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俊
摘 要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是其综合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应该受到教师的重视。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合理设计课堂问题以解决该项工作中的问题。本文从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出发,进行分析与研究,得出具体策略。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近年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以提高其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样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才能有所提升。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而提高其语文综合能力。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有效的课堂提问环节能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枯燥无味的阅读课堂提起兴趣。教师结合阅读内容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提问与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通过问题设计与解答过程,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帮助其选择正确的思维方式,为学生创设课文情境,引导其对课文有更加深刻地理解与思考。这种方法还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加直接地感受作者的思想与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语文综合素养。
以《范进中举》为例。教师在讲解该篇文章时,可以提出适当与文章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进行阅读之前,提出以下问题: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范进中举以后为什么喜极而疯及范进是否可以不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并思考问题,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与阅读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对问题以及知识的探究能力,进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得到了全面发展。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思考,提高了学生语文学科的综合能力,让原本枯燥无味的阅读课堂生动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所提高。学生带着课前所提出的问题阅读《范进中举》之后,对该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学生提出该文章可分为以下部分:范进中举前的情况与其中举后喜极而疯。课前所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本篇文章的关键,学生对文章结构进行合理分析能够帮助其思考第二个问题,教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并分析人物形象。通过问题设计来帮助学生学习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其语文阅读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样学生的阅读素养与语文综合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其批判性思维发展不成熟,思维缺乏深度,过于依赖或相信教师,时常否定自身想法。为合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还原整体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思维广度。众所周知,由于语文学科的灵活性与多变性,在许多阅读问题中都没有固定化的标准答案,因此,教师可以采用还原整体的方法来展开阅读教学,让学生从不同层面理解文章,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方法还可以让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
例如,讲解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一文,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桃花源是否是作者的社会理想?大部分读者或学生对该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但事实并非如此,陶渊明在文章的结尾写道:“后遂无人问津。”这句话写出了桃花源的结局,也写出来作者对当时社会的失望与无力改变。《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二者都写出了作者对桃花源这样美好世界的向往,但《桃花源记》写出了陶渊明对当时社会的不滿与无奈之情。因此,教师在《桃花源记》一文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桃花源诗》共同开展教学,给学生讲解有关二者的联系与不同之处:二者都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看法与无力改变之情,但序言较为特殊,一般情况下序言都会交代作者的写作理由与目的,但《桃花源记》不同,它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学生对作者的背景有了大致了解,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还原整体教学方法中,在阅读课堂上,教师给学生们渗透了更多的语文知识或历史故事,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对历史有了解,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学习到语文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这种教学模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与综合素养。
近年来,我国对初中生阅读课堂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其语文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处于中学时期的学生,其思维批判性明显增加,他们并不再像小学生一样完全听家长的话,而是对事物有了自己的想法,其独立思考能力也有所提高。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时,可以观察学生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反应,适当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分辨事物的能力,培养其思维能力,以及对事物的正确认知。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跳读的方式,活跃学生思维与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藤野先生》一文的阅读课堂为例。教师在讲解:“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却也像是绯红的轻云……”一句时,可以结合鲁迅先生的《秋夜》一文共同讲解,该句话虽然看起来像是病句,但这种写作方式却别具特色,这是鲁迅先生的独特之处。教师应该告诉学生鲁迅的散文所具备的特点,其逻辑化的行文方式,在此篇阅读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们产生更多联想,让学生学习到更多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了解了鲁迅先生文章的独特魅力,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对其文章进行合理批判与分析,形成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实时动态,让学生学习到更多语文阅读知识,拓宽其视野,丰富其阅读经验。跳读教学模式让学生有了自己的立场,培养了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语文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提高其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应该在阅读课堂中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结合学生的阅读水平,采用提问、还原文章整体与跟读对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阅读课堂的兴趣,提高其语文水平与综合素养。
[作者通联:江苏宜兴市官林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