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实践

2022-08-04 09:28王刻铭刘浩源刘仲华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2年3期
关键词:仪器设备仪器实验

王刻铭, 刘浩源, 刘仲华

(湖南农业大学 a.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b.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c.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沙 410128)

0 引 言

2019年6月,全国涉农高校100余位书记校长和专家齐聚浙江安吉余村,发布“安吉共识”,新农科建设理念逐步走向成熟,相关工作稳步推进,“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的发布,则标志新农科建设的全面展开[1-3],并赋予农林类高校前所未有的责任和使命。

农林类高校应紧扣国家战略需求,抓住新时代发展机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4-5],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共享管理模式,才能为新农科建设提供创新支撑。建立健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水平,在教学实践中夯实新农科建设的基础[6-8],是当前推进新农科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解决现阶段高校资源配置矛盾的重要举措[9-10]。为推进国务院70号文的实施,学校始终将“以农科为特色,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办学定位作为顶层设计、制定政策的依据,充分释放设备资源的服务潜能,提高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率,制定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制度,科学统筹资源配置,着力调控资产增量,合理布局新增科研设施与仪器,结合学校现有学科基础,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有效支撑,为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发挥稳健推动。

1 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目标及思路

1.1 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目标

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应立足于农林院校的实际情况,突出学科特色,打破学科壁垒,立足服务“三农”的愿景,为建设一流农林大学服务。 按照“互补、共享、协作、发展”的原则,通过信息化手段稳步提升平台效能,进一步规范管理,探索创新共享模式,理顺日常工作,集约化管理、专业化服务,构建相对完整的大型仪器共享生态圈。

1.2 共享平台建设思路

大型仪器共享管理是个联动性较大的系统工作,需要理顺思路,从小处着想,统筹规划,确保大型仪器共享系统正常运行。 分层建设,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建设思路。通过系统对接,对不同数据库与应用系统进行集成与整合[11],完成与学校资产、实验室管理、人事、财务、科研等校内系统的互联互通,形成基于共享创新的应用体系,提高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能力及水平。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与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和省地平台、管理单位在线服务平台完成对接,共同构成一个“纵横集合”完整的管理和服务体系。

(1) 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的核心是通过对平台数据的深度挖掘[12],如信息的获得、传递、处理、再生、利用等,达到管理规范和高效。学校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契机,建设覆盖全校的仪器专用网络平台体系,构建共享管理平台,定制智能化应用软件。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系统、互联网平台等软硬件技术资源在实验室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构建实验室信息高度共享、动态实时监管、高效安全可控的智能化模式,实现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和网络化[13]。

(2) 全覆盖落地。以学校为主导,汇聚共性需求,兼顾个性发展,组织开展顶层统筹规划,建设内容全覆盖、院系全覆盖的校、院实验室三级共享服务平台。顶层设计,分层次规划,分类建设,分步实施,合理布局,边试点边推广,建设过程中逐步完善,强化大型仪器设备全面管理[14]。 落实“立德树人、知农爱农”的教育目标,为进一步推进高校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的全面开放、充分共享,提高科研设施与仪器使用、配置的效率和效益,突出实效,落到实处;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各项政策落地。

2 共享平台发展历程

结合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发展历程,农林类高校大仪共享平台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见图1),即初探期、成长期和逐步迈向成熟期。

图1 湖南农业大学大仪共享平台的发展历程

21世纪初,我校开始初探大型仪器的共享使用。2002年,将利用率高、受益面广的通用型大型仪器设备集中管理,建设实验室面积600多m2,购置仪器设备30多台套,建设校级检测平台——分析测试中心。校级检测中心集教学、科研、服务于一体,在完成本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前提下,不断探索面向社会提供分析测试服务,逐步成长为湖南省的综合性理化分析测试中心。

2014年7月,学校引进天津基理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网络管理平台,采取边试点、边推广,逐步完善的方式,整合各院系设备资源,构建一个覆盖全校、分层级、有梯次的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体系——校级、院系级、实验室级共享管理平台体系。

经过不断探索,持续优化大仪网络管理系统,共享管理平台体系开始推广人脸识别系统和手机客户端运用,开发了信息展示、信息查询、权限管理、网上预约、绩效考核、数据处理、可视化监控等多项功能,不仅大幅提升了大仪共享管理的实效,而且逐步实现信息集成、评估考核全流程智能在线服务,促进了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

3 大仪开放共享平台建设现状

3.1 平台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学校仍有少部分可开放的科研仪器未纳入大型仪器共享管理平台,仪器设备入网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部分上传数据把关不严,导致已入平台的仪器设备关键信息缺失,无法在平台公开展示。而且在线平台功能有待完善,学校各系统之间的对接须更加深入全面,才能真正做到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充分共享[15]。

3.2 管理体制不健全工作执行难到位

大型仪器设备相关联的制度不够系统,相互衔接不能充分有效,导致一些政策执行不到位。如学校院系之间的仪器购置缺乏统筹,购置论证缺乏前瞻性、科学性,查重评议不够彻底,盲目购置仪器、使用效率不高的情况仍然存在[16]。随着高校实验室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仪器的种类和数量急剧增加,共享管理平台的规模及功能日趋多元,协调管理难度加大,管理制度有待更好地更新健全。

3.3 专业技术队伍建设需加强

由于高校对实验岗位重视不够,缺乏经费支持,导致实验技术岗位配备不足,技术队伍素质和业务水平普遍偏低[17]。较多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与自己的专业背景不符,系统操作不熟练,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亟需提高。另外,工作人员对实验岗位的工作认同感不高,相对于教学、科研,居于从属地位,且工作量较大,要求转岗的情况较多,特别是上升通道不畅通,很难留住优秀人才。

3.4 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激励机制不完善

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及成果运用与工作人员岗位设置、职称评定的关联度不高,开放共享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专职实验人员、设备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足,共享意识薄弱、缺乏主观能动性[18]。部分大型仪器设备缺少专人管理,“一人多机”现象普遍存在,对实验技术队伍的奖励性绩效发放执行不到位,导致了专业队伍的潜能没有完全释放出来。

4 提升高校大仪共享效益的路径对策

4.1 完善共享管理机制

完善大型仪器共享管理平台,强化平台用户管理、信息审核、预约测试等功能,优化数据标准和填报系统,推进学校各部门之间系统的互联对评,实现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化大型科学仪器购置论证和查重评议,全面了解全校设备资源整体情况,及时掌握购置仪器的试运行、验收、使用、是否及时纳入管理平台开放共享,最大限度杜绝低水平重复购置[19]。选择条件成熟的单位开展试点,推动仪器资源经营权委托给专业化服务机构进行市场化运营,探索建立区域联动的共享合作机制。

4.2 推行立体式奖惩办法

根据学科特点和农林高校实际情况,推行仪器设备购置、实验管理、科研教学等各方参与的立体奖惩办法,建立标准化的考核指标体系,以及可操作的考核奖惩关联机制,推动考核结果作为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管理、实验管理人员晋升的重要依据。加强对考核情况的整改督导,推动共享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4.3 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借助智能化控制技术、物联网技术,充分整合与串联各管理环节,实现对大型仪器的智能化控制和管理,降低运维成本,掌握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管理的动态数据,逐步实现共享管理系统与学校其他系统(统一身份登录、财务对接、智慧校园、资产系统、科研系统)间的互通互联,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服务品质。

4.4 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将大型仪器设备绩效考核结果与实验技术人员评优评奖,职称评定、职级晋升进一步挂钩,且作为职称、职级晋升的重要参考依据,充分激活实验技术队伍的活力,鼓励实验技术人员立足本位,专注于实验技术、方法的创新和仪器功能开发,为课题组负责人(PI)的科研做好支撑,营造实验技术人员主动、 愿意从事实验室、 大型仪器设备开放的工作氛围。

5 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成效展现

5.1 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程度显著提高

学校构建分层级、有梯次的大型仪器共享服务体系。截至2021年10月底, 20万元及以上设备已基本纳入共享管理平台,入驻大型仪器共享管理平台仪器达到308台件,开放率超过90%。建设实体收费平台15个(见表1),共享服务平台入驻使用成员3 581名,建设监控点108个、课题组805个,累计使用仪器107 467次,仪器使用饱和度(见图2)和二级单位入驻平台的仪器数(见图3)显著提升,有力保障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仪器设备使用需求。

表1 湖南农业大学大仪共享实体平台一览表

图2 共享平台中使用饱满度前十的仪器

图3 共享平台中各院系仪器情况统计

5.2 仪器设备集约化管理进一步优化

理顺了仪器设备开放、运行、维护、使用管理制度,构建了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网络服务平台,逐步推行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加强资源的统筹利用,将管理重心前移;变“供应”为“装备”,充分考虑设备的使用要求和功能搭配,结合学科特点,强化仪器设备布局的“顶层设计”。做好购置论证、查重评议、质量验收、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功能开发、效益评估和维护维修报废处置等工作。在满足教学科研需求的基础上,科研设施与仪器最大限度对外开放,良好运行统筹开放共享开始显现。同时,突出新农科特点,在学校主导平台下加强学院二级平台建设,作为校级平台的拓展与补充,形成了具有农林学科特色、多学科集聚共享的校院两级平台管理体制机制,提升集约化管理效益。

5.3 有力支撑教学科研和创新创业的开展

学校仪器服务平台稳定运行、积极开放,充分发挥公共平台的作用,在支撑重大科研任务、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科研成果数量、质量显著提升,科研创新氛围明显增强。2020年到校科技经费达11.5亿元,位于湖南省属高校、全国农业院校前列。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项目10项;主持国家转基因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项;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含各类专项)共计32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85项, 科技成果与奖励等方面都有显著成效,全年申请专利超过420件,获得授权专利197件。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 6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83篇,EI论文30篇,实现了以我校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在nature上发表论文的突破。

学校有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践有机融合,在实操中锻炼自己,更好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学生动手能力增强,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明显提升。学校组织的多场“应用型人才招聘会暨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农学、烟草、食品、动物营养、茶学、植物资源深加工等专业的学生由于扎实的实践应用能力,吸引众多用人单位慕名前来招聘。

5.4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学校不断推进大型仪器在社会服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新农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托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新建1个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40个特色产业基地、16个专家服务站,实现全省市州和县市区全覆盖。依托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综合服务平台,建立1 000个基层信息化服务站点和1 500个村级站点,“零距离”服务百万农户和万家企业。与100余个县市区建立校地战略合作关系,与 800多家企事业单位签署项目合作协议。技术转移中心发挥了乡村振兴智库作用,多项智库课题成果得到了农业部和省委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5.5 实验技术队伍趋向稳定

学校认真调研实验室管理情况,全面清理和核定各教学单位实验室技术人员编制和岗位,合理确定实验技术队伍整体规模、用人机制和发展方向,统筹规划实验技术人员配置方案。打造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建设一支适应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需要,业务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迈出新步伐,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通过绩效考核与激励政策,想方设法调动实验技术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大型仪器运行绩效考评结果,对于学科支撑能力突出、 公共服务效果显著、运行管理高效规范的实验室和平台,学校将在公用房收费、大型仪器开放测试基金支持、维修基金、运行专项补贴分配、 实验技术系列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相应的倾斜与奖励。职称评聘注重工作实绩,逐步创造良性竞争环境。按照岗位职责特点分类制订考核标准和职称晋升条件,全面考查实验技术人员服务水平、贡献大小、服务对象满意度,考核结果作为岗位聘任、晋升发展、薪酬分配、流转退出的重要依据。

6 结 语

高等农林院校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大型仪器共享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共享管理制度,合理收费、科学分配、规范使用共享服务收入,让仪器用户有舒适感、仪器机组有获得感,各级管理部门有成就感,全方位、多途径提高设备资源的使用效益。 同时,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必须符合管理实际,避免华而不实,更不能增加运行管理负担;激励与奖惩制度相互配合,探索建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科综合实力和以促进实验技术队伍发展为直接目标的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探索面向新农科的卓越农林发展之路,形成良性互动、协同创新的大型仪器共享管理运行体制。

猜你喜欢
仪器设备仪器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探讨
采购与论证分离模式下的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思考与探索——以吉林大学为例
上海航征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如何做好实验室仪器设备检定或校准证书的确认工作(二)
做个怪怪长实验
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