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历代炮制工艺与传承研究

2022-08-06 10:05董志颖黄宝康张成中卜其涛
亚太传统医药 2022年7期
关键词:炮制人参工艺

林 源,董志颖,黄宝康,张成中*,卜其涛*

(1.温岭市中医院,浙江 温岭 317500;2.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院,上海 200213;3.海军军医大学 药学系,上海 200433)

人参PanaxginsengC. A. Mey为五加科人参属Panax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中药炮制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需要,所采取的一种独特的制药技术[1]。中药应用于临床及中药成方制剂必须是经过炮制后的饮片。人参在其数千年的应用历史中,根据临床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炮制方法及炮制工艺,包括切制、炒制、酒浸制、蒸制等,形成了生晒参、红参、糖参等不同的炮制规格。陈嘉谟在《本草蒙筌》“制造资水火”中把中药的炮制分为火制、水制、水火共制等不同的炮制工艺[2],人参自有药用记载以来,历代本草及医学文献中记述颇丰,查阅历代文献,根据其中人参应用的炮制及要求整理分类,以陈嘉谟三类分类法为基础结合现代炮制工艺,总结人参历代炮制工艺,以期为人参的炮制研究提供文献依据。

1 人参古代炮制工艺

1.1 净制

净制即净选加工,是药材在炮制及调剂、制剂前洁净药物的方法。人参净制主要包括刮、洗、去芦、去须等。现存古代文献有关人参的炮制较为丰富,《名医别录》云:“二月四月八月上旬采根,竹刀刮,暴干,无令见风”[3],竹刀刮应为人参净制的最早炮制工艺记载。至刘宋时期雷敩著《雷公炮炙论》:“人参……凡采得,阴干,去四边芦头并黑者,锉入药中”,人参去芦入药始见记载。后世人参药用多要求去芦,如宋代《太平圣惠方》中的补脾人参散、白茯苓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腽肭脐丸[4],金代《脾胃论》中的补中益气汤[5],元代《活幼心书》中的琥珀抱龙丸、参香饮[6],明代《普济方》中的天王补心丹、理中汤,《奇效良方》中的半夏泻心汤、竹叶石膏汤等。文献记载人参芦能涌吐,朱丹溪《格致余论》记载人参芦用于“痰因怒郁,气不得降,使之大吐顽痰数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7]。《证类本草》人参项下“采根用时,去其芦头,不去者吐人,慎之”;明代徐春甫编撰的《古今医统大全·诸药制法》人参项下“去芦,其芦能上涌吐痰”[8];明代医家张洁在其《仁术便览》炮制药法中记载:“人参去芦,芦与参相反,吐药中有用芦者”[9];《本草求真》人参项下“参芦功主上涌,气虚火炎亦忌,但体虚痰壅,用之可代瓜蒂”[10];王肯堂在《肯堂医论·论人参》炮制项下“凡用,勿取高丽及色枯体虚者。采得去芦用,如不去,能吐人。又丹溪云:若服人参一两,入芦一钱,则一两之参徒费矣,戒之”[11]。以上典籍论述了人参芦头对于人参应用的副作用及去芦的意义。

人参净制尚有去苗、去顶、去须、洗、拣等工艺,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用于血海虚冷的大圣散、用于气血劳伤的大通真圆、许国祯所著《御药院方》中用于久无子息的广胤丹等,方中人参去苗[12];宋代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中的温中丸、异功散[13]用人参切、去顶;宋代阎孝忠撰写的儿科类中医专著《阎氏小儿方论》中用于和胃气、止吐泻、定烦渴的和中散则要求人参切、去须、焙;《本草求真》言:“参须性主下泄,与紫菀当归之尾破血意义相同,滑脱者忌”[10],此处为少数有关人参去须的古代文献记载。现代人参炮制成红参时,有下须的工艺,其中以高丽参为最。

1.2 火制

人参火制另有炒、炙等法,如《魏氏家藏方》中补心气、安神镇惊、除膈热痰实的八物参术丸,方中人参炮制为炒法、去芦;朱丹溪的《脉因证治》载参归散方中人参炒制,配伍炒知母、制鳖甲等用于虚劳骨蒸[19];清代吴世昌《奇方类编》中用于逆生难产、产后诸疾的产宝丸,所用人参亦用炒法炮制;《普济方》卷二三五引《医学切问》中蜡煎散所用人参以盐炒入药;《丹溪医案》中则有用酒炒人参的记载;宋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中用于脾胃不和、吐逆不定的人参藿香散中,人参炮制为去芦、涂姜汁微炙[20];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中石决明散用人参蜜炙、配伍石决明等治眼生外翳[21];明代朱惠明的《痘疹传心录》中巨胜子丸所用人参炮制方法为童便浸后焙干。

1.3 水火共制

水火共制也是常用和重要的中药炮制工艺,人参水火共制之法同样具有比较悠久的应用历史。《古今医统大全》中收载有被称为“真妇女之圣剂,超古今之诸方”的八珍益母十全丸,具有资益坤元、补养气血之功,方中用益母草、白术、白茯苓、当归、人参等,其中人参注明饭上蒸。著名医家缪希雍在其《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记载阳明脉养胎秘方保胎资生丸[22],方用白术、白茯苓、怀山药、人参等,其中人参炮制以人乳浸后,饭上蒸,配伍诸药共达滋阴补气、调养脾胃之功。程云鹏所撰《慈幼新书》中收载的大金丹,方用酒洗当归、六制香附、蒸人参等,其中人参要求切片、饭上蒸,用于产后血晕、气血不调、诸虚百损等症[23]。卢之颐撰《芷园素社痎疟论疏》中的柴胡加细辛汤,方中人参亦采用饭上蒸熟之法,配伍柴胡、甘草等用于少阴痎疟。清代医家杨璿著《伤寒瘟疫条辨》中的济阴孕阳封汗煎,方中人参则用桂圆肉合人乳蒸,取汁入药,配伍当归、熟地等用于温病下后,证见额上汗出而喘,及头汗出而小便自利,甚或额头汗出如贯珠者。清代名医叶天士应用参姜汤治疗子宫脱垂,方中人参采用另炖法,配伍怀山药、当归身、干姜等共奏补气养血、温脾缩宫之功。人参饭上蒸、乳浸后蒸亦或炖制,受热均匀,得饭、乳等柔而濡泽、平和益气的润燥平补之功,增强补五脏之效,缓和温燥之性。

红参是目前市场上人参销售的主要炮制品种之一,炮制工艺以蒸晒为主,据清代方拱乾所撰《绝域纪略》记载:“掘人参之人,一日所得,至晚便蒸,次早,日中晒,晒干后有大有小,有红有白。”《宁古塔纪略》中也有类似记载:“人参以八九月间者为最佳,生者色白,蒸熟辄带红色。红而明亮者,其精神足,为第一等。凡掘参者,一日所得晚即蒸,次晨晒于日中,干后有大小、红白不同,非产地之异,故土人贵红贱白。”《鸡林旧闻录》中记载了类似于今天糖参的制作工艺,糖参炮制需要精制糖或者冰糖,糖参作为商品,大约于清朝晚期问世[24]。

煮法是将所需的药材与水或药汁等共同煮制的炮制方法,文献中人参煮制工艺记载不多,仅在清代张璐所撰的《张氏医通》中的秘旨正元散[25]、陈修园所著《医学从众录》中的正元丹[26]等方中可见,方用人参三两,川乌一两,煮汁收入,去川乌,得川乌制人参,人参得川乌辛热燥烈之气助,增强温补之功,配伍白术、茯苓、甘草等用于命门火衰、不能生土。

1.4 其他制法

明代蒋仪《药镜》曰:“人参养气,无黄芪而力弱;浸蜂蜜,用润肠枯;渍人乳,还荣血脉。”《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的乌须明目丸,方中人参用人乳拌后烘干,配伍女贞子、何首乌、牛膝等用于须发早白、目视昏花。明太医龚廷贤《寿世保元》中有人参、当归、生地等陈酒浸制之法[27]。明末清初医家陈士铎在其所著《本草新编·宫集》人参项下“参之所恶者,五灵脂。五灵脂研细末,用一分,将水泡之,欲用参一钱,投之五灵脂水内,即时取起,入于诸阴药之内,但助阴以生水,断不助阳以生火,此又千秋不传之秘”[28],人参本畏五灵脂,以五灵脂制人参,入诸补阴药之中,使阴得阳而易生。凌奂著《本草害利》中补肺猛将人参修治项下“得火薰则软,或饭锅内蒸软,乘热软时,用铜刀切片连汤炖透,冲入诸煎剂汤和服。独参汤加入陈皮数分,或佛手柑玫瑰花之类亦可用。炖汤服,则不滞气也。按秋冬采者坚实,春夏采者虚软。治劳金汁拌浸,或用淡秋石拌入药。入参惟纳新器中与细辛相间,收之密封,可经年不坏”。人参以金汁、秋石拌制入药,沈金傲的《杂病源流犀烛》中载方葆真止泄丸,人参亦用秋石拌制。《本草求真》曰:“秋石能滋阴润脏,退蒸软坚,治痨止嗽,为滋阴降火之要药。”《本经逢原》曰:“秋石以秋命名,专取秋气下降之意。他时制者,功力则殊。火盛者宜生宜淡,阴虚者宜熟宜咸。凡劳瘵阴火亢极,而不受参、耆补益者,立秋石丸三方,次第施治……后用人参、秋石等分,炙甘草末减半,亦枣肉丸,以补气安神。”[29]以秋石拌制人参,借秋石滋阴降火之功增人参补气之效。

2 人参现代炮制工艺

2.1 常规炮制工艺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参的炮制工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变化。继承于传统工艺的净制、切制、研细、捣碎、生晒、蒸制、糖参等依然为主要的炮制工艺,如市场上常见的人参粉、人参片、生晒参、红参、糖参等[30]。脱胎于传统炮制工艺的现代人参炮制品包括生晒参、白干参、糖参、红参等。生晒参,以鲜人参沸水略烫后晒干而成;白干参,以鲜人参沸略烫后,去粗皮,晒干而成[31];糖参,以鲜人参为原料经洗参、炸参、排针、灌糖、涮糖、晒参等复杂过程炮制而成,经此炮制后,所含人参皂苷产生了一定变化[32];红参,以鲜人参去粗皮,高温蒸制一段时间,至内外均成正红色时,晒干即成;大力参,又称烫通参,鲜人参水洗下须后,烫或蒸制,凉水浸后干燥而成[33]。蜜制人参早在元代就已出现,明代《药镜》中有“浸蜂蜜,用润肠枯”的记载,现代蜜制人参一般以蜂蜜浸润后蒸制为主[34],酒制、醋制工艺同样以浸润后蒸制为主[35]。至于麸炒、土炒以及酒炙、醋炙等工艺虽有文献报道,但临床及市场应用少有记载[36]。为了缓和人参的温燥之性[37],还出现了栀子制人参[38]。现代低温冷冻及膨化设备的应用出现了冻干参、膨化参。冻干参较好地保持了人参原有的组织结构形态,活性成分损失较少,药性平和,口感松脆,应用方便[39]。膨化参比表面积增加,孔隙率增大,不需煎煮,用热水浸泡即可服用,简单易行,且携带方便。膨化过程是瞬间的高温高压,因此对中药有效成分影响较小[40]。

2.2 黑参的炮制工艺

黑参是近年来出现的人参炮制新品种,目前没有明确的炮制规范或标准,炮制工艺设计蒸制、发酵等。人参在反复蒸晒过程中,因美拉德反应引起褐变[41],还原糖、氨基态氮以及类黑精的含量变化致使颜色逐渐变深,由黄白色变成红棕色进而变成紫黑色[42]。黑参最早由韩国传入,以人参为原药材经过蒸制、干燥等过程反复9次左右而制成[43]。具体工艺有98 ℃蒸制3 h,同一条件下反复9次,此法所得黑参低级性皂苷含量增加[44];或者蒸制,113 ℃蒸制18 h、100 ℃干燥8 h,所得黑参酸性多糖及人参皂苷Rg3含量增加,毒性成分苯并芘降低[45];以及120 ℃蒸制30 min,反复3次后,浸泡于葡萄酒中24 h制得,所得黑参中稀有人参皂苷Rg3含量明显增加。国内黑参的炮制工艺基本上是在中药炮制理论指导下采用传统九蒸九晒的炮制工艺制备[46],选择生长4年以上的鲜人参,在高温灭菌锅内110 ℃蒸制2 h,50 ℃干燥12 h,如此反复9次制得[47];或者将人参粉末平铺于蒸汽灭菌锅中100 ℃蒸汽预热2 h后,115 ℃蒸制2 h,40 ℃干燥12 h,如此重复9 次制得[48]。除传统的蒸制工艺外,发酵法也常被用于黑参的制备[49-50]。通过多种工艺获得的黑参,其活性成分发生了较大变化,人参皂苷Rg3、Rg5、Rg6、Rh4、F4、Rk1、Rk3、Rs4、Rs5等稀有皂苷、酸性多糖等含量增加,抗肿瘤、增强免疫、抗应激、抗氧化、益智等作用增强[51-52]。

3 结语

人参是一味有着悠久药用历史的名贵中药,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养血生津、安神益智、补五脏之功效,在长期的应用过程中,历代医家根据应对疾病的不同,对人参的炮制提出了不同要求,简单的净制、切制便于调剂,亦或除去非药用部位;烧、焙、裹煨、盐炒、酒炒、炙等火制之法,炮生为熟,既可增强补益之功,受热去除部分挥发性成分,又能缓和温燥之性。水火共制包括蒸、煮等工艺,蒸制是人参从古至今最常用的炮制工艺之一,清蒸、饭上蒸、乳浸后蒸等工艺,增强人参补益之功,缓和燥性。今世广泛应用的红参炮制工艺亦是脱胎于早期的炮制实践。至于人参加辅料炮制,无论是五灵脂、川乌,还是金汁、秋石等,其目的均是借辅料之性,增强或改变人参的部分性能,提高人参的临床应用价值。现代社会借助于各种先进设备及科学仪器,使人参的炮制工艺不断完善,炮制方法不断增加,炮制变化、炮制原理的研究分析逐渐深入。但仍以继承传统的燀后生晒、切制、蒸制等为主流炮制工艺,生晒参、红参仍为临床应用及民间应用的主流品种。炮制变化研究主要集中于性状和皂苷类、多糖类、挥发油等成分分析。炮制原理主要集中于成分变化对增强免疫、抗应激、抗肿瘤、抗氧化、益智、心血管系统等的影响。人参作为历史悠久的名贵中药,总结炮制工艺与方法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其应用价值,传承传统炮制方法,优化炮制工艺,规范炮制过程,借助现代科学理论发展人参炮制技艺,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

猜你喜欢
炮制人参工艺
某压力容器模拟锻件制造工艺
我的梦想
小方坯连铸无塞杆保护浇注工艺实践
分析半夏的炮制方法及其对药效的影响
工艺的概述及鉴定要点
清爽可口的“水中人参”
人参娃娃
石油化工工艺的探讨
吃人参不如睡五更
藏药的采集加持、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