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李中华
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一项战略性工程。哈尔滨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精神,立足医学院校特点,以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基地建设、线上平台建设、红色文化引领、“社会课堂”实践、学科理论研究为切入点,“六位一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讲好、办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学院始终以建设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为目标,设立引进人才专项经费,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实行柔性人才聘请制度,逐步完善考核奖励机制。重视人才梯队建设,在抓好学科骨干队伍建设的同时,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外出培训进修、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以及报考博士等,进一步优化了老中青师资队伍结构。
强化研究基地建设。研究基地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一环。学院大力开展高水平研究基地建设,先后获批成立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研究中心、“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基地、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中心3 个教学科研基地以及“李中华名师工作室”和“任守双名师工作室”2 个省级名师工作室,促进学院优势资源与知识创新主体紧密结合,有效提高了教学科研成果的产出率。
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生公寓篮球场
强化线上平台建设。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与学关系的深刻变化,学院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度融合,与黑龙江地理信息工程院合作,共同研发集信息化教学手段、智能化教学平台、人性化界面设计于一体的“地理信息+智能化”的手机APP“学习标兵”,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智能平台,以生动丰富的精品内容和立体多元的传播矩阵,为全校师生打造了线上“大学习”阵地。
强化红色文化引领。红色文化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教科书”。学院以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为主旨,对黑龙江省内东北抗联历史遗址遗迹进行梳理,将东北抗联历史遗址遗迹、民族英雄事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时,开展虚拟仿真情景式教学,根据伍连德博士抗疫事迹设计的虚拟仿真项目已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然辩证法》课堂中应用,根据于维汉院士事迹设计的虚拟仿真项目准备在教学班级推广,围绕“红医精神”设计的虚拟仿真项目正在进行之中。
强化“社会课堂”实践。坚持“第一课堂”知识延伸式纵向教学和“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式横向实践紧密结合,推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显性和隐性教育有机融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开展支教、理论宣讲、“青马工程”,组织红歌竞赛、马克思主义经典诵读、自编自演历史剧、演讲比赛、暑期社会实践,不断延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触角,进一步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强化学科理论研究。加强理论研究是培养政治可靠、理论扎实、本领过硬人才的基础。学院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相应二级学科开展科学研究,明确与所授课程紧密相关的科研方向,形成“点、线、面”全覆盖的科研传导模式。以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为基础,鼓励学生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医药学的契合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理论研究、学术会议、项目申报,进一步提升了教学团队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