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嘉
妈妈年轻时家里经济状况不佳。身为家中大姐,虽然渴望求学,却必须协助父母负担家计,明明热爱艺术,无奈既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学习。成年后,妈妈偶尔会利用衬衫包装里的厚纸板,用仅有的蜡笔画上美女图像挂在墙上自娱,大家见了喜欢,总跟她要。直到她快结婚时,住在台北的亲戚看到妈妈的画作,拿了一张去给廖继春教授看。而后在婚前一段很短暂的时间里,她得以去廖老师家学画。在学习木炭素描时,老师常要求她一直修改到满意为止,但生活拮据的妈妈总觉得每天买一个馒头擦画太可惜。肚子很饿的时候,妈妈就先吃掉一半馒头,剩下半个小心翼翼地用来擦画,一心一意想着不要画错。虽然廖老师一再叮咛妈妈不要埋没天分,即使结婚也要继续去学画,但婚后妈妈忙于家事与照顾小孩,终究无法重拾画笔,更不可能有自己的时间做喜欢的事情。
与妈妈刚好相反,我是家里的老幺,又是唯一的女儿,从小就黏在妈妈身边无所事事,常听她说起小时候的故事与未能完成学业的遗憾。尤其当妈妈述说那段好不容易考上初中,念到一半就被叫回家的悲凉时,我不禁在脑海中幻想着妈妈自己一个人穿着校服坐在返乡的火车上,孤单害怕又伤心难过的样子。每次我们一起去看展览、逛美术馆,或偶然看到优秀的作品,除了赞叹与佩服,妈妈总会补一句话:“那是我们没有去学而已!”我总是笑着纠正她:“那是你没去学而已!”
虽说没能完成学业,但人生有许多种可能。妈妈终究无法掩藏她的艺术天赋。在日常生活中,有别于纯粹的艺术创作,妈妈展现了她用艺术美化人生的能力。
由于特别喜欢木刻,妈妈常常无师自通地做出许多雕刻作品。印象中,每天从学校放学回来,妈妈就会搬张椅子坐在我们的书桌旁,一边雕刻,一边监督我们念书做功课。家里也逐渐摆满了妈妈雕刻的作品。
在经济拮据的年代,大人小孩都深知,除了基本生活所需,其他物品都是奢侈品,不可能购买。每每我们在街上橱窗里看到可爱的布娃娃、美丽的衣服、别致的包包,都只能在心里暗暗羡慕。可妈妈从来不会对我们说“要是有钱就好了”,反而会说“我们想办法自己来做”。
当时没有相机,也不可能在人家店里画图,所以必须要把自己喜欢的东西牢牢记在心里,回到家后赶紧试着把它画出来,最好连设计图、颜色、款式都能够明确画出,这样妈妈就可以神奇地做出惟妙惟肖的东西来,甚至缝制出更好看的衣服。小时候我常常因为穿着妈妈缝制的,并绘有可爱图样的衣服而被其他小孩羡慕。
我常想,如果父母在我们渴望得到某样东西的时候,说的是:“要是有钱就可以买了!”那么小孩可能会在心里建立起赚钱很重要的观念,而在未来的人生中想尽办法去赚钱,以期买到想要的东西,或实现自己的愿望。可是因为我的父母总是让我们知道有一种可能——自己想办法做出来,所以我们才产生了“能力很重要、学习很重要、我们要自己想办法”的价值观。这是我在成长过程中,从妈妈的身上学到的终身受用的生活态度,一种在困境里的变通。
不只是把自己对艺术创作的喜好运用在美化日常的生活上,妈妈对于学习永远都非常积极,且乐在其中。在我上小学开始学拼音字母的时候,她跟着我从“b、p、m、f”学起。我写作业时她也跟着写,我去上学,她还在家里偷偷地练习,很快就把拼音字母全部背了下来。我开始练习拼音时,她立刻买了字典,遇到不会或不确定的字就查清楚。我夸奖她,她就笑着说:“我只是没有去学而已。”
到了初中,我开始学英文,妈妈也要求跟我一起学,哥哥还买了杂志让她听广播练习。等到后来我的女儿上初中时,她听到孙女抱怨数学题难,就说那阿嬷也一起学学看。于是,我把女儿的数学习题印一份给她,让她写好,我来改。看她每次算得很开心又心满意足的样子,我觉得既感动又不舍。我想这世上的事要是真的都让她学了,恐怕不得了。也许年轻时失学,让妈妈特别渴望学习,她也特别珍惜学习机会,并且真心地享受着学习的乐趣。
长大以后,我心里一直惦记着妈妈没能完成学业的遗憾。等自己有能力与余裕时,就开始带她去上艺术创作的课程。因为妈妈生性害羞内向,所以我就担任司机兼陪读,一心一意地想要好好“栽培”她。
我们一起上过书法、篆刻、陶艺、雕塑、版画、竹刻、金工、木板浮雕与绘本创作等课程,只要知道她有喜欢的课程,我便带着她去报名。妈妈也从来没有辜负我的付出,上任何课程都非常认真,练习绝不马虎,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从来不会偷懒,甚至多做好几份。她总是能很快做出令人刮目相看的作品,让老师连连夸奖。在往后的岁月里,这些课程全都成为她继续创作的项目,然后我就会笑着说:“你看吧,你只是没有去学而已。”
没有机会去上课,我们就自己想办法学;一旦能够去学,就尽全力学会,并且精益求精。这样的信念从年轻到如今白发苍苍,妈妈从来没有放弃。我也因为一直跟在这样勇往直前的妈妈身边,才能不断学习。
每次站在美好的艺术品前,我总是想到妈妈发亮的眼睛,带着调皮的笑脸说:“我们只是没有去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