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 湘
会计准则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具体规范,没有统一的会计准则,相同经济业务的处理会因不同的人采用不同核算方式导致结果差异很大,这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作为一个特殊的信息系统,它遵照会计准则对单位经济业务活动所用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计量和传输,进行计量、确认和报告,通过会计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对单位经济业务的财务信息要求,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价和比较该单位的财务运行状况等,所以,如何确保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合法、公允,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对精准理解、掌握并实施好《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执行人即会计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通过实施预算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内容来实现政府会计改革的规范会计行为、夯实财务管理基础、科学评价单位绩效、提高财务透明度的目的。
《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要求在全国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从2019 年1 月1 日起全面施行。从2019 年全面执行至现在,已有两年,但还处于理论与实践的初步结合阶段,要按照会计准则制度完整、真实、准确反映出单位经济活动,提高会计核算信息质量,会计人才尤显重要。
一个单位会计人员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否真实、准确、完整、客观地反映单位经济活动,这取决于该单位会计人员执业水平的高低,特别是像《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实施初期,更需要专业的会计人才。
1.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实际执行对财务人员业务素质要求高,因为既要懂权责发生制又要懂收付实现制,既要懂政府财务报告的编制也要懂预算会计及年终决算报表的编制。现实情况是,单位有些老会计不懂权责发生制,摊销、折旧、减值准备、预计类和合并会计报表、现金流量表无法做无法编,刚入职的一些大学生只懂理论上的权责发生制,不懂收付实现制的预算会计,更难以完成财务会计预算会计“平行”的双分录,造成新老会计很难立马上手,存在一个培训窗口期,但对于大学生的大学课堂上,有些老师只懂理论无实操经验,没审过决算报表,存在纸上谈兵,毕竟实际中经济业务复杂多样;社会培训机构在新制度实施时大量举办培训班,随着执行时间推移,也因为效益原因不再举办该类培训,所以,单位财务工作者素质出现良莠不齐现象,随着各项准则、指南及解释相继出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势必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2.会计人员从业门槛低。根据2017年11 月第三次修订的《会计法》要求,“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从事会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强调了会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与职业胜任能力。
3.学校课程设置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另外目前还存在对讲解与《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相关的会计课程的教师缺乏。
4.新入职人员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仅停留于字面上。目前随着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广泛使用,出现刚出校门年轻会计从业者们成为纯粹按照系统做账的“机器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遇到特殊经济业务,处理结果漏洞百出,没能真正从理论上把握理解其实质。
5.后期会计人员培养渠道单一,仅靠“老师傅”教和“徒弟”的悟。随着准则制度执行时间推移,社会培训机构不再承担起培养教育新人的职责,更多的结果会出现单位“老师傅带新人”,单位会计人员水平高的带出来的新人水平也高,水平低的带出来人员水平也低,几年后,各横向单位间出现相同经济业务核算口径不一致的无法可比,纵向上下级单位信息质量不准确的严重后果。
6.会计人才激励约束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由于一些体制内的单位因为人才激励机制缺失,能干的人留不住,人才流失严重,好不容易带出一个能用之人无法留住,出现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现象。
7.会计人才综合能力欠缺。随着对“三公经费”“八项规定”等制度的严格执行,一些财务人员疲于应付协助各种层面的检查,本身工作业务琐碎繁杂,只能保证正常工作范围职责完成,再加上协助各种检查,已是力不从心,更无法抽更多时间学习各种法规法纪,因为是执行法规法纪的部门,导致不懂法不学法而出现执行上的犯错误,加大职业风险。
8.大量会计业务的处理需要职业判断能力,该能力是在长期工作中获得的。虽然会计准则制度以及各种解释指南陆续出台,但实际经济业务是复杂多变的,所以,要求财务人员实际执行时要用职业判断来处理一些经济业务,职业判断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的,它要求财务人员要有强大会计理论功底和实操能力才能有相对准确的职业判断,也才能有正确的财务处理能力。
9.会计人员容易出现工作倦怠期。因为财务工作是一个繁琐、重复的工种,工作年限长后,会出现人员不愿意轮岗,安于现状,不愿意接受新事物的倦怠期。
1.提高入职从业门槛。招聘人员时建议提高招聘门槛,比如取得助理会计师以上职称资格之类的。
2.学校会计课程设置符合当前形势,提高师资理论结合实践教学能力。会计工种属于熟练技能型,要让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并且学生一毕业就能上手,需要学校教师既懂理论又懂实务,让这样“双师型”的教师教育学生的最好场所不是到某个公司参观,而是在学校建设的实习实训基地里进行实际技能的教学。现实中学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再者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还需提高,教学管理上教学目标与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师教学水平等应该实时更新,比如随着能处理大量重复简单工作的财务机器人出现,要求财务人员从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需要大量具有财务分析和财务决策能力的会计人才,所以学校要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专业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需优化。目前课程理论和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处于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程课时安排少,内容和现行财经法规、财务制度准则无法无缝衔接。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为培养更多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务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提供培养锻炼机会。
3.单位领导对会计人才的重视度要加强。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最核心要素,一个单位的宏观战略、决策分析等制定依据,需要专业的会计人才提供数据,这是最有利的支撑资源,而一个行当内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一个只会简单做账的会计人员很容易找,但一个能上升到为领导,为单位做好参谋助手的会计人才确是炙手可热,非一朝一夕能成就的。
4.单位建立的考核激励机制是引发会计人才主动性的最重要因素。因为单位会计人员职业风险高,面对的诱惑大,没有严格的职业操守道德观很容易出现违规违纪行为,所以可以通过增加绩效工资、打通职称上升通道、评优评先等考核激励机制进行人才的激励与约束,发挥主观能动性。
5.充分利用内部控制制度要求,定期轮岗,接受新鲜事物降低工作倦怠期的出现。职业倦怠指人面对过度工作所产生的身体、情绪疲劳与耗竭的状态。
作为会计工作人员整天面对一堆堆财务资料和大量数据,许多时候,都是一个人面对电脑处理大量重复、单调、琐碎而繁杂的工作,日复一日,“机器化”的处理工作,结果是和外界接触少了,沟通交流少了,关键是会计人员工作成果不好评价,不容易出成果,又因为大量具体工作占据太多时间,所以没法去参加各种证书考试以获取自信感,更没有时间和家庭亲人朋友交流以排解工作压力,没有压力释放的渠道,这样,逐渐在工作中出现淡漠,对任何事情不关心,被动地应付工作,工作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取生活的薪酬这些职业倦怠症状。
防止或者降低职业倦怠的策略是:工作中与被服务者建立情感联系;多做自己擅长感兴趣的事,比如家庭活动、健康运动或者读书都是很好的方式;对于重复的工作,可以采用灵活的工作时间;对于工作中缺乏控制感,可以把目标分块,专心做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对于因为设置了很多根本完不成的任务,达不到以后又自我怀疑,可以调整一下工作进度,降低自己完美主义要求;财务工作岗位定期轮岗;提高工作意义感,不要让它仅成为生活的工具。
6.增加各种培训培养机制及经费投入。管理部门以及相关单位要加大经费投入,并对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要遵循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引导会计专业技术人员更新知识、拓展技能,完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素质。
会计人才还要通过后续教育提高知识技能,政府要统筹教育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继续教育,不断丰富继续教育内容,创新继续教育方式,提升继续教育质量,形成政府部门特别是智能数据化时代,要求财务成为形成数据共享关键中心,业财融合内部控制要求财务要从后期业务处理前移到业务源头,跟踪每笔经济业务的完成过程,并形成完整的业务数据,面对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多知识技能、跨界知识整合能力要求,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财务基本面的可重复性工作会被机器人取代,财务人员面临巨大失业危险,所以会计人员如何在新科技时代不被淘汰,自身学习要提高技能知识,从被动业务工作转型到管理分析决策,利用财务数据分析为单位决策提供依据相当重要。既然危机已来,财务人员要把危机转为机会,承担重任,努力学习技能,提高本领,为新时代会计人员的新姿态顽强拼搏,为提高国家会计信息质量做好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