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冬 胡洪森 刘光磊 范江涛
(1.北京体育大学中国武术学院,100084;2.北京市西城区少年宫,100032;3.邯郸学院,056006)
本套螳螂拳基本功游戏动作内容取材于传统七星、梅花螳螂拳的基本手型手法,突出武术游戏的竞赛性、趣味性和传统性,以发展学生速度、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观察力、创造力、战术力等心智能力,培养健康行为,热爱传统优秀文化为主要目标,同时力求使学生通过游戏了解螳螂拳的基本手型、步型和运动特点,帮助学生认识理解螳螂拳“比类取象”思维方式,并体会中华民族善于观察自然、学习自然、尊重自然的智慧。
适宜水平段:水平一至水平三。
练习目的:发展下肢速度素质,提高灵敏素质,帮助学生认识螳螂拳典型步型玉环步。
动作要求:双手叉腰,上身正直。两腿前后分开站立,纵向间距约3脚,横向间距1脚,屈膝下蹲,前脚脚掌斜向前,后脚脚掌内侧落地、脚跟立起,成玉环步。前腿弯曲成120°,重心保持在两腿中间。玉环步移动时后脚蹬地,同时前脚抬起,催动身体向前移动,前脚落地后,后脚跟上,落地仍为玉环步(图1)。
图1
游戏方法:设置2条单程10m的跑道,将学生分为2个组,第1名学生以玉环步按上述动作方法沿跑道以最快速度直线移动,到达终点后返回,与第2名学生接力,直到所有学生完成接力,最先完成的组获胜。
教学建议:教师可以演示玉环步的卡、别、绊、夹的技击方法,引发学生兴趣。运动距离可视学生身体素质情况适当调整。游戏过程中,玉环步站姿高低以学生完成竞速不吃力为度,注意防止学生为追求速度而导致动作变形。随熟练程度提高,玉环步站姿可逐渐降低,以加大游戏难度。
注意事项:游戏前应充分热身,在竞逐过程中保持上身中正,不可前俯后仰。
适宜水平段:水平一至水平三。
练习目的:提高学生灵敏素质,增强身体运动的爆发力,发展战术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螳螂拳的手型“螳螂手”。
动作要求:“螳螂手”食指微曲,拇指与食指第一节、中指第一节撮拢,中指与无名指弯曲,指肚与大鱼际相合,小指弯曲,指肚与小鱼际相合(图2-1)。游戏时要求抓到对方背后的名牌时成此手型。
图2-1
游戏方法:在地面划定直径为3m的圆圈,2名学生1组面对面站于圈内,每名学生背后贴1张名牌,当听到“开始”口令后,2名学生开始在圈内移动并努力撕掉对方背后的名牌,最先将对方名牌撕掉者获胜。游戏要求必须运用“螳螂手”撕掉对方名牌,否则视为犯规,对方获胜(图2-2)。
图2-2
教学建议:游戏可采取3局2胜制,也可采取打擂的方式,由其他学生对获胜者发起挑战,失败者淘汰,直至决出最后的擂主。
注意事项:游戏前应充分热身,并对全身大肌肉群进行拉伸,防止运动损伤。游戏过程中不得推搡拉拽对方身体。
适宜水平段:水平一至水平三。
练习目的:提升学生快速反应能力,培养专注力,发展下肢、上肢爆发力,体会螳螂拳“动如闪电”的运动风格,了解螳螂拳“采”的技术方法。
动作要求:学生与教师面对面站立,教师双脚平行站立,双臂前平举,手拿1张白纸,学生下肢成玉环步,前脚距离教师1m,上身直立略前倾,双臂弯曲前伸,手型成螳螂手。
游戏方法:学生完成准备姿势并报告“准备好了”,教师在10s内随机放开手中的白纸,学生须在白纸落地前快速移动身体,并运用“螳螂手”将白纸抓住(图3-1、图3-2)。
图3-1
图3-2
教学建议:白纸大小可视学生身体素质、反应能力调整,低年级可更换为质量更轻的纱布或提高持纸的手臂高度,以降低游戏难度,高年级则可将纸折叠以提高游戏难度。
注意事项:充分热身,衣着宽松。学生与教师的间距以学生前跨一大步能够到纸张为宜,避免因距离过大难以完成游戏,或者距离过小发生冲撞事故。若在室外练习,应注意避风。
适宜水平段:水平一至水平三。
练习目的:培养学生观察力,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协作配合能力,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控制能力,加深学生对螳螂拳典型动作的认识。
动作要求:2名学生1组背对背站立,教师面对其中1名学生做出螳螂拳动作,保持10s,该学生观察教师动作后,根据记忆将另1名学生的身体摆成教师的示范动作(图4-1、图4-2)。
图4-1
图4-2
游戏方法:游戏采用组间对抗赛的形式进行,2个组的学生同时观察、模仿教师动作,观察后摆造型限时30s,成功摆出规定动作的组获胜。
教学建议:教师选择动作时可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心智发育情况以及对螳螂拳的熟悉程度适当调整,低年级学生建议选择幅度大、结构简单的动作,以静态动作为主,高年级学生可以选择螳螂拳中更为复杂的动作,甚至进行动态变化的模仿。
注意事项:游戏前充分活动各关节,避免扭伤。选择平整的场地,防范意外事故发生。
适宜水平段:水平一至水平三。
练习目的:发展学生的灵敏素质,提高爆发力,体会螳螂拳基本技法中“勾”的方法。
动作要求:地面划2条长度3m、间距2m的横线,选3名学生并排站立在前一条线上,组成防守组,相邻学生两手相搭,手型成螳螂手。其他学生站在防守组对面,距离约2m,依次向防守组发起进攻,努力突破防守组(图5-1、图5-2)。
图5-1
图5-2
游戏方法:每次只能1名学生发起进攻,每名学生进攻时间为10s,冲破防守组的手臂或者任一只脚踩到防守组身后的横线即为进攻成功,否则为进攻失败。进攻成功的学生下场,进攻失败的学生退回到原位。
教学建议:防守方2条横线的间距以及进攻的时长等均可视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适当调整,低年级可适当缩短进攻距离、延长进攻时间,高年级可适当增大进攻距离,缩短进攻时间。
注意事项:游戏前应充分热身,教师要重点强调进攻方只可冲击手臂位置,不可冲击防守方学生的身体,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适宜水平段:水平一至水平三。
练习目的:发展下肢灵敏素质,提升运动爆发力,培养学生运用战术的能力。
动作要求:4名学生1组排成纵队,选一名学生当“蛇头”,其余学生依次抓着前面学生的衣服站立其后,另选择1名学生作为“螳螂”,准备姿势为下肢玉环步、上肢螳螂手,与“蛇头”相距1m站立(图6-1)。
图6-1
游戏方法:游戏总时长3min,“螳螂”在规定时间内以玉环步快速移动绕过“蛇头”捕捉其后面的学生,“蛇头”张开手臂移动阻拦,其后的学生随“蛇头”移动,躲避“螳螂”,游戏过程中被“螳螂”用“螳螂手”碰到或者与前面学生脱开的学生淘汰下场,其余学生继续游戏。规定时间内,若“蛇头”身后2名以上学生被淘汰下场,则“螳螂”获胜,若淘汰学生少于2名,则“螳螂”失败(图6-2)。
图6-2
教学建议:“蛇头”身后的学生人数、游戏时长可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年龄、场地大小等情况调整,教学过程中可启发学生制订进攻、防守的战术策略,以通过游戏发展学生的心智能力。
注意事项:选择地面平整的场地,防止摔倒、踩踏等意外事故发生。
适宜水平段:水平三。
练习目的: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发展学生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动作要求:3名学生1组,协商确定1名学生为“螳螂”(手型为螳螂手),其他2名学生帮助“螳螂”把“螳螂手”伸到最高位置。
游戏方法:组间捉对对决,教师喊“开始”后,2个组的学生在2min内按要求帮助“螳螂人”将“螳螂手”伸到最高位置,“螳螂手”位置更高的组获胜。游戏采用3局2胜制,每一局可重新确定“螳螂”(图7)。
图7
教学建议: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田忌赛马”的故事引导、启发学生要注意制订合理、巧妙的战术策略,同时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勇于探索新方法、新思路。
注意事项:游戏应选择地面平整的地面,要求学生衣着宽松,不得携带钥匙等坚硬物体,游戏过程中应为每组配备名学生进行保护,预防意外事故发生。
适宜水平段:水平二至水平三。
练习目的:发展学生灵敏素质和下肢爆发力,增强运动中突然变向的能力。
动作要求:在地面划1个长5m,宽10m的长方形场地,2名学生作为“木头人”,“木头人”手臂侧平举搭在一起并排站在长方形场地中间。1名学生为“螳螂”,再选择2名学生为“黄雀”,当教师喊“开始”后,“螳螂”在场地内任意奔跑,当教师喊“追”时,1只“黄雀”从边线内出发追逐“黄雀”,要求所有学生奔跑过程中不得触碰“木头人”的身体,也不得出界。
游戏方法:游戏为3局2胜制,每局时长30s,“黄雀”若在30s内无法追到“螳螂”,则“螳螂”获胜,游戏过程中,任一方触碰到“木头人”的身体或跑出界外,则对方获胜。
教学建议:游戏场地大小、时长,以及“黄雀”和“木头人”的数量、间距都可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等情况调整。
注意事项:衣着宽松,下肢关节、肌肉应进行充分拉伸,防止奔跑过程中极速变向引发扭伤。
适宜水平段:水平二至水平三。
练习目的:发展团结协作能力和专注力,提高对上肢的精细控制能力,帮助学生体会“螳臂三弯”的动作外型,以及以小臂为着力的运劲特点。
动作要求:2名学生1组,手型成螳螂手,手腕内扣,肘关节弯曲成90°,各伸出1条胳膊用小臂合作夹住1个篮球,从起点出发,将篮球运送至终点。
游戏方法:设置1条10m的跑道,起点放置5个篮球,要求2名学生1组,用上述方法将5个篮球依次运送至终点,运球过程中除夹球的小臂,2人其他部位不得接触球,若途中掉球,捡球后须从掉球位置重新开始,将5个篮球运送至终点用时最短的组获胜,若用时相同,则掉球少的组获胜(图8)。
图8
教学建议:跑道距离可根据学生身体素质适当调整,游戏过程中可鼓励学生探索最快、最稳的移动方式。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游戏过程中避免因踩到掉落的篮球而摔倒。
注意事项:充分热身,衣着宽松,防止摔倒等意外事故。
适宜水平段:水平二至水平三。
练习目的:发展学生运动的位移速度、手眼协调能力,提高爆发力。帮助学生体会螳螂拳基本技法中“摇”的方法。
动作要求:在地面划1个直径3m的圆圈,1名学生站在圆心,只能在圈里活动,采取螳螂拳的手型手法动作,接抓小纸球。
游戏方法:5名学生1组,1名学生作为“螳螂”站在圆心,其他学生每人手拿2个拳头大小的纸球站在距离圆圈2m左右的外围,当教师喊“开始”后,圈外学生随意抛出纸球“击打”圈里的“螳螂”,“螳螂”需躲避或抓住纸球。学生轮流扮演“螳螂”,30s内躲避或抓住纸球次数最多者获胜(图9)。
图9
教学建议:教授螳螂拳“刁”“摇”“闪”的简单技术,也可鼓励学生自己创造“招法”防身。
注意事项:充分热身,衣着宽松。纸球只能对准圈里学生的躯干和四肢,不可对头抛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