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杰
(山东省阳谷县人民医院骨科,山东 阳谷 252300)
脊柱骨折是骨科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全身骨折患者中,有5%~6%的患者是脊柱骨折[1]。发生交通意外事故的概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年升高,脊柱骨折人数也越来越多[2]。脊柱作为人体的中轴结构,对人体起着支撑、保护、负重和协调运动功能,一旦发生损伤,对健康会造成很大的伤害,不仅可以引起骨折部位的疼痛,影响正常功能,甚至会造成瘫痪[3]。目前,治疗脊柱骨折的常用方法是外科手术方法[4],但是因手术造成的创伤大、患者担忧疾病等原因,患者会出现较大的心理压力[5],使手术和术后恢复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围手术期对患者施以全程优质护理干预尤为重要[6]。基于此,此次研究针对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脊柱骨折患者,给予早期康复运动配合全程优质护理方案,旨在探讨该方案在患者微创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将200例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分别对其施以全程优质护理联合早期康复运动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术后恢复情况、Barthel指数和VA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效果较为理想,现将具体研究情况作如下报道。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针对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将20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各100例。试验组:性别比例(男∶女)为1∶1,年龄28~73岁,平均(49.19±7.24)岁。对照组:性别比例(男∶女)为53∶47,年龄29~75岁,平均年龄(49.12±8.38)岁。两组一般资料各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此次研究患者均为自愿参与,自愿同意签下书面协议,本课题已通过山东省阳谷县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患者常规护理。护理内容包括预防并发症、健康知识的宣讲教育、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及生命体征等[7]。
1.2.2 试验组 给予早期康复运动配合全程优质护理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入院时护理。首先,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本科室工作的医护人员、所在病房,记录患者个人档案,并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向患者讲解有关脊柱骨折的相关知识、手术方案、手术优势以及预后改善情况;其次,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主动与患者做好沟通,当患者遇到难题时要有时给予解决,时常安慰和鼓励患者,避免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8]。鼓励患者将内心感受说出来,并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
第二,术前护理。护士陪同患者做好术前的各项检查,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一同前往。
第三,术中护理。进入手术室后,医护人员先向患者大致介绍一下手术流程,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其次,注意减少患者术区肢体的显露,隐私部位尽量进行遮盖,尊重其隐私权[9]。
第四,术后护理。手术完成后,护士及时清理血渍,清点医疗器械,在转运过程中尽量平稳推车。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对切口渗液进行观察,对切口做好护理工作;同时叮嘱患者多食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高蛋白的食物,清淡饮食。
第五,早期康复运动护理。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首先在床上对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的指导,帮助其完成简单的屈伸运动。其次,对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常用的方法有缩唇式呼吸法、吹气球法等。最后,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进行指导,包括床上运动(垂足、起坐、翻身、上肢运动)、床边运动(扶床站立)、搀扶行走、独立行走等[10]。
1.3 观察指标
1.3.1 对比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 选择焦虑自评表(SAS)来评估患者的焦虑情绪,采用抑郁自评表(SDS)来评估患者的抑郁情绪。分值与不良情绪的程度成正比,评分越高,表明患者越焦虑、抑郁[11]。
1.3.2 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自理时间、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1.3.3 对比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VAS评分 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来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2]。分值与Barthel指数成正比,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强。选择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来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分值与疼痛程度成正比,评分越高,表明患者感到越疼痛[13]。
1.3.4 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 选择SF-36量表来评估患者在社会、躯体、角色、认知、情绪方面的生活质量情况[1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两组间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采用t检验,当数据差异有显著性时,用P<0.05来表示。本课题所涉及的数据均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处理。
2.1 对比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 统计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的SAS及SD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护理后,试验组的SAS及SDS评分比护理前及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对比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分,)
表1 对比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分,)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基本自理时间以及卧床时间都明显比对照组所需时间短(P<0.05)。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d,)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d,)
2.3 对比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VAS评分 从表3可以看出,护理前,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结束后,试验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比对照组更高,VAS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
表3 对比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分,)
表3 对比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分,)
2.4 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 从表4可以看出,护理结束后,试验组患者在社会、躯体、角色、认知、情绪方面的评分明显比对照组更高(P<0.05)。
表4 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分,)
表4 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分,)
脊柱在外力强烈冲击下会发生损伤,脊柱损伤会首先会产生疼痛,因疼痛会导致脊柱的生理结构发生异常,如屈伸功能、侧屈、旋转等功能会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影响患者的工作与日常生活[15-16]。尤其是在脊柱弯曲、负重的情况下,会造成疼痛增加,若不能得到很好的休养,会使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如果患者的脊髓受到损伤,可能会造成其他部位的功能障碍。而且脊柱骨折还可能会造成生物力学改变,可能会引发其他非骨折区的疼痛和功能障碍。目前,外科手术是治疗脊柱骨折的常用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脊柱原有的生理结构,解除压迫的神经,改善功能障碍等[17-19]。张玉兰等[20]报道显示,脊柱骨折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与治疗方案的选择、病情的发展变化、护理干预措施的选择密切相关。因此,在术后对患者实施高效的护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但传统手术理念重点关注的是患者的病情变化,对患者的心理变化重视不够[21]。随着医疗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新型模式的转变,全程优质护理在脊柱骨折患者中应用效果较好[22]。
全程优质护理是依据患者的心理及病情变化而制定的有针对性的、系统的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故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负担减轻,治疗配合度自然得以提高[23]。全程优质护理的重点环节在于整个围手术期的护理,通过术前的健康宣讲、心理干预措施,协助患者完成术前的一系列检查,检查过程中的陪同缓解了患者的不良情绪,这些措施的实施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抵触心理得到改善及缓解[24-25];另外,通过术后密切关注患者切口的疼痛、渗漏等,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同时,为患者营造一个安静的舒适的病房环境,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26]。早期康复运动中的关节功能锻炼可避免患者的关节出现僵化,体位干预可有效避免患者压疮事件的发生[27-29],日常生活能力锻炼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30]。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结束后,试验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比对照组更低,这表明试验组患者负性情绪明显比对照组更优;试验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比对照组更高,VAS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这表明对脊柱骨折患者施以全程优质护理联合早期康复运动,能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及疼痛感,提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结果还显示,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基本自理时间以及卧床时间都明显比对照组所需时间短,试验组患者在社会、躯体、角色、认知、情绪方面的评分明显比对照组更高(P<0.05),这表明对脊柱骨折患者施以全程优质护理联合早期康复运动,能缩短治疗时间,改善患者的生活治疗,使其社会功能得以增强。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31-33]。
综上所述,针对脊柱骨折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运动配合全程优质护理方案,有助于患者不良情绪的改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该方案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