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军斌
自2020 年教育部颁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并实施以来,各地高校都在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且具有较强创新特点的现代产业学院运行模式,而且也有一些高校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特别是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领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产学研用联动深入、区域产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的现代产业学院步入了创新发展的轨道[1]。尽管如此,目前很多高校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方面仍然比较薄弱,尤其是对现代产业学院运行模式缺乏深入的实践、研究和探索。此外,校企深度融合体系尚不完善,发挥高校、企业综合作用,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的运行模式仍然没有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对此,高校在打造现代产业学院的过程中,既要深刻理解和认识校企深度融合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的积极作用,也要不断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着眼于更好地发挥高校和企业合作办学、协同办学的创新性作用,努力在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共建现代产业学院运行模式科学化、规范化、效能化等诸多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现代产业学院涉及到地方政府、高校、行业协会、企业等多个主体,只有充分发挥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到现代产业学院共建中来,才能使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现更大突破,进而更好地发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作用,使现代产业学院能够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方面实现更大突破,进而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企业是现代产业学院共建主体之一。高校在打造现代产业学院的过程中,应当更加深刻认识到校企深度融合对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推动校企深度融合,使企业在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中的作用实现更大突破,推动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共建方式取得更好成效。
企业作为现代产业学院的共建主体之一,只有积极参与到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当中,才能使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更具有针对性和特色,进而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才能更加有的放矢,既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也满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企业在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中的针对性、特色化、综合性功能与作用,能够为高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提供更多的支撑和载体,而且也能够促进现代产业学院运行模式创新。从根本上来说,现代产业学院属于融合性人才培养的共建平台,高校通过引进更多的企业、更多的企业骨干特别是优秀人才参与到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当中,能够极大地促进资源共享体系建设,对于促进产业与学界、供给与需求、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2]。
企业作为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的主体之一,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才能使现代产业学院管理体制更加完善,才能使企业、行业、产业、区域等进行有效融合,进而培养满足不同需求的优秀人才。通过大力推动校企深度融合,不仅能够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而且还能够打造产教融合载体,充分发挥企业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产学研服务、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等诸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进而实现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企业和企业人才能够成为高校的重要资源,最大限度提升现代产业学院的“自我造血”功能,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形成健全和完善的现代产业学院共建机制,进而能够发挥高校、企业的综合作用,促进现代产业学院向纵深发展。
多元主体协同共建是现代产业学院的主要优势,只有建立共建共管的运行机制,才能使现代产业学院的功能和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但目前,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的渠道还缺乏多元化,其根本原因是校企深度融合机制尚未破题,一些职业院校不注重为企业参与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平台,尽管企业已经成为高校的实习实训基地,但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不注重产学研用协同、校企一体化融合,具有创业、创新、研发、教学、生产功能的大型实训、实习、实验基地相对较少,企业和企业人才还没有参与现代产业学院整体发展中。
面向产业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只有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才能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具有创新性,但目前高校在建设与发展现代产业学院的过程中还没有发挥企业的作用,且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乏力,校企深度融合体系不够完善,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方式方法、课程体系、创新方案等还缺乏校企之间的战略性、全面性、综合性合作,企业实操式、项目式、合作式以及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等还没有广泛应用于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当中,高校与企业开放合作、资源整合、合作创新、协同育人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因素,校企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展能力仍然缺乏有效的融合模式[3]。
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使他们能够深度参与到课程建设、教材编制以及实践课程等诸多领域,但目前校企深度合作项目课程开发仍然面临诸多制约因素,高校与企业的互动性不强。校企深度合作项目课程开发涉及到方方面面,不仅涉及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改革,而且也涉及到校企深度合作办学的诸多领域,尽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与过去相比有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走形式、走场所的现象,如实施“课程结构任务”方面不注重发挥企业的作用,没有将实践知识、理论知识、文化知识、职业素养等进行有效结合,教学过程、学习过程、探究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不够紧密,规范化建设不足,高校的主导性过强,原有的教材体系尚未从根本上打破。
打造“双师双能型”教育培训基地是现代产业学院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从当前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尽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特别是在选出企业优秀管理人才、优秀技术人才、优秀业务骨干以及行业高端人才到高校任教相对较少,教师企业实践岗位建设也缺乏实效性,高校教师与企业人才交流、互动、研讨载体不够,校企导师联合教学、联合指导、联合服务、联合授课仍然缺乏系统性。高校教师与企业人才共同打造产学研服务平台、提升专业建设质量方面还缺乏团队合作载体,企业和企业人才在品牌专业群建设、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等方面还没有发挥积极作用,现代产业学院团队建设的整体水平仍然有待提升。
要想使企业更多、更广泛、更系统地参与共建现代产业学院,首先要畅通多元化企业共建渠道,使企业在教育、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不仅有利于激发企业参与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也能够在融合企业资源、推动教育改革、降低教育成本等诸多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高校要着眼于扩大企业参与范围,推进与企业合作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引入行业标准和企业资源积极开展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要充分发挥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的主体作用,根据企业发展需要、行业发展方向、产业发展趋势,紧密对接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服务链,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引导企业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在畅通多元化企业共建渠道方面,还要大力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共建现代产业学院运行机制建设,建立相应的校企深度融合制度,有序引导企业参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4]。
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最根本的目的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因而,在推动校企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应当大力实施融合性人才培养模式,使高校、企业能够发挥“协同作用”,努力使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工作实现更大突破。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突出打造具有针对性、特色化、融合性的实习实训基地,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模式创新。例如: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产业学院推动校企深度融合模式创新,通过引进企业生产基地、研发平台、工作流程、具体岗位,倾力打造具有企业特点的协同人才培养载体,努力使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大型实验平台建设、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实现更大突破。此外,高校还要加强与企业的战略合作,大力加强高校与企业产学研用资源融合,构建具有创新性的一体化服务平台,推动项目孵化、成果转化、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通过平台共建、成果共享,共同提升产业创新与服务产业的能力。
现代产业学院是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是高校特色发展、分类发展的重要方式,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共建共管共享是现代产业学院的突出特点和优势。对此,高校在建设与发展现代产业学院方面还要构建互动性校企合作课程,特别是要在打造校企深度融合项目课程开发利用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要大力推动校企合作课程内容创新,对接企业项目开发、生产流程、行业标准、产品设计、管理创新等方方面面,以此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行业、企业的认知程度。进一步拓展企业参与途径。高校应当结合实际,科学设计企业工作室、“创客空间”等“任务载体”,推动校企课程开发与人才培养的有效结合。紧紧围绕“新型人才”科学设计校企深度合作项目课程开发方式和方法,促进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学校教育与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共建现代产业学院,还需要在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创新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特别是要大力加强团队化教师队伍建设,紧紧围绕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既要用好、用足高校教师和企业人才,又要在推动交流、互动、合作方面狠下功夫[5]。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将高校品牌专业群建设与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进行有效结合,紧紧围绕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培养优秀教师队伍,既要加大对企业优秀人才的聘请力度,建立激励机制和鼓励政策,纳入到校企深度融合;也要有序引导校内教师到企业进行学习、实践、提升,了解和掌握最前沿的知识、技术、理论。在加强团队化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还要大力实施高校教师、企业导师联合教育、联合指导、联合服务、联合授课模式。同时,还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和企业导师的优势,通过联合团队建设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在国家大力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新时代,高校要想使现代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创新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需要加强与企业的战略合作,特别是要积极探索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的科学、系统、有效的运行模式,特别是要通过大力推动校企深度融合,使企业能够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发挥作用。对此,应当对校企深度融合共建现代产业学院运行模式进行科学设计和系统安排,加强调查研究,找出制约因素,坚持问题导向,重点在畅通多元化企业共建渠道、实施融合性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互动性校企合作课程、加强团队化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努力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共建现代产业学院运行模式更具有科学性和效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