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宁
目前,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正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国家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这种情况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原因,教育者主导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工作模式长期形成,这几乎忽视了教育者在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接受方面的立场和受教育者的接受问题。这种工作模式会削弱受教育的人的主观方案,从而影响接受效果。即使被动接受,也很难形成外部化的行为习惯。因此,如果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想要消除这种尴尬的状况,就需要认真研究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的接受理论。
接受通常被解释为接受和带入。英语中“reception”一词意味着接受、认可和吸纳。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哲学学问、认识论、接受美学、交流科学和其他领域的文献中频繁出现了接受及其相关术语。接受的定义有很多,可以概括为两种。
第一是“活动论”。姚斯认为,从接受的美学角度来看,读者的“读书活动”主要是指文学鉴赏。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吴刚将人们的认知分为合理认知前的活动和合理认知后的活动两部分。认为理性认知之后的活动,以从理论到实践的活动为主。“接受是包括理解、设计和处理在内的后理性认知活动。简单地说,“研究从理论到实践的方法的活动是接受活动”。因此,他提出的接受活动,主要指理论的“应用活动”。张琼从伦理的角度出发,主张“道德接受是指从道德需求出发寻求善,通过各种媒体选择、理解、说明、整合、外部化道德文化信息的过程——道德领域的特别接受活动。”邱柏生认为,从意识形态政治教育的角度看,这是受教育者选择和吸收意识形态教育信息的一种活动,特别是在教育下的外部环境影响下。
第二是“关系论”。胡木贵、郑雪辉在《接受学导论》在介绍中认为:接受,是关于意识形态、文化对象及其认识者关系的类别,是以语言符号为代表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对象的信息的选择、解释、理解、整合和响应。
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的接受与一般的接受活动有关,是不同的特殊接受活动。这是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特定领域的现象。意识形态政治教育的接受,特别是指在意识形态政治教育领域发生的反映接受对象、接受对象和意识形态政治教育的接受对象的接受活动,接受对象通过接受方的介入者反映、选择、整合的精华和行动。接受的结果是形成人们的内在化精神和外部化行为。从意识形态和接受政治教育的概念可以看出,接受者的需求在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的接受过程中起着驱动作用。任何接收活动的发生发展都不是没有理由的,而是与特定的“需求”相关联的,是接收活动发生发展的原动力。要研究可接受的系统,首先应该从“需求”开始。它构成了人们接受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在谈到人们的需求时,需求是人们“自然的必然性”。人们因为其无限广泛的需求,与其他所有动物不同。这种必要性的无限和普遍性,不仅是它成为接受力来源的理由和基础,而且保证它作为接受力具有前进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只要满足一定的需求,就会产生新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需要不取决于人们的意识,而取决于社会性质、他们在生产关系体系中的立场以及他们的客观生活环境。因为人们的需求总是以主观愿望的形式作为主观目标和动机反映出来,所以人们的需求似乎取决于人们的意识。但是,在最终分析中,接受者的需求意识由实践产生。一旦主观目的和欲望成为实践的结果,并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成为客观现实,其必要性就体现为客观性。
在某些情况下,需求和接受标准的区别不明显,需求可能与接受标准相同,但大多数情况下会有所区别。一方面,需求成为具有一些正式特性和性格的有意识的需求;另一方面,分离产生了有意识的需求接受标准。无论接受标准看起来多么抽象,如人的政治价值观,最终都是人们接受活动时的需求的应对,是随着需求变化而发生的变化。每个时代的人的需要和另一个时代的人的需要有差异和相似之处。每个人的需求不同,和其他个人的需求一样。实际需要及其变更总是决定接受标准和接受标准的变更。接受标准和需求之间没有简单的线性关系。个人接受标准不仅反映了个人的需求,还具有广泛的社会内容。从需要到建立个人接纳标准,它不仅是个人自我反省的结果,也是文化、传统习惯、社会影响力的结果,到后天才能获得和建立。还必须指出,接受者的接受标准不是单一的,而是系统和体制。因为需求本身是多元化的,需求是有机的系统。不同的接受标准反映了接收者的不同需求和兴趣,这些不同的接受标准构成了接收者的接受标准体系。
在获取接纳信息的过程中,首先筛选接纳信息,并以接纳标准直接测量。在收集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接受者倾听许多不符合接受标准的信息,进入接受的观点,只选择符合接受标准的信息。信息过滤后,需要解释信息。所谓的信息解释,就是基于事先的理解,对收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说明,获得新的理解。根据收到的被摄物体的经验和想象力,创造性地重构收到的信息。
形成接受标准,得到特定的接受信息。然后,使用缓解标准测量缓解对象,缓解活动进入处理信息的内部化和集成阶段。本质上,这种处理是接受对象理解接收标准中选择的接收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与原始意识形态、政治道德结构和接受模式联系,形成新的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结构的建设和重建过程。
在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内部化整合后,最终通过外部化体现在行动中。在正常情况下,接受行为的选择取决于接收对象的刺激和接收中间人的接受环境,只能在几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然而,很明显,接收的物体、接收中继站和接收环境只在选择和实现接收行为的过程中提供外部刺激,所有外部刺激只通过接收对象的主观努力发挥作用,从而对接收行为的选择产生实用的影响。也就是说,接收对象的主观动态作用是本质性的、决定性的。通过对接受流程各个链接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关于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的启发。
1.要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需要。为了肯定受过教育的人在意识形态教育和政治教育中的立场,必须充分考虑受过教育的人的需要。国家社会发展的必要性是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的外部动力。如果只重视外部推动力,不注意接受者内部推动力的研究,就很难实现意识形态教育和政治教育的目标。只有使接受者的实际需要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相一致,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才能达到良好的接受结果。
现代大学生不需要学习适应社会的举止,但需要有助于理解社会和生活的人。如果我们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需要相结合,他们就会唤起接受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的热情。当然,正确的指导是重要的问题。学生不仅要接受教育,还要提高与党和国家期望一致的良好进步和他们的意识形态水平。掌握这些需求,有意识地发展,就能消除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的被动状态。
2.要区分接受主体的层次性。由于性别、性格、生理学、学历和其他情况的不同,接受者必然会产生意识形态理解的差异,必然会使接受者有不同层次的意识需求。因此,在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接受者的意识形态现实和特点,现实地提出不同的要求,形成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内容的多层次体系结构,以目标为目标,高度奖励和照顾大多数,构建高度要求和广泛要求
首先,区分层次是人们意识形态和道德形成和发展的不可避免的要求。在大致相同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总是非常不同的。受教育者的接受水平不仅是水平高度、中级、后方或不正确的状态水平,也是年龄差距、意识和成熟度的水平。特别是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中,人们的想法、价值观、生活方式变得多样化。因此,需要在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的内容系统的构建上承认差异,在实际的意识形态教育和政治教育中对不同的接受者的对待也有所不同。
其次,为了彻底克服意识形态和政治工作中“一刀切”的缺点,有必要区分接收对象的水平。事实上,人们不仅具有阶层特性,而且总是高级别上的少数派。如果采取高级因素的要求作为大多数人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的目标,他们就会脱离现实的基础和接受者的实际情况,结果必然是徒劳的。
最后,在为社会主义原因培训合格接班人的过程中,遵守分级原则有助于前赴后继。区分不同层次,根据适应性来教导学生,有助于协调不同层次接受者的人格、兴趣、才能,有助于不同类型教育对象的早期成功和创造性才能的出现。
总之,研究接受者的差异是提高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创新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3.要重视研究主体的接受障碍。在意识形态政治教育活动中,任何种类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信息都不能百分百接受,所以或多或少会出现信号的衰减和失真。这表明在接受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障碍。一般来说,接收故障的原因既来自接收者自身,也来自外部。前者称为内部故障,后者称为外部故障。内部障碍主要包括思维能力、接受者情感等生理学障碍及价值取向、知识结构、容量限制等有意义的障碍。外部故障主要是由接收对象、接受中介和接受环境三个要素形成的故障。就其机制而言,外部屏障元素只是内部屏障出现的指导条件,最终必须触发或转换为内部屏障以影响其接受度。在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屏障的原因也可以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如果教育者不了解受教育者的意识形态水平和内部需求,教育影响强烈,教育方法不当,则可能会导致受过教育的人的“精神厌食症”,进而导致接受教育的障碍;其次,由于各种原因,受教育的人可能患有厌食症,导致反复认知和自我认知的封闭,这一切都可能导致接受教育的障碍。显然,要教育工作者接受意识形态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全部教育内容是不可能的,但减少接受的障碍,接受教育是完全可能的。只有通过减少接受的障碍,我们才能提高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
因此,研究意识形态教育和政治教育中的接受障碍具有重大意义。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工作的接受理论启蒙各种各样,笔者只是简要分析其要点。目前,这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拓展理论视野,将意识形态和政治工作中经常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结合起来,以更重要的实用意义引领这一主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