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嘉欣 彭 荣
(1广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广州 510320;2广东财经大学新发展研究院 广州 510320)
当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制度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2016年,我国发布《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将承德市等15个城市列为长护险试点城市,首次在全国大范围试点长护险制度。2020年,长护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增北京石景山区等14个试点地区。制度实施以来,关于长护险制度试点的研究文献数量逐年增多,但研究主题较为分散,缺乏对研究内容、热点和趋势的全面总结分析。本文利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对长护险试点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挖掘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以CNKI数据库中的期刊作为检索对象,以“长护险试点”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限定为2016年1月—2021年11月,共检索出136篇相关文献。对检索的文献进行筛选,删除会议、通知、文件等非学术性文献,共获得126篇有效文献作为分析样本。
借助CiteSpace软件对126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生成作者和关键词知识图谱,在关键词知识图谱上采用对数似然比(LLR)算法进行聚类得出关键词聚类图谱,并对此进行解释分析。
我国长护险试点研究文献发文量呈稳步上升趋势。其中,2017年和2020年是两个关键节点,以这两个节点为基础将研究历程划分成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缓慢探索期(2016年),该阶段研究成果较少,只有3篇公开发表的论文。第二阶段是快速发展期(2017年—2019年),该阶段发文量年均增长率为53.7%。其中2018年发文量为18篇,2019年发文量达到29篇,是2016年发文量的6.7倍。第三阶段是稳定增长期(2020年至今),2020年发文量为36篇,2021年发文47篇,发文量创历史新高。这可能与2020年国家扩大长护险试点有关,更多学者关注长护险制度相关问题,发文量保持在较高水平。
利用CiteSpace的“作者”选项对发文作者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知识图谱中共有节点228个,连线201条,但合作网络密度仅为0.0078,说明作者间的合作程度不高。发文量在2篇以上的研究作者共13人。从共现频次来看,核心作者有孙洁、荆涛、姜春力、陈诚诚,其发文数量均为3篇。从作者学科背景来看,主要分布在保险、投资、医药卫生政策与法律法规、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临床医学、财政与税收、人口学等领域。作者所在机构主要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见表1)。
表1 研究作者及其机构情况
2.3.1 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作为一篇文献内容的核心,其出现频率的高低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图1 是以“长护险试点”为主题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共有节点237个,节点间连线617条,密度为0.0221。每一个节点代表着该研究领域的一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高,节点越大。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线反映了关键词间的共现关系,线条粗细表明共现程度的强弱。可以看出,知识图谱中长护险的节点最大,其次是长护险制度、失能老人、筹资机制、医保基金与人口老龄化。这表明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探索长护险制度可持续的筹资机制,为失能老人提供资金和服务保障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图1 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2显示频次排名前15位的关键词及其中心性和首现年份。失能老人和筹资机制的首现年份为2018年,词频排序跻身前五,说明学者对失能老人与筹资机制研究的关注度较高。同时,失能老人和筹资机制研究的中心性均超过0.15,说明它们在研究主题之间起着较强的中心枢纽作用。医保基金与制度设计的首现年份为2020年,词频排序已跻身前十五,表明它们可能成为长护险试点研究领域的新热点。
表2 排名前15的高频关键词
2.3.2 关键词共现时区分析。在关键词共现分析的基础上,运行CiteSpace生成时序图谱(见图2)。关键词时序图谱能反映某领域研究热点的变迁。由图2可知,研究热点变迁呈现出阶段化和复杂化的特征,与发文量趋势一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6年),文献主要研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长期护理保险和服务需求,介绍国外长护险制度及经验,阐述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阶段(2017年—2019年),文献主要围绕长护险试点政策内容,如参保范围、筹资机制、筹资标准、待遇支付、养老服务等展开研究。第三阶段(2020年至今),文献对长护险制度设计、医保基金、服务体系的研究较多,主要探讨如何处理长护险与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之间的关系,使长护险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险种;研究新时代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长护险制度,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等。
在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分析的基础上,利用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使用对数似然比(LLR)算法,得到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共聚成9个小类。其中,Q值为0.7873,表示聚类结果显著;S值为0.9683,说明聚类结果是可靠的。结合TimeLine图谱,对每个聚类下所包含的主要关键词进行梳理,最终将文献研究内容归为5类,分别是制度可行性与必要性、保险待遇、护理服务、资金筹资、成效与问题(见表3)。
表3 长护险试点关键词聚类结果
聚类I是长护险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必要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老龄化程度加深,失能人口增加。我国是世界上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之一,虽然步入老龄化的时间晚于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但老龄化发展速度较快[1]。失能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失能风险逐渐成为我国全面发展道路上的新风险[2]。第二,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功能弱化,家庭结构小型化。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结构小型化,增加了中年子女的养老负担。同时子女外出务工导致“空巢老人”的出现,使得老年人社会性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增加[1]。第三,现有社会保障制度如基本养老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并不覆盖长护服务内容,导致长护服务需求者挤占医疗资源,资源浪费严重。研究认为,我国现阶段构建长护险制度具有可行性。一是长护险制度的社会保障功能和积极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验证[3],二是我国经济发展为长护险制度的运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聚类II是保险待遇。文献主要研究长护险给付标准、给付方式和评定标准。研究认为,给付水平应应与失能等级挂钩,做到“适度保障”[2]。为引导居家服务业的发展,应对居家护理倾斜,提高居家护理的报销比例[4]。应当充分利用长护险基金第三方支付的优势,构建多元的支付方式。
聚类III是护理服务,聚焦政府责任、保险产品设计与服务机制。政府需承担政策、财政、监管和供给责任,中央及地方政府各尽其职,加强部门衔接[5]。践行“防大于治”的原则,重视预防性指导和康复服务,将医疗护理资源向预防上倾斜[6],为有失能风险的人群提供咨询服务,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其恶化[7]。重视医养结合的服务形式,将部分二级医院和专科医院有针对性地转型成为慢性病及长护服务的专业机构,缓解“社会性住院”问题[6]。
聚类IV是资金筹集,重点关注筹资模式和筹资标准。目前筹资主体在形式上呈现多样化特征,但部分地区个人和单位缴费比例较低,医保基金与财政支出面临较大压力[8]。建议通过社会团体、慈善机构、福利彩票公益金等方式拓宽筹资渠道,建立社会共济互助型筹资模式[1]。同时,部分学者认为应提高缴费标准[9]。在保证社会保险费用总和不变的情况下,调整其他社会保险的缴费率以提供资金支持[10],又或设置弹性缴费标准,提高高收入群体的缴费率,建立“多缴多得”原则[4],逐步降低长护险对医保基金的依赖。
聚类V是成效与问题,集中研究政策效应及潜在问题。长护险发挥了较好的健康效应、经济效应和就业效应[11]。参保人健康水平的提升使得医疗支出减少。政策将子女从家庭护理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子女的就业意愿。居民健康水平的提升对劳动就业起正向作用。在对各试点地区实施成效进行比较中发现,法律保障不足、资源配置不均、缺乏专业护理队伍、筹资效率偏低、制度普及度不高等问题较为普遍,应针对问题提供多角度解决办法。
基于关键词聚类分析和时区共现分析结果,结合长护险政策发展趋势,提出我国长护险试点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
第一,对试点成效展开更全面的评估。为加快长护险推广进程,建立全国性统一制度,应注重长护险试点数据积累和开发,对试点成效进行深度量化评估。在政策一般性评估基础上,拓展评估维度,深入挖掘评估领域,从不同视角研究长护险试点成效及存在问题。
第二,优化现有政策,增强试点方案科学性。针对目前存在的如失能等级评定标准缺乏统一性、筹资模式缺乏可持续性、参保范围缺乏全面性、服务质量评价缺乏客观性等问题,加快统一护理需求和等级评定标准,探索可持续且差异化的筹资模式,清晰界定及扩大参保范围,制定统一的长护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刻不容缓。同时,需要加强长护险制度设计研究,提升其科学性、社会性与公平性。
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16年—2021年的长护险试点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长护险试点研究文献数量自2016年以来保持不断增长的趋势,但作者间合作强度不高。(2)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长护险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保险待遇、筹资机制、护理服务、试点成效及问题等五个方面。(3)从研究历程和研究热点来看,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即探索期、发展期、增长期。人口老龄化、筹资机制、失能照护服务是长期的研究热点,长护险制度设计、试点成效评估是近期关注度上升较快的研究热点。
3.2.1 研究地区化。学者针对各试点地区的研究,为试点工作提供了生动案例,但可能导致长护险政策“碎片化”,不利于探索构建全国性长护险制度。后续研究可集中于国家层面的制度优化与推广,各地区、各领域的研究人员共同合作。针对地区发展存在差异的问题,从国家层面划分城市发展等级并制定差异化方案,避免地区政策过于特色化。
3.2.2 研究内容重复。有关筹资机制、失能等级评定、护理服务等主题的研究是学者的主要关注点。各地实施长护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具有相似性。应加强基本理论研究,聚焦长护险制度内涵,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对长护险制度进行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
3.2.3 研究方法局限。由于数据可及性限制,目前学者对长护险试点成效的研究大多采用定性研究方法,论述试点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再给出对策建议,较少使用现代统计工具和方法进行量化研究或验证。未来研究应当创新研究范式和分析方法,加强学科交叉研究,为优化长护险制度提供更多思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