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 娟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娄底 417000)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压舱石”作用,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力资本投入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1];加强对农村智力援助,能弥补教育、基层组织等缺陷,缓解农村贫困问题[2]。农村要发展就要对农村成人进行再教育,学徒制、培训等是有效手段。当然,也可构建像美国包含农业学院、农业试验站和农业推广站等“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学习美国、德国农民教育立法模式,让劳动者通过培训获得基本劳动知识和技能。
乡村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乡村振兴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将乡村振兴人才类型分为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等五大类。乡村治理人才主要包括乡镇党政人才、党组织带头人、一村一名大学生、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农村法律人才。乡村治理类人才作为涉农人才的一支,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农业类高校参与,还需要职业院校助力,因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需要技术赋能,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教育的主战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动力[3]。
当下,学者们提出职业院校、乡村、企业、农户和政府于一体的“CCEFG”多主体共治模式是职业教育的最佳选择[4],当然“1+N”融合行动模式也大有可为,回归服务“三农”办学,建“农业+”专业群,创新联动式培养方式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和关键[5]。在众多参与主体中,政府组织统筹资源,操作性更强。鉴于此,2019年,娄底市组织部启动与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简称“政校合作”),开设农村经营管理专业,向娄底市各村定向培养村支书、村主任等乡村治理人才。
娄底市辖5个县市区,有70个乡镇、15个街道、1 834个村、262个社区。2017年换届选举后,村干部共有9 897名。根据娄底市组织部对村干部的调研,当前农村村级“两委”班子年龄结构老化,后备力量严重不足,管理能力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
一是农村年轻干部比例偏低。村级、社区35岁以下年轻干部配备率仅占38.22%,35岁以下干部人数总占比11.42%。二是整体学历层次不高。大专以上文化村干部占34.13%。三是年轻干部离职人数较多。年轻干部迫于生计压力,全市138名村干部离职,离职率总占比达1.4%,占35岁以下年轻干部人数的14.87%。四是现有村干部能力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要求。基层组织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对村庄干部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部分村干部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他们无法驾驭合并村的复杂局面、无法形成凝聚合力。要补齐短板,就要追溯源头,建立稳定源头培养机制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
2019年,娄底市组织部启动与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开设农村经营管理专业,向娄底市各村定向培养村支书、村主任。目前,农村经营管理专业2019级、2020级共有424人,学生性别、生源地、年龄段见表1。所有学生通过单独招生或普通高考招录,培养形式为全日制,学历层次是三年制大专学制。
表1 娄底职院农村经营管理基本情况统计
学生管理方面,学生年龄跨度较大,最小18岁、最大32岁,学校严格按1:200的标准配备了专职辅导员,同时市委组织部派专人担任政治委员,全程跟踪指导服务。党务方面,对“村干班”单独成立学生党支部。教学方面,总共开设课程59门,课程主要涉及专业技能理论课17门,专业技能实践课11门,公共基础课16门,公共素质拓展课6门,专业拓展课9门。教学形式主要是理论面授与实践实训。师资配备方面,党政干部、专业课教师、本土专家是主要教学力量。学生实践主要利用寒、暑假时间以书记(主任)助理职务、团支部第一书记职务到社区(村)进行见习,协岗实习、跟班学习、挂职培训。
经费方面,娄底市组织部对两届学生财政拨款1 000万元,主要用于学生学费全额补助、学生800元/月生活补贴、校外实践费用以及实验室建设费用。就业方面,市委组织部及学生籍贯所在地组织部、学校与学生签订四方协议,明确各方职责与权利,对学生就业工作服务年限进行设定,5年后学生可考取公务员,定向招考,政策倾斜,村干部任期内社保及工龄都可计算。
第一,凸显因地制宜特色。娄底职院根据娄底市乡村治理人才的实际需求,开展订单人才培养,突出地域特色,促进乡村治理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目标的深度融合,使政府与高职院校协同推进乡村治理人才的培养。第二,学生操作能力较强。定向人才培养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根据村干部所应具备的能力开设相关课程,学生动手能力强,工作上手快。2020年新冠肺炎中2019级村干部定向培养生中有140余名主动请缨参与一线作战,效果良好。第三,方便组织部筛选人才。换届择优培养是现行村干部选拔机制,被选人员可能是“矮子里面选将军”,这种体制造就“用不上、育不好、留不住”的局面。定向人才培养可以提早选出优秀人才,干部来源得到有效解决。
第一,入村实践是特色。学校在人才培养制订过程中对村务认知、村务见习、村务助理顶岗实习等做了明确规定,寒暑假学生必须深入村部或社区进行协岗实习,主要负责“一门式”服务,日常内部事务处理等,固定周期的实践,能减少学生上岗培训时间。第二,专业实践课程紧贴农村发展实际。学校利用现代农场国家级学徒制试点单位优势,发挥专业老师特长,重点开设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立体种养技术等专业课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方便学生日后回乡指导农民进行种养。另外,还开设了村级党组织建设模块课程和村级行政管理能力模块课程等。
第一,政府财政支持为学生及学校发展提供保障。学生不仅不要缴纳学费,而且还可以获得生活补贴。学校利用政府的订单培养可以提高自身的办学实力,尤其在硬件投入方面,为学校发展筹集资金。第二,政府对学生就业提供了“定心丸”政策,市委组织部、学校、学生及生源地所在组织部入学前就会签订四方协议,权责利方面明确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学生潜意识中也埋下“安农”的种子。第三,政府资源整合能力为实习、实践做好铺垫。目前,娄底市各县市都有一家单位入选“村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以党性教育为主,当然也有特色小镇建设,整体而言,政府的统筹为全市干部教育资源整合提供了便利,也为村干部班学生实践提供了良好选择。
为服务乡村管理、消除语言障碍等问题,“政校合作”村干部班招生简章明确学生生源地报考规定。但是,结合实际还可以从招考方式、招考内容上做调整。一是根据乡村治理工作实践性强特点,创建各村定向推荐招考方式以补充现有公开招考(高考、单招)形式。二是不同生源考试应有差异,社会生要突出结构化面试,应届生侧重笔试成绩,推免生则重工作业务能力等。
乡村治理人才需求综合性要求很高,不仅要具备技术知识,还要求文化素养。当下,乡村振兴急需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集体经济组织发展需要大量二、三产业人才支撑。因此,专业设置既要有农村经营管理专业,又要有法律、电商、金融等,以乡村治理为中心做专业群建设十分重要。因此,必须整合多方力量参与市场调研、课程开发、资源建设、教材编写等工作,同时根据工作岗位性还要加大实践课程的开设比例,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农村经营管理专业学生以全日制学习为主,教学内容包括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等。随着乡村治理工作不断深入,教学方式、学制调整、师资力量等应不断优化。一是教学方式,可提供农学交替、送教下乡、线上教学等多种形式。二是师资配备,建立校内校外双导师制。让实践经验丰富的村支书、村主任、专业大户等能人成为乡村治理人才培养的校外导师。三是学制调整。弹性学制也可成为培养导向。
结合人才培养实践性能力强、工作上手快的特点,学校、政府可以深化学生实践资源整合。一是建好建强社会民营企业实训基地,突出先进管理理念学习导向。二是扩大本土专家教学实践基地,让种养大户、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主等担任“政校合作”定向培养专业导师,方便学生假期顶岗实习。三是国家帮扶工作队、志愿者工作助手,优先挑选农管学员。四是与社区基层组织签订兼职服务协议。五是结合学校现有创业创新苗圃班建设,在农管学生中再组建小班级,通过创业创新实践进行能力培养。
“政校合作”定向培养成效取决于学生基层就业实际,构建合理就业效果评价指标,对“政校合作”乡村治理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模式及政府政策的改进具有促进作用。今后,通过对“政校合作”定向培养的农村经营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就业跟踪调查,构建对口就业、干群关系、业务能力、工作创新、薪资满意度、工作认可度等多维度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以抽样方式科学评估政策的实施效果。
新时代,农村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乡村振兴人才,健全的、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有效参与。“发展环境、教育保障度、教育统筹度、培养质量度、社会贡献度”[6]等指标体系可以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政府统筹兼顾,负责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发展环境的创造,是高质量职业教育的重要推手,由于其自身资源优势能高度契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资源建设及价值取向设计,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同时,高校通过“政校合作”也会同步完善自身教育资源,改进教育功能,改善服务咨询机制,助推乡村发展[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