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闳旸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1517)
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内,竖有一方明代石碑,碑额题为《佥都督李公神道碑》,碑主明代开国功臣李杰,凤阳府寿州霍丘县(今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人,元末跟随群雄起义,后归附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战殁,洪武二年(1369)八月归葬南京聚宝山。其墓前所立之碑,即为此《佥都督李公神道碑》。此碑原在南京中华门外雨花乡,1995年迁至雨花台烈士陵园内。[1]因洪武朝史料多遭永乐君臣篡改,此碑立于洪武年间,是一未经篡改的罕见碑刻,极具史料价值。李杰地位不高、声名不显,此神道碑自树立之日起,数百年来一直默默无闻,不被世人所知。迨至民国年间,朱希祖偶然间发现此碑,将碑文公布于世,《佥都督李公神道碑》才被世人所知晓。本文以传世文献为据,辅以相关研究论著,探析该神道碑立碑原因,并揭示神道碑背后的明初殉葬制度个案。
据《佥都督李公神道碑》及刘三吾《敕赠镇国上将军都指挥使李杰追封先代碑铭》[2]记载:李杰,字茂实,生于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卒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世为凤阳府寿州霍丘县丁塔乡十三都(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人。祖父李氏,史佚其名,共生有五子,其中,第五子李永中是李杰之父,夫人董氏为李杰之母,夫妻皆以务农为生,大约在元朝末年去世,二人共育有九子一女。因李杰为国捐躯,作为李杰之父母,李永中被朝廷追赠为宣武将军、亲军指挥使司佥都尉,后因李杰之子立有战功、李杰之女荣封淑妃,李永中又被追封为陇西郡伯,董氏则被追封为陇西郡君。
李杰原为凤阳寿州一农夫,“为人朴直,力于穑事”,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十一年(1351),“兵起颖汝,延及旁郡,民老幼罹锋镝死者相枕藉。而元将用兵,又不以律,钞略甚于寇贼。公叹曰:‘时事若此,天意可识矣!’乃入戎伍,驱驰于群雄间者六七载”[1]。至正十六年(1356),李杰归附朱元璋,隶于徐达麾下,“由是攻宣城、毘陵、安庆、九江、太平、庐、泰、高邮、淮安、吴兴、姑苏,荆湘诸郡,及鏖战彭蠡,皆与有劳”“自天策卫管军千户,迁宣武将军、佥广武卫指挥使司事”[1],后跟随大将军徐达平定中原。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乙亥,李杰阵亡于孔山寨,享年38岁,受朝廷追赠为镇国上将军都指挥使,后因其子李谅立有战功、其女李氏荣封淑妃,加赠为骠骑将军、都督佥事。
李杰之妻为茆氏,诰封三品太淑人。夫妇俩共育有二子一女。长子为李谅,夫人陈氏,诰封三品淑人。因父殁于王事,李谅先被授予一军职,后因立有战功,官至昭勇将军、神策卫指挥使,子孙世袭神策卫指挥使,又因其姐妹李氏荣封淑妃、执掌六宫,后升至骠骑将军、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建文中,李谅曾遭罢黜,成祖即位第二日,即官复原职,永乐五年(1407)十二月致仕。李杰次子为李忠,夫人陈氏,敕封四品恭人。因父兄立有战功、姐妹荣封淑妃,李忠官至明威将军、旗手卫指挥佥事,子孙世袭旗手卫指挥佥事,后升至昭勇将军、旗手卫亲军指挥使。建文中,与其兄李谅同遭罢黜,成祖即位,官复原职,曾于建文四年八月,“往江西参赞都督韩观军事”,后因其“性资险僻,语言悖妄”,被成祖勒令“冠带还乡”。[3-4]李杰女儿李氏,名不详,洪武十七年十月,册封为淑妃,曾执掌六宫之事,号“皇淑妃”。洪武末年,太祖寝疾,淑妃亲侍汤药,在太祖驾崩后,于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十六日为太祖殉葬。
李杰虽为明初功臣,然生前仅是正四品中层武官,其功不高,其人不显,本难以树碑纪功,更难以与“生封公,死封王”的开国元勋相提并论。然据夏寒《试论南京地区明初功臣墓神道石刻》一文所言:根据实地考察,在明孝陵周边地区埋葬的功臣墓葬中,神道列有石刻者共有十位,分别是徐达、常遇春、邓愈、李文忠、俞通海、康茂才、吴祯、吴良、仇成和李杰。[5]其中,徐达等九人为公侯,只有李杰一人是品官,李杰之所以能与开国元勋相比肩,其原因主要是李杰之女李氏于洪武十七年十月受册为淑妃,曾执掌六宫之事,号“皇淑妃”,也就是说李杰当朝之国丈,才得以封妻荫子、追封先代,在死后享有立碑之哀荣,正如刘三吾所言“一女淑妃,阖门受福”。
不过,明太祖后宫佳丽无数,妃嫔绝不仅是李淑妃一人,且在李氏受封淑妃之前,后宫中已有六位帝妃,且资历远在李淑妃之上,然在洪武朝外戚中,仅有李杰享有立碑之殊荣,这是什么原因?李杰在洪武元年阵亡以及洪武二年归葬聚宝山时没有立神道碑;到洪武十七年十月李杰之女荣封淑妃,已故的李杰成为当朝国丈,此时也没有立神道碑;一直到洪武三十一年五月二十日距离太祖驾崩仅有二十余日才立《佥都督李公神道碑》,这其中究竟有什么谜团?
洪武三年(1370)五月,太祖册封了孙贵妃、胡充妃、郭惠妃、郭宁妃、达定妃和胡顺妃六位帝妃;洪武十七年十月,册封李杰之女为李淑妃;洪武二十六年正月,册封了李贤妃、葛丽妃、刘惠妃三位帝妃。[6-8]除此之外,太祖后宫还有汪贵妃、永贵妃、赵贵妃、郑安妃、周妃、杨妃、余妃、韩妃、翁妃、张美人、林氏等妃嫔,在众妃嫔中,资历比李淑妃深者有之,年龄比李淑妃小者亦有之,但只有李淑妃之父李杰得以享有立石树碑之哀荣,主要原因乃是洪武朝妃嫔大多不得良死,而李淑妃则是洪武末年后宫资历最深者。
洪武朝诸妃嫔之死因和卒时一览表
(说明:表中各妃嫔死因、卒时及子女根据《明史》《明太宗实录》《罪惟录》《纪事录笺证》《国朝典故·天潢玉牒》等考证确定。)
在上表所列21位妃嫔中,被赐死者竟有8位,且此只是死因可考者;其余被杀者,更不知凡几。据俞本《纪事录》所载:洪武十七年“是年,上疑锦衣卫秦指挥有乱宫事,斩之。(顺)妃胡氏谏曰:‘深宫严禁,安有此事?’上盛怒,亦杀之。妃父豫章侯胡美,令自缢,妃之兄弟俱斩于玄津桥。悉诛宫人,瘗于聚宝山下”。[9]由于怀疑妃嫔与外臣私通,明太祖先杀劝谏之胡顺妃,又在后宫大开杀戒,杀戮之惨,竟达到“悉诛宫人”的程度,虽未明言被杀者究竟为何人,但从胡顺妃之惨况来看,洪武三年册封之胡充妃、郭宁妃、郭惠妃、达定妃等人,很可能皆是死于洪武十七年宫变之中,洪武三年所封六位帝妃,除孙贵妃是病逝外,其余五位皆遭屠戮,后宫事务无人打理,所以,在洪武十七年宫变之后,明太祖急于选纳新妃,以主持六宫事务。正如《李淑妃册文》中所言:“朕自后崩之后,欲得贤淑之女,助朕奉祀宗庙。乃卜诸功臣之家,惟尔李氏最贞,特册尔为淑妃,助朕以奉宗庙之祀”[7],马皇后在洪武十五年过世之后,郭宁妃曾统摄六宫事务,号为“皇宁妃”[10],根本无须另寻“贤淑之女”,但因明太祖屠戮嫔妃,六宫无主,所以明太祖才会“欲得贤淑之女,助朕奉祀宗庙”。
而开国元勋及权贵之家明白皇帝选妃之内情,惧怕本家女儿亦像惨死嫔妃一样遭遇不测,所以,即使是面对入宫封妃之荣宠,开国元勋及权贵之家依旧是唯恐避之不及,想尽一切办法来推脱。在此情况之下,即使明太祖“卜诸功臣之家”,如此费心找寻适龄女子,但最终也只是找到了李杰之女李氏,因六宫事务急需有人打理,即便李氏只是一小功臣之女,明太祖依旧册封其为淑妃,命其执掌六宫,这就是李淑妃入宫的真正原因。
赵社民主编《中华名人墓葬》一书认为:“洪武十五年,马皇后死,朱元璋纳李杰之女为妃,册封为淑妃”[11],又南京“文物部门在李杰墓侧所立碑文介绍,李杰之女为朱元璋所纳,是在洪武十五年,即马皇后去世的那一年”[12],皆认为李淑妃入宫是在洪武十五年,然马皇后虽在此年去世,但除了孙贵妃早已过世之外,洪武三年所封之五位帝妃皆是尚在人间,明太祖无须另选“贤淑之女,助朕奉祀宗庙”,而洪武十七年的宫变,竟至后宫事务无人打理,所以,洪武十七年,明太祖才会册封李氏为淑妃,令其掌管后宫事务。因此,李淑妃入宫并非是在马皇后薨逝之洪武十五年,而应是在宫变发生之洪武十七年,又因李氏荣封淑妃是在洪武十七年十月,则最迟在洪武十七年十月,李淑妃就已经膺选入宫。
洪武十七年,李淑妃入宫之后,生活轨迹如何?据《明史·后妃传》记载:“孝慈皇后服除,册封淑妃,摄六宫事。未几,薨”。又言郭氏“封宁妃。李淑妃薨,妃摄六宫事。”[13]根据《明史》记载,李淑妃在入宫后不久便去世了,然后由郭宁妃摄理六宫之事,但李淑妃在洪武十七年才被册封为妃,而马皇后在洪武十五年就已去世,若真如《明史》所言,李淑妃在先、郭宁妃在后,“则孝慈崩后二年,何人摄宫乎?”[14]又据《佥都督李公神道碑》所载,神道碑树立在洪武三十一年五月二十日,李淑妃尚在人世,且据杨继礼《皇明后纪妃嫔传》所言:“洪武三年封宁妃,孝慈崩,尝摄六宫事,称皇妃”[15],可见在马皇后去世后,先由郭宁妃主持后宫事务,然后才是李淑妃,且直至洪武末期,李淑妃依然健在。《明史》所言云云,并非信史。
明《佥都督李公神道碑》
既然《明史》所载并不足据,则李淑妃在入宫后的生活轨迹究竟如何?据民国朱希祖所言:李杰“战死孔山寨,年三十八岁,时洪武元年十二月,其女初生,不过一二岁,以太祖纳孙妃年十八例之,洪武十七年纳李妃,其年亦不过十八”[16],而明太祖已是57岁。以18岁之妙龄少女,入宫侍奉一57岁之中年皇帝,虽是膺选入宫、荣封淑妃,但李淑妃是在妃嫔惨遭屠戮的情况下进入的后宫,即使手中握有摄理六宫之权,是名义上的六宫之主,但面对萧条之后宫、残忍之皇帝,李淑妃的内心一定是惊惧不安的。在现存史料中,并无过多言及李淑妃入宫以后之生活,据《椒宫旧事》的记载:“皇淑妃李氏,霍县李杰之女也,性不爱酒,上为造引口醪,每宴饮,特设以供妃”[17],可见李淑妃在入宫之初,还是颇受宠爱的。然洪武二十六年正月,明太祖“册美人李氏为贤妃、葛氏为丽妃、刘氏为惠妃”[8],因李贤妃“事上有礼,抚下有恩,遇事有断,内政悉委之。上曰:‘班婕妤之流也。’擢其二兄为金吾指挥,与锦衣同掌诏狱”,太祖命李贤妃执掌六宫,则李淑妃应是受到了冷遇,所以被剥夺了摄理六宫之权。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李贤妃虽执掌六宫,然好景不长,后宫鄗氏与“唐王母李贤妃、伊王母葛丽妃,俱得罪死,合盛大筐,瘗太平门外。上既悔之,具三棺分葬,尸腐为一,不可辨,遂掩之,设三墓,周以土塍”[18]。由此可见,李淑妃虽被剥夺摄理六宫之权,但也因此躲过一劫。
因明太祖好杀,疑心病甚重,在洪武十七年“悉诛宫人”之后,又在洪武末年处死李贤妃、葛丽妃等人,至此,除李淑妃之外,洪武朝有位号之高级妃嫔皆被太祖诛戮殆尽,后宫中资历最深、位号最高者,就只有李淑妃一人,而李淑妃在洪武三十一年,亦不过三十二岁左右,如此年轻一女子,竟成为后宫资历最深者,洪武朝妃嫔遭遇杀戮之惨,由此可见一斑。然李淑妃能在洪武十七年宫变之后,被太祖选中、册为淑妃,且在入宫之后,虽曾被剥夺执掌六宫之权,但在生有皇子、备受宠爱的李贤妃都被处死的情况下,李淑妃竟可以躲过此劫、独善其身,可见李淑妃在太祖心中还是有一定分量的,也正因为李淑妃颇为太祖所重,且是洪武末年后宫妃嫔之首,所以,洪武三十一年,在明太祖重病弥留之际,是李淑妃在旁亲侍,而当时已病入膏肓之太祖皇帝,看着正值盛年的李淑妃,问其“能久侍朕乎?”[18],“妃曰:固知帝意在妾也”[19],李淑妃答应了明太祖令其殉葬的要求。
据查继佐《罪惟录》记载:太祖弥留之际,“时诸美人皆请殉,上崩,辄二诺。掌宫者曰:‘是欺皇帝地下矣,必以殉’。”[18]由此可见,在太祖病重之时,后宫嫔妃迫于无奈,皆是自请殉葬,然太祖驾崩后,诸妃嫔为求苟存,皆不愿从死,但被掌宫者硬逼着为太祖殉葬,“闰五月十日,上(太祖)崩于西宫,寿年七十一。是月十六日,葬孝陵,淑妃李氏殉葬”。[20]
正因为李淑妃是当时后宫妃嫔之首,名义上的六宫之主,明太祖作为对李淑妃之回报,优恤李氏家属,很可能在此情况下,特别恩准为李杰树碑纪功,为了安慰李淑妃,明太祖赶在其离世之前,将《神道碑》树立起来,以使李淑妃能够亲眼看到,而所立之碑,即是《佥都督李公神道碑》。
神道碑是身份等级之象征,并非是想立就可树立。李杰因为是洪武末年后宫之主李淑妃的生父、洪武朝之国丈,才会享有神道立石、树碑纪功之哀荣。但《佥都督李公神道碑》的树立,为何是在李杰已故33年之后,且在太祖驾崩前22天之时,其原因就在于此时确定贵为六宫之主的李淑妃为明太祖殉葬,作为回报,明太祖特许在李杰墓前刻石立碑,且是赶在自己驾崩之前就树立起来,以使李淑妃能够亲眼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