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和工作真能彻底分开吗

2022-08-06 13:23刘江索
读者 2022年16期
关键词:职员马克人格

☉刘江索

每个深陷办公室冗杂事务、为上下级关系周旋不停、将做不完的工作带回家,甚至带到个人旅行、家庭聚会的职员,大约不止一次畅想过这种画面:要是生活和工作能彻底分开就好了。

近期播出的科幻美剧《人生切割术》里,将这种设想变成了现实。但与预期相反的是,当一个人真的做到了将生活和工作彻底分离,故事却走向了惊悚。

工作意义是随后被创造出来的

在一场车祸中失去妻子后,原本在大学做历史学教授的马克·斯考特在卢蒙公司的宏观数据精检部门找到了一份工作。这家公司极为神秘,新职员入职前,脑中将被植入“分离”芯片。这种芯片会将工作记忆和生活记忆完全分离,公司可借此实现工作保密。

一旦进入公司电梯,马克的工作芯片就会被激活,他会忘掉生活中的一切,甚至自己的名字,立刻投入工作;下班打卡后,“生活人格”会苏醒,他会忘记在公司发生的一切,甚至是同事的名字和相貌。

对马克来说,这种分离使他不再沉浸在妻子去世的悲伤中,他仅仅是一只工蜂。

新人赫莉的到来,给整个部门的日常工作带来了挑战——赫莉不愿接受这份工作,因为没有人知道自己在制造什么产品,处于哪一个程序和环节,公司也不会泄露任何信息。

“这没有意义。”赫莉决定离职。

这指向了人们选择工作、进入职场的动机。显然,工作伦理和工作意义是之后才被创造出来的。

“赚钱”自然是工作的意义之一。进化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认为,如若不然,大多数人宁愿选择休闲而不是劳动。

工业革命后,在急需劳动力的企业的鼓吹下,“拯救焦虑”也被加入“工作意义”中来。19 世纪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对“拯救焦虑”做出解释:既然懒惰是一种罪,那么勤劳工作就为通往天堂的道路扫清了障碍,面对持久的不安和焦虑,唯一的治愈方法就是充满信心地艰苦劳动。

这些为工作附加的“意义”或多或少地掺杂了资本方的修饰,就像引导消费的广告语一样。

站在卢蒙公司的成果展示厅里,宏观数据精检部的老员工欧文给赫莉“洗脑”:“一个人没有过往是不自然的,曾经经历的一切让我们拥有了意义,给了我们背景、‘形状’。但做完手术醒来后,我没有了‘形状’。从1866 年起,卢蒙公司就一直在积极关照人类。你现在所做的一切构成了历史的一部分——一段崇高的历史。”

赫莉拒绝这套包装精美的说辞,同事们则向她指出一个难以化解的死局:如果你离职成功,你的工作人格将永远消失,因为你被创造出来的全部意义就是为了工作。

愈演愈烈的职场阻隔

在卢蒙公司,难以相通的阻隔无处不在。每个部门都被切割成程序上的一环,每个人都是产品中的一个螺丝钉,他们既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处于哪个环节,也不知道其他部门的人在做什么。公司还特意安排每一个职员在不同时间上下班,以确保他们不会相遇。

这是现实职场中信息阻隔的夸张表达——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同事之间被设置了无数道沟通屏障;一个同事离职,不过是一个工号被另一个工号顶替……

这种阻隔背后还隐藏着另一个问题——过分追求所谓的效率。《工作:巨变时代的现状、挑战与未来》的作者埃伦·拉佩尔·谢尔承认效率带来的好处是:工业时代的雇主们为提高效率,将工作任务细细拆分并标准化,人们因生产力提高而获得了稳定增长的薪资和实实在在的福利。日益高效,日益繁荣。

进入数字时代后,这种逻辑出现了漏洞。

我们对效率的追求有时不容置疑,从而低估了工作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性——评价医生的依据不是他们救治了病人或改善了生命质量,而是病人的数量;评价老师的依据不是他们给予学生的教育和鼓励,而是学生的分数。

其实,有些商品和服务我们并不需要,但“效率”将它们大量生产出来,刺激我们的欲望;而另一些商品和服务确实是我们需要的,“效率”却阻碍了它们的生产。

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的心理学家萨利·麦特利斯经研究发现,这种螺丝钉式的工作肇因源于:“雇主希望员工通过专攻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来实现卓越;我们的价值取决于为公司所做的贡献。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模式。或许你今天还是主管,如果明天被解雇或降职,你将一无是处。如果——由于之前的工作——你是个特别专业化的人,你的技能无法应用到其他领域,你将失去你的整个工作身份。这会是一种可怕的精神打击。”

担心下一块面包在哪里

《人生切割术》里有个极限设定:如果想要离职,需要生活人格和工作人格同时提交辞职申请。

这件事很难发生,因为两个人格无法了解彼此的想法,更难以感同身受。赫莉多次想给外面的自己传递信息,但公司安装了编码识别器,一切信息都受到监控,无法传递出去。

当她决定用切断手指作为威胁时,生活人格赫莉回复了一段视频:“我们最终都得接受现实。我是一个人,你不是。做决定的是我,不是你。你的离职申请我拒绝。”工作人格赫莉被“你不是人”的说法击溃了。她不只被卢蒙公司剥削,也被外面的自己剥削。

当马克和发传单倡议抵制分离术的年轻人争吵起来时,对方表示“分离剥夺了工作者的自我管理”,但马克坚持认为,是过去的你主动选择走到今天,怎么会存在自我奴役?

英国经济学家盖伊·斯坦丁曾说,当一个人总是被评估打分,“一直要担心下一块面包在哪里,这意味着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了控制”。

在《人生切割术》中,这种失控以荒诞的情节呈现出来:卢蒙公司为职员安排了心理咨询,职员可以通过医生的讲述,了解自己在公司以外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但不允许职员对某一条信息表示偏爱或做出特殊反应,否则会被扣分,提前结束心理咨询。

当听到生活中的自己泳姿优美、擅长接吻时,欧文情不自禁地笑了出来。结果,他被扣了20分。他只能克制自己,不再露出向往的神情。

《人生切割术》的创作者丹·埃里克森说,人类如果不把同理心和自我价值带到工作场所,“这对我们自己不利。我们在工作中投入的自我越少,就越容易被剥削或陷入不道德的行为。但我们也需要这种分离,以免完全迷失自我”。

关于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埃里克森也没有答案。“我只是希望人们知道,他们的价值不能通过他们为工作做出的贡献来量化,”他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比那更有趣、更特别、更美丽。”

猜你喜欢
职员马克人格
铸造人格之鼎:文化育人三合一本质讨论
连通器及其应用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迟到的理由
Asian Insights in Davson Art
打错了
反差就是这么大
漫画之页
看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