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珠 付 校
(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 郑州 450000;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肺移植外科 郑州 450000)
大部分肺癌患者经确诊时已经发展成晚期,药物治疗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1-2]。20世纪末,临床逐渐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癌症患者[3],因该手术需患者长时间保持单肺通气,故常规通气策略不能有效控制气道气压,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且长时间的肺部通气会造成肺部损伤,影响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4-5]。有研究发现肺保护性通气具有显著改善肺部气体交换作用,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科125例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采用胸部CT及核磁共振等检查确诊,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中男40例,女22例;平均年龄(60.18±3.55) 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2.45±1.12)kg/m2;ASA分级:Ⅰ级32例,Ⅱ级30例。观察组中男41例,女22例;平均年龄(60.21±3.58)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2.48±1.15)kg/m2;ASA分级:Ⅰ级34例,Ⅱ级29例。两组一般资料相近(P>0.05),可进行比较。本研究向医院伦委会报备后通过,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订相关协议。纳入标准:(1)符合肺癌诊断标准[6];(2)所有患者均具备临床手术指征,且安全完成手术;(3)单病灶,且直径为5cm及以下;(4)心、肝、肾等脏腑功能正常;(5)可耐受单肺通气,无明显肺功能障碍。排除标准:(1)临床资料不全;(2)既往有胸腔致密粘连、胸膜疾病等病史。
两组患者均行相同的术前准备,术后进行相同的镇痛处理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通气策略:不进行潮气量的控制,设置通气参数:双肺通气时保持 VT10mL/kg,通气频率10~12次·min-1,单肺通气时 VT8mL·kg-1,通气频率13~16次·min-1。呼气末正压为0cm H2O,呼吸比在1∶1.5之间。观察组给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将潮气量控制7mL/kg左右;设置通气参数:双肺机械通气时 VT 8mL/kg,通气频率12~14次·min-1,单肺机械通气时 VT6mL·kg-1,通气频率14~16次·min-1,呼气末正压为5cmH2O,呼吸比在1∶1.5之间。
1.3.1细胞免疫功能
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血清中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CD3+、CD4+、CD8+、NK细胞数量、CD4+/CD8+水平。
1.3.2肺静态顺应性
持续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平均动脉压、气道峰压、平台压,根据以上参数值计算T1~4时肺静态顺应性(Cs)。
治疗前,两组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NK细胞数量、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清中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对比
观察组患者T1~T4时的Cs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T1~T4时Cs值对比
研究表明,手术可以控制肺部肿瘤的发展,但手术过程中所用的麻醉药物会损伤患者的免疫功能,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影响预后,降低存活率[7-8]。有研究指出以往常规通气策略虽能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但不能有效控制气道气压,会加重肺部损伤。而肺保护性通气能有效控制气道气压及潮气量,能提高患者的肺静态顺应性,改善细胞免疫功能,值得临床使用[9-10]。
机体的免疫细胞长时间遭受肿瘤细胞的侵袭,且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时患者处于全麻状态,所用的麻醉药物也会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紊乱,而术中必要的机械通气易造成肺部组织损伤,可能会进一步抑制免疫功能[11-12]。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CD3+、CD4+、CD8+、NK细胞数量、CD4+/CD8+水平均上升,但观察组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治疗更能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常规通气策略未进行潮气量的控制,可能会造成肺泡膨胀、破裂,增加感染风险,影响免疫功能[13-14]。而肺保护通气策略能够对肺泡进行双向调节,既能限制正常肺泡的过度膨胀,又能使已经萎缩的肺泡复张,从而减轻通气介导的肺泡-毛细血管屏障的损伤,降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15-16]。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T1~T4时的Cs值均高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的治疗更能提高患者的肺组织顺应性。常规通气策略容易使患者发生窒息,而肺保护通气策略能持续给予合适的供氧量,有利于肺泡复张,避免肺泡和小气道萎缩,增强了肺组织顺应性[17-18]。
总之,肺保护性通气能有效改善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提高肺静态顺应性,值得临床使用。但本研究因缺少长期随访调查,有关该方案的的长期疗效有待后续大量研究进一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