经验,传媒职员无所适从,自主性、能动性意识有待激活;另一方面,对于部分年长的员工而言,由于长期从事传统媒体新闻采写、编辑与制作工作,难以在短时间内跳出“舒适圈”,直面传统媒体的转型与升级。“全媒体”意识淡薄、观点欠缺成为现阶段传媒从业人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面对全媒体传播生态体系,传媒人应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加强自主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转变”,及时切换适合的“职业角色”,不断提升工作能力与水平,适应时代发展,创造工作机遇。
(三)信息传播滞后,技术不完善
传统媒体时代,信息加工方式简易、单一,主要依赖编辑系统内部的人工操作,并未对传媒行业从业人员产生过高的技能要求与准入门槛。然而,全媒体传播生态的革新对信息处理更强调时效性、更注重多元化、更偏重全面化,这对于尚未接受系统学习与掌握全新信息技术的传媒人而言,是进入全新领域亟待克服的难题。以目前正流行的智能剪辑生成系统为例,其为用户提供了在移动智能终端就可编辑新闻的便捷平台,一键生成系统更是大大减轻了字幕添加等烦琐工作的压力,其为用户提供的服务功能,节约了时间成本、提升了工作效率,尤其在应对突发事件上可发挥出有效的效能[4]。这要求传媒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增强实践操作能力,进一步符合数字技术时代的网络化、智能化属性与要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全面收集信息,科学研判舆情,引导工作做到全过程监测、全方位把控、全面化应对。
(一)增强主动意识,适应全媒体发展
传媒人须快速适应新时代行业发展变局,在思想上要主动适应,丰富知识内涵、开阔实践思维,并进一步提升党性修养,提高政治素养,为社会传播正能量、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像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样,传媒人是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程师,要求传媒人像爱护眼睛一样珍视声誉、像人民法官一样严格自律、像学者专家一样夯实功底。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倾听人民的心声,关注人民的利益[5],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成为脚深、眼宽、脑活、笔巧的新时代传媒人,为公众传递更多有意思、有意义的信息。
(二)提高实践能力,扩大受众面
新媒体背景下,互联网与各类新媒介的极速发展,深刻影响着大众的沟通与传播方式。面对巨量信息高速流动的传播现状,受众的媒介接触与使用习惯发生了改变。基于此,传媒人须运用互联网思维,注重与受众的互动,多渠道提供资讯。
一方面,在内容维度上,当代社会的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教条式的说教有着本能的抵触,“不肯就范”是后现代社会的特征,网民会对控制性的话语体系产生对抗式的解读。因此主流媒体应当重构话语体系,提高专业用语的“翻译”能力,化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为通俗易解的日常话语,化长篇累牍的信息堆砌为条理清晰的叙事框架,化行政式的说教为故事的生动讲述,激发受众的阅读、接受意愿,做到新闻舆论工作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有效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思潮,扩大受众面;另一方面,在服务维度上,传媒人须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主动参与公益事业,让更多的公益事业走进生活、走进寻常百姓家,弘扬正能量。
例如,开展“传递爱心,帮扶留守儿童活动”“关爱老人生活”“关注寒门学子成长”等各类公益活动,这对于扩大受众群体,进而提高影响力是直接且高效的手段。
(三)强化业务素质,提高内容质量
全媒体时代,传媒人业务素质的能力体现直接影响着信息内容的质量以及媒体融合的发展程度。首先,传媒人应自主强化业务素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要有国情调研和田野采风的冲动,对于专业类的内容打造,要有科研精神和钻研毅力;其次,传媒行业应开展针对性的定时培训学习课程,紧跟时代发展形势,讲解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趋势,输出传媒业务知识点,提高年轻化传媒队伍的学习效率,努力解决人才流动性较强、水平差距明显等问题;同时,传媒人在学习中须相互点评,分享经验体会,实现良性循环,共同进步;最后,传媒人需要具备文字、音频、视频相融合的编辑能力、新闻逻辑判断能力以及处理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遵照全媒體发展规律,提升传播效果
全媒体改变舆论格局,众声喧哗的网络舆论使得社会舆论格局日益复杂,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态势,网络媒体的即时传播使得国际、国内舆论界限愈发模糊,“蝴蝶效应”不断强化,这就要求传媒从业人员遵照全媒体发展规律,尊重互联网发展规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6]。为应对复杂舆论环境,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精心打造“微内容”,提升传播效果。改进工作方法,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精准传播机制,以适应不同场景、不同内容,击中社会共情点、共鸣点、共振点。
(五)牢固理论知识,适应信息变化
从事传媒行业的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新闻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在全媒体传播格局下,媒体融合步入纵深发展阶段,受众的审美方式发生嬗变,传媒行业从业人员应基于行业全新生态,从受众现今的实际需求出发,选取适宜的传播方式,重视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和需求互动,不断为信息的交互传播和共同发展创造全新的价值,进一步实现文化与信息的共享。在传统媒体时代,传媒人积累丰富经验,发挥自身优势,取得了众多成绩。
如今,在全媒体时代和“互联网+”时代,传媒人须遵循信息传播的底层逻辑,依照现有行业生态,不断探索实践方法论,释放积蓄的优势价值与力量,推进思想意识与工作方式的革新与演变,为新时代的传媒行业作出更大贡献。
近年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广泛、深度融合,呈现出日益多元、丰富的表现形式。在全媒体传播格局下,传媒人应牢固理论知识,积极融入学习,增强主动意识,进一步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系统认知传播体系的全新样貌,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之中,充分发挥新闻传播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成为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全媒体传媒人才,以全新的视角展现全媒体背景下传媒人才的价值,为传媒行业的进阶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EB/OL].学习强国,https://www.xuexi.cn/4391f754cba6be118726a5773008cb89/ e43e220633a65f9b6d8b53712cba9caa.html,2019-01-25.
[2] 宋岩.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6/content_5547310.htm,2020-09-26.
[3] [德]格奥尔格·齐美尔.时尚的哲学[M].费勇,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189.
[4] 宋海英.智媒时代背景下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传媒,2022(1):22-24.
[5] 田博群.全媒体语境下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有效路径[EB/OL].中国新闻网,https://www.chinanews.com.cn/ll/2020/11-27/9348736.shtml,2020-11-27.
[6] 黄楚新.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EB/OL].新闻与传播研究所,http://xinwen.cass.cn/sy_50320/zdtj/hcxzzl/201806/t20180628_4486011. shtml,2018-06-28.
作者简介?潘艳,硕士,教师,研究方向: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