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规模学校实施在地化创客教育的现实挑战与逻辑框架*

2022-08-06 07:07季瑜马晓玲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创客农村学校

季瑜 马晓玲

(宁夏大学教育学院,银川,750021)

创客教育继承了创新教育的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承担起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历史使命。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的属性让创客教育场域更加开放,由传统的基于数字工具的创意造物转向多领域(如数学、科学、技术、工程)的纵深发展,并与STEAM教育逐渐融合[1],构成创新教育的两翼。目前,我国创客教育的实践领域已由城市延伸至乡村,逐渐形成了以普惠式创客教育[2]、聚合型创客教育[3]、在地型创客教育[4]为主的实施路径,但受制于教育理念、师资水平、基础设施等影响,创客教育依旧难以在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开展。当人类世界已从二元空间向三元空间转变[5],传统的知识建构转向创新创造[6],如何避免城乡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不均衡成为关注的焦点。当前,部分农村小规模学校立足本土文化,结合自身需求,开启了在地化创客教育的探索,可以在扩大教育机会[7]、增强教育创新能力[8]、缩小数字鸿沟[9]、形成乡村文化自信[10]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地化创客教育作为培养乡村创新人才的有益尝试,理应挖掘农村教育潜力,突破原有的办学模式,致力于农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在地化创客教育的概念

1.在地教育

根据史密斯和索贝尔的文献回顾,在地化教育理念最早可追溯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11],倡导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强调本地物质与社会环境对学生亲身体验的重要性[12]。20世纪90年代,美国乡村受到工业化及现代化的冲击,导致乡村劳动力流失、乡村学校合并、教学内容脱离本地社会文化现实等问题,开启乡村教育转型之路。“安娜堡农村挑战项目”的启动标志着美国乡村教育在地化的实践,旨在利用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独特优势和乡土特色资源实施在地化教学,以实现地方文化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耦合。进入21世纪以后,作为乡村的本土化产物,在地化教育在提升学生责任感以及学业成就上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其资源的丰富性、文化的独特性、历史的价值性为课堂教学提供着丰富的教育内容与极佳的真实情境。在多年的实践中,美国农村教育已形成两种基本的在地化教学类型,即学科融合型和学科渗透型[13]。而这种以地方、社区为承载的教育被称之为在地化教育。我们认为,在地化教育是一种理念,需要尊重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认知基础,将教育与生活、与地方、与当地生态联系起来,使之形成主动式、参与式、倡导生态关怀并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教育[14],以弥合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疏离。

2.在地化创客教育

所谓在地化创客教育,就是将创客教育置于“地方社会场域”之中,充分挖掘一方水土所蕴藏的历史、环境、文化、经济、艺术等资源[15],并基于儿童的兴趣爱好、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认知基础,利用数字化工具,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造能力、探究求知精神、协作分享意识、责任品质和身份观念等素养。因为创客教育作为“舶来品”,需在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浸润与洗礼下才能由内而外地生长,这是创客教育在地化、本土化的先决条件。在地化创客教育的实践将促使农村学校由“输血式”“外援式”的教育扶贫转向“内生式”“造血式”的教育扶智,其内在机理是发展主体“我要”的深刻诉求,达成的是学校“自我求变”的愿力,实现的是学校“内生发展”的目标。

为更好地理解在地化创客教育的深刻内涵,我们归纳出在地化创客教育的主要特征:一是引导学生对于“地方事务”的主动参与、服务和改造。从地方现实问题出发,鼓励学生应用各种技术工具生成解决家乡发展的方案、模型或产品。二是加强学生对于“地方知识”的探索、体验与生成。每一个地方的整体性和独特性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知识,鼓励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向积极方向改变的一种力量。三是注重学生对于“地方文化”的挖掘、继承与创新。创客教育可以是诸如木雕剪纸、泥人手艺、民间社火、农耕种植等充满生活气息和泥土芬芳的手工制作[16]。图1较为直观地描述了在地教育、创客教育及在地化创客教育之间的关系。

图1 在地化创客教育与在地教育及创客教育之间的关系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实施在地化创客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当前,中国教育信息化已从起步、应用阶段跃向以融合、创新为核心的2.0阶段[17],“互联网+”与“人工智能”作用的范围与区域愈加扩展,为创客教育的变迁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然而在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小规模学校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和地理位置偏僻的影响,教育创新能力依旧薄弱,开展创客教育依旧面临更大的挑战。总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缺少“虚实融合”的创客空间

虚实融合的创客空间是承载创客活动的基础。中小学建设创客空间需回归理性,创客空间的核心特征在于“开放共享”和“创新实践”,其目的在于创设一个知识开源、情境不确定、结果未知的创造性造物环境,从而为学生们提供适时、适地、适当的学习服务。农村小规模学校作为教育系统的“边缘性”组织,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多数学校甚至没有一间像样的多媒体教室等困境成为学校实施在地化创客教育的“拦路虎”。然而创客空间并不是“高大上”的代名词,如何利用有限的经费,根据区域特色及学校发展需求打造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共享开放的创客空间才是实施在地化创客教育的前提。

2.缺少“一专多能”的创客教师

创客教师的教学是一个不断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化要求。农村小规模学校整体教育发展水平滞后,乡村教师队伍的素质相对较低,面临着专业发展困境与身份迷失感的困扰[18]。此种情况下,没有技术工具支撑学习、没有相关培训提升引领,乡村创客教师普遍缺乏开展创客教育所需的创新意识、设计思维、实践意识等为特征的专业精神,跨学科的多元专业知识结构,以及技术装备操作和使用、空间建设、课程开发等专业技能[19]。在我们实地调研的时候也发现,一旦乡村学校出现优秀的创客教师,在受到“教育上移”思想的影响下,创客教育就变成这类老师的“跳板”,被城市学校优质的资源及待遇吸引过去,导致培养的创客教师“留不住”,难以实现在地化创客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缺少“有根文化”的创客课程

创客课程是创客教育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创客教育的精神文本与创新向度的意向性[20]。“有根文化”的创客课程注重对于地方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自然资源、生产生活等的挖掘,赋予课程新的“价值承载”。现阶段的创客课程一部分是由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开发的,虽然课程的实践性较强,但教学的理论性、知识的系统性相对薄弱。另一部分创客课程由创客空间建设方或教育装备提供商提供,课程以说明书的形式呈现,未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编写,教材适用范围非常有限。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创客课程内容缺少对“地方性知识”的融合和“传统文化技艺”的继承,内容的“城市化”“前沿化”超越学生固有的认知经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从课程中感受到目的性和真实性[21],无法实现对乡村的“现实性关照”。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实施在地化创客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1.“乡土空间”和“乡土文化”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实施在地化创客教育的基础

地方的整体性和独特性赋予乡村基础教育文化归属,只有把握地方教育的文化性格,才能使在地化创客教育扎根。乡土文化深嵌于乡土空间,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围绕“家乡发展”“乡村建设”“环境保护”等现实问题,将地方具备的自然环境、人文社科、传统技艺等转化为具有乡土特色的探究项目,立足于在地教育资源进行创造,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师生可借助乡村生产生活经验,在学习技艺的过程中探索问题,将“地方性知识”与“书本知识”进行结合,运用跨学科思维发现各类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定义原理与知识联系[22]。此外,乡土空间赋予创造的无限可能性,学生可以走出教室将创造的空间扩展到身边广阔的社会生活与自然世界中,在山川河流、乡村工坊中实践创新、制造分享,让创客教育在农村学生心中不再遥远,让家乡、故土更具象地呈现出来,让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有依托、更真实。

2.“小额班级”和“混龄教学”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实施在地化创客教育的优势

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共有不足100人的农村小规模学校90295所[23],其中84%的农村小规模学校班额在25人以下[24]。于海英等学者认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人数少、班级人数少的优势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动和参与的机会[25]。因为创客是一项高度复杂、综合性极强的创造性活动,往往需要投入较长的时间进行探究,那么“小额班级”人数少的优点就可以为教师开展基于项目、任务、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提供条件。实际教学中,“混龄教学”成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受人数限制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指同一位教师将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在一个教室开展教学活动[26]。这种跨年级、跨班级组成的“师带徒”学习共同体打破年龄和学科的界限,将实现动态、隐性和生长性的知识[27]在高低学段学生间的共享。尤其在智能时代,创客教学的内容从标准化走向定制化、个性化,不同年龄的、有着相同爱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共同开展在地化创客活动,不仅可以方便教师组织教学,而且在“共同体”中更容易找到乐趣、学到知识、提升素养和能力。

3.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和支持计划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实施在地化创客教育的保障

乡村创客教师是创客教育在地化的基本保障。2015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的实施使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局面初步得到改善[28]。2020年《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从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更加关注技术赋能下的乡村教师发展[29]。在政策的驱动下,“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将成为在地化创客教育落地的关键,要求农村教师不仅要会跨学科教学,还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目前已经有许多成熟的、富有成效的“互联网+”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在外部智力支持下开展在地化创客教育教学的相关培训,可以培养一支技术素养过硬、专业知识扎实的“全科型”乡村创客教师队伍。

4.乡村薄弱学校建设和基础教育信息化为在地化创客教育的实施提供可能

近5年,我国实施一系列面向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工程和项目,旨在改善和提升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聚焦教育高质量发展。2019年《关于切实做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见》指出,对规划保留的农村小规模学校要结合实际设置必要的功能教室,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提高应用服务水平和信息化教学能力[30]。2021年,教育部颁发《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通过对薄弱环节和贫困地区的资金倾斜,建设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相融合的新校园,推动教育数字转型,缩小城乡教育差距[31]。各地方(如宁夏、河南、山东等)政府把握乡村教育发展契机,推动创客教育走进农村中小学,建设创客空间并配备相关创客教育装备。日益完善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为在地化创客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可能,乡村学生也可以通过数字化工具进行创造,使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实践创造在虚实融合的空间得以承接和延续。老师则可以通过教学助手、创客平台、教学APP等为学生提供各类学习支架,支持学生完成在地化创客项目,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农村小规模学校实施在地化创客教育的逻辑框架

农村小规模学校应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地方有根文化传承为共同愿景,立足创客空间、创客教师和创客课程三个基本支撑,将创客文化与地方文化有机融合,构建全员参与的创客教育生态,从而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和乡村教育新生态的构建(如图2)。

图2 农村小规模学校实施在地化创客教育的路径

1.校长引领:提升乡村学校校长在地化创客教育领导力

校长的在地化“书写”实践能力是实现农村小规模学校开展创客教育的关键。作为学校场域的中观主体,农村小规模学校校长被赋予场域运作的权利,在规划学校发展、引领教师发展、优化内部管理、领导课程教学等方面起到核心作用。为保障在地化创客教育在农村小规模学校有序推进,需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升校长的在地化创客教育领导力。一是农村小规模学校校长要积极参与在地化创客教育培训与学习。由于在地化创客教育是一种新生的教育形态,在农村地区开展具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校长要从被动式的消极接受转向主动式的积极参与,选择满足校长群体的培训内容,通过课程学习、实际操作、交流研讨、观摩汇报、案例分析等方式全面提升校长对在地化创客教育的认识,从而帮助乡村小规模学校校长基于“地方”视角,从创客规划、空间打造、课程建设、教师培养等方向系统审视学校实施在地化创客教育的可能性,因地制宜渐进式地推进学校创客教育工作。二是农村小规模学校校长要自觉寻求在地化创客教育的切入点,明确开展在地化创客教育的共同愿景,自上而下提升全体师生持续开展在地化创客教育的信心和勇气。因为变革性引领倾向于改变组织的架构和文化,而积极情绪引领则是一种支持性文化,从情感出发鼓励、认可和关怀学校师生在在地化创客教育推进过程中的内在需求和现实问题,与学校师生共同寻求问题解决之道,“书写”学校在地化创客教育的蓝图。

2.创客空间:打造融合型“实体—虚拟—乡村”学习场域

农村小规模学校开展在地化创客教育首先要认识到乡村学校的实际需求和现有条件,在充分挖掘乡土空间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资源等的基础上,打造融合型“实体—虚拟—乡村”学习场域。借鉴联通主义观点,汇聚各个学校的力量形成“1+M”型空间聚合体[32],促进各个学校的资源、工具和信息合理流通。中心校学生人数多、办学条件较好,可以建设示范型数字化创客空间,并配备创客活动所需的技术工具与装备;而村小、教学点等较小的学校单位可以整改学校现有的功能教室,将其简单装饰打造成实用型创客空间,并将创客空间扩展到乡村社区,让学生走出封闭的教室空间,利用可知可感的地方资源开展造物活动,加深学生对一方水土的认同及知识的学习。其次,农村小规模学校应在外部支持的条件下加强乡土创客资源库和数字化创客平台的建设。一是为了匹配与创客活动相契合的乡土创客资源,支持教与学的内容在不同空间内互通;二是为师生提供互动与分享的机会,弥合资源、机会、选择性等的不均衡。实体创客空间提供学生线下创意设计和造物的基本保障,虚拟空间提供学生线上学习与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乡村空间则是对二者的有益补充和价值延伸,融合型学习场域将促使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实践创造在不同的空间得以承接和延续,有效提升师生创新创造的效率和对乡土文化的认同。

3.创客教师:提供全科型“培训—研修—支持”发展平台

跨学科教师的培养是基于农村小规模学校自身发展逻辑而进行的主动探索,构建科学完善的“培训—研修—支持”发展平台可以大大缩短“全科型”创客教师的培养时间。在教师培训方面,应以推动乡村创客教师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升学校教师的在地化创客教学设计水平为基本目标。培训内容切实满足创客教师的实际消费需求,注重创客教师对于“地方性知识”挖掘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在培训中有目的地引导教师将乡土文化和创客教学进行结合,于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两条主线中提升教师的在地化创客教学能力。在教师研修方面,“三个课堂”是中国教育均衡发展的行动智慧,农村小规模学校可依托“名师课堂”组建创客名师工作室,围绕真实的在地化创客教学在虚拟空间中开展网络教研,实现城市学校教师、乡村学校教师的知识与经验的流动、共享与传递。借助“专递课堂”和“同步课堂”同一区域城乡教师共同备课,开展异地双师教学,即由高水平创客教师实施教学,学校教师辅助教学,实现教师个体的经验构建与专业成长。在教师支持方面,要求地方政府和师范院校协调对接,将师范生教育实践的刚性要求与乡村小规模学校对优秀师资的现实需求双向对接,采取多种方式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本地创客教师。因为扎根一方水土的教师更能将“地方”意识融入课堂,实现地方文化的存续,推动在地化创客教育可持续发展。

4.创客课程:建设乡土型“设计—开发—实施”课程体系

在地化创客课程应将乡土文化和乡土空间贯穿于整个课程语境,强调课程学习的在地化与区域性。农村小规模学校应引入外部智力资源,形成以创客专家为引领、区域学校联盟为内核、教育企业为支撑的课程资源建设团队,根据“设计—开发—实施”的环节形成系统的在地化创客课程体系。在设计层,在地化创客课程目标主要是面向学生核心素养与高阶能力的发展,基于乡村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以STEAM理念为指导重构教学内容,形成多学科深度融合的主题式项目课程。在开发层,根据专家团队提供的课程设计方案,有意识地筛选适宜开展“主题式项目”的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进行在地化处理。在实施层,个性学习、适性学习与随性学习将成为主流的在地化创客学习模式,不同年级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在实体、虚拟和乡村空间进行穿梭,掌握传统技艺、感知乡土文化,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教师则在学生创新创造的过程中提供学习资源、支架及策略。至于课程评价需兼顾过程与结果,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多个与学生个性成长及未来生活相关的品质作为评价维度,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价值感、自信心和成就感。

5.创新文化:开展多元化活动以培育“有根”创客文化

创新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包容着多元的文化创新向度,每个乡村小规模学校所在的社会场域都表征着一种独特的文化向度,由此构成创新本位下的“有根”创客文化。第一,充分发挥村寨、社区内的家长智力资源,开拓新的师资力量及课程内容,让本村居民参与到学校的创客活动中。通过邀请村里的“东巴”和学生家长进行授课,让学生在创新参与的过程中触摸到真实的民族和村落的历史、文化。第二,有条件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可以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创客竞赛,参赛作品中融合“地方元素”,将乡土创客文化呈现给更多的城市学生。乡村学生也能够在与城市学生交流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新的创客思维,使彼此间的创客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形成由校到区的创新文化,从而赋予区域创新文化以意义性内涵。第三,在地化创客教育取得成绩的时候,农村小规模学校要借助媒体力量宣传学校特色,推广“有根”的创客文化,从而获得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多样化的创客活动不仅激活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还在乡村学校中形成扎根一方水土的创客文化,实现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目标以及形成创新文化的高阶目标。

6.外部支持:构建全员参与的在地化创客教育支持生态

乡村小规模学校要开展在地化创客教育,需要将学校创客教育发展置于社会场域之中,本着教育本位的原则,聚合高校、企业、政府和基础学校的力量,构建全员参与的在地化创客教育支持生态,使相关信息高效流通,实现办学的基础保障。一是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通过向上级部门汇报学校开展在地化创客教育的办学目标与中心价值,从而获得师资、经费、设施等支持,为学校开展在地化创客教育提供资源配置保障。二是多方沟通获取地方高校、教育企业的支持,通过为高校师生提供农村创客教育研究和实践基地,引入“智力”帮助学校教师开展创客培训、课程建设和主题研修,使人力资源优势最大化;并与地方教育企业建立伙伴关系,争取企业赞助创客教育装备、平台,共同设计开发与在地化创客课程匹配的教材、器材与工具等。三是与有着共同背景的学校组建乡村小规模学校创客教育发展联盟,通过管理互通、资源共享、课程共享、送教走教等形式破解在地化创客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难题,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与创作产品的模仿同一,使各个学校的创客教育呈现差异性,实现区域内学校创客教育同发展的目标。四是加强与乡村、社会机构的高效互动,借助乡村及社会机构的优质资源开展创客教育教学活动。如邀请有一技之长的村民为学生开展传统技艺创客课程的学习,在当地敬老院、文化馆、科技馆等社会机构开展活动,为学生提供浸入式的社会实践体验等。

在地化创客教育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增添了活力,证明“小学校”也能办好“大教育”,乡村学生也能享受到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新科技与新成果,实现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但也需清醒地认识到,受制于农村学校小规模学校教师能力、办学条件等限制,农村小规模学校实施在地化创客教育遇到的矛盾会更加尖锐,因此“变革型”校长的引领和外部资源的支持将成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开展在地化创客教育的关键。在我国还有无数的小规模学校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但制约学校变革的并不局限于办学环境,还有人“求变”的勇气和信心,这是一种“绝地求生”的教育情怀。

猜你喜欢
创客农村学校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学校推介
让路人都可以坐下来当创客
创客
创客
赞农村“五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