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以芳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蕴涵着中华5000 年文明的智慧精髓。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明证,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不可或缺的学习借鉴源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在新业态背景下,人们比较熟悉的工业、农业、服务业等行业已经更加细化,并且进行了融合,在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青年学生传承民族思想,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更好地在专业和行业中推陈出新、创新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在新业态背景下,经过产业重组、经济革新及科技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要直面当今社会的挑战和竞争,就要从传统文化这个深厚的根基中发掘先人的哲思、文化的精髓、民族的精神来开启心智、古为今用、塑造人格、滋养生命。《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领域,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有传承和弘扬的责任和义务。
在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高职大学生人才培养中,可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创造性地建设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有助于学生把爱国热情转化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其人文素养,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健全学生的人格;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教会学生做人做事,促进和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这是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对更好地营造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高职院校是培育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目前,许多学校基于“三全育人”的需要,都或多或少开设了一些人文素质类课程,并将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家国情怀、人文精神等思想教育要素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但这与新业态背景下,高职院校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目前,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渠道还不够广,和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合度还不够充分,发挥育人方面的功能还不够全面,基础投入和服务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育人标准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在教育教学的方法上还需要增加互动式情景教学、行为导向实践教学、示范带动体验教学等多种方法,以便于和新时代的实际需求相协调。此外,在时间、师资建设和形式方面还需要我们加大力度,充分发掘教育资源和创新教育模式,从最薄弱的环节开始,由易到难,梯次推进,一点一点地做,从而形成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达到立德树人的理想教育效果。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传统文化教育是砥砺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人格品质的重要抓手,更是提升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的利器。它汇聚了最为优秀的人物,凝结着关于社会、历史、人生的思考,对于青年学生人格的影响极其重要。把传统文化教育引进校园,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能更好地落实目标任务,培养出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
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与时俱进,加强宣传,积极营造浓厚的氛围。要把社会上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机构与具有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文化传播,尤其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文明的重要精神家园,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让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加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认知,向高职大学生宣讲传统文化,并确保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顺利实施,是非常必要的。
在国家层面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已经提出明确要求。我们要了解、研究和学习《纲要》精神,使学生能够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社会角度看,近年来,传统文化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传统文化的知识氛围水平整体不断提高,有利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好地结合专业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学校角度看,高职院校应以学校广播、信息网络、报刊为载体,加强宣传,拓展文化阵地,构建多渠道载体,搭建广阔平台,定期播报传统文经典中的典型人物事迹,播放视频,传播相关教育信息,用文化宣传标语、海报、教育标识、文化宣传窗口为载体,营造文化的声势,创造文化动力,增强影响力。学校可通过举办主题讲座、班级会议、文化沙龙、文化画廊、橱窗海报、名人肖像、学者简介、经典名言、古典诗词、书画作品及相关国家大事图片展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
润物无声,植根内心。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要健全和完善校园机构。只有科学有效地完善组织结构,形成良好的合作道德风尚,才能在校园里形成从学生到学校的所有教育者和管理者,自上而下的思想道德防线和校园网络体系。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党政、学生事务、教育、宣传、组织、纪检等部门各司其职的,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实现全员育人的教育模式。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要积极参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发挥作用,协同工作。
在共同管理的过程中,采取多种措施全面建设,依靠各方共同努力,形成传统文化教育领导小组,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相关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共青团委员会的作用,使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的成长起到推动的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能有自己的感受和体悟,并迁移到经常关注社会的发展,思考人类社会的问题,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处境,学会反思自我、理解他人、与人和谐相处,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拥有健康的精神生活。
以文育人,以文化人。高职院校要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就要在师资的培养和建设上加大力度。中国经典文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意境和凝练的语言,对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独特的作用。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好地汲取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及优良传统,收到润物无声的功效,就需要专业的教师引导和指导。因此,提高和培养国学教师的素质,努力实现学校国学经典教学的全覆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要加强培养中华传统文化师资力量,必须与优秀的民办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机构和师范院校相衔接,采取联合合作、联合培养强强联手,共同合作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而且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整合资源,使教师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培养教师高尚的情操、温文尔雅的举止和优雅的风范。
另一方面,学校应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立足传统文化,放眼世界、着眼未来,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资源和开阔国际视野的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不仅要拓宽学习渠道,强化国学经典的学习,而且要利用网络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此外,加大软件设施的建设投入,使用一定的学习软件也可以阐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新内涵,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变得可视化、可听化、生动化、动态化,可以丰富和拓展教学资源,在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变革的动力源泉,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形势、新矛盾、新问题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更新、创新、转变教育观念。从宏观上看,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特别是创造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的关系,以促进跨时空的文化精神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我们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传播中华文化的创新成果,使之与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相适应,与世界的发展相协调。从微观上看,要转变观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工作方法,整合课程思政资源,构建课程体系,营造文化氛围,注重实践教学,不断探索和完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
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教师首先应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塑造自己,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结构,深化学习,使教材内容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其次,教师应善于研究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正确解决学生具有普遍性或个性的思想问题。再次,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为“墨守成规的教师无疑是学生创造性发展的障碍”。通过多种途径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传播能力,拓宽传播渠道,加强积极参与高层次文化对话的和论坛的意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潜移默化,强基固本。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要加快学科的渗透与融合。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源于它的历史发展,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和国际舞台的有力精神支撑。因此,高职院校要推进传统文化课堂的建设,在实践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教改来促进学习方法的改革,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立德树人是学校课程建设内涵和目标的重要目标。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认真研究《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系统梳理各学科的相关教育资源,探索相关衔接点和整合方法,开展相应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活动。文科类课程可融入文化内容及精神价值的影响;理科类课程可融入过程、嵌入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能力,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国学经典是弘扬传统文化美德的最佳素材,教师可以直接通过教材教育学生,还可以开设国学经典汉语类公共选修课,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的教育理念、目标和课程体系中,充分发挥实践活动的优势,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教育理论融入实践课程,选择特定的资源或主题,开展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使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成为实践探索的重要整合点,让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加强理解和认同,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体悟和传承传统文化。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要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从数量到质量的传承和发展的转变,就必须以丰富的形式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文化教育环境,将丰富的校园文化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相结合,组织传统文化中叙事类文化节目,开展相关的文学作品创作,与传统媒体节目和深受师生欢迎的读者讲座和诗歌讲座相呼应,并以教学和音乐的形式来宣传教育,使教师和学生都能自觉地接受文化。
高职院校可以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增设各种文化素质类课程,通过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教学研究平台,建立线上线下的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普及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教育,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向学生传授仁爱、谦虚、礼貌、诚实、修养、自律、勤奋、节约、勇气和毅力等优秀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课外,我们可以组织专题辩论和演讲比赛等活动,也可以用论坛的形式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利用人文类课堂、校园文化节和能突出传统文化特色的文艺表演等,有层次、有次序、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教育活动,还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组织工作平台,成立传统文化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展示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成果,体验采砂成塔的过程,这对学生和教师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会产生持续的教育影响。
文明因交流而丰富,因借鉴而多彩。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应注重加强融通交流。高职院校要注重管理机制和制度创新,注重通过改革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凝聚效应,广泛吸收资源,从理念、方法、平台、内容、资源、机制、制度等方面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良好的院校进行交流,并积极创造机会开展国内外交流,让教师走出去,通过游学,开阔视野,以便于更好地指导和服务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性、传播性、实践性和影响力。
高职院校可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借助区位优势和旅游景点优势,整合媒体传播、公共服务、社会服务、研学等条件,建立协会,加强融合,进行一系列的文旅研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如厚重的北京、典雅的江南、美丽的丝绸之路等,都可以成为课堂内外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途径。此外,还可以充分发挥班级或学科团队的主动性,积极开展以民俗文化和传统节日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动手实践体验活动,开展与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探究性专题研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探索、欣赏和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长河中的智慧结晶,在潮流文化的强大影响下,在当今产业升级的不断变革和推动中,在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