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云艳
(临沂市中医医院 山东 临沂 276000)
眩晕的发病较为突然,且伴有天旋地转、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不良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针灸是治疗眩晕的有效举措,经临床实践证实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等诸多特点[1]。有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眩晕的发病人数正在不断增多,单一应用针灸治疗的效果不甚理想。天麻钩藤饮作为一种治风剂,在眩晕的针灸治疗中配合使用,能在改善症状、提升疗效及减少不良反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基于此,本实验以我院收治168例肝阳上亢型眩晕患者为分析病例,剖析针灸协同天麻钩藤饮治疗的价值,具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实验于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期间入我院就诊的肝阳上亢型眩晕患者中,随机择取168例为分析病例。基于随机抽签法的分组规则,将以上病患分为两组,其中84例列入对照组,含括男性人数52例,女性人数32例;年龄指标最大值74岁,最小值46岁,平均年龄为(60.03±9.36)岁;引起眩晕的疾病类型:33例患者为高血压,占比为39.29%,29例患者为颈椎病,占比为22.61%,17例患者为梅尼埃病,占比为20.25%,5例为其他病症,占比为5.95%。另84例编入观察组,含括男性人数51例,女性人数33例;年龄指标最大值75岁,最小值45岁,平均年龄为(60.09±9.27)岁;引起眩晕的疾病类型:32例患者为高血压,占比为38.09%,29例患者为颈椎病,占比为34.52%,16例患者为梅尼埃病,占比为19.05%,7例为其他病症,占比为8.33%。两组病患的临床资料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参与。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3,4]纳入标准:①确诊为眩晕,符合《中医内科学》关于肝阳上亢型眩晕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②心脑肝肾等脏器未有严重疾病;③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存在免疫缺陷或脑部器质性疾病者;②患有鼻窦炎或青光眼者;③对实验所用药物存在禁忌症或过敏史者;④临床资料缺失或虚假者。
1.3方法 对照组予以针灸的单一治疗,穴位选择百会穴、风池穴、阳陵泉穴、合谷穴、三阴交穴及足三里穴等,针刺手法选择补泻法,对相关穴位予以中强度刺激,留针时间为30分钟,每日1次,以7d为一个疗程,连续针灸三个疗程。观察组基于对照组,配合使用中药天麻钩藤饮加减,核心组方包括:天麻15g、钩藤15g、石决明20g、桑寄生18g、葛根15g、杜仲18g、益母草30g、伸筋草30g、夜交藤30g、茯神30g、川牛膝24g。对于存在头痛现象的患者,施加蔓荆子与川楝子,剂量各为15g;对于无力乏困的患者,施加20g黄芪;对于口苦干燥的患者,施加黄岑、栀子,剂量各10g。将以上药物用冷水浸泡后进行煎煮,取药汁250ml,每日给予患者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以7d为一个疗程,连续用药三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剖析两组病患临床疗效,判定标准[5]:治疗后,症状体征完全消失,且随访半年后未有复发现象的患者为治愈;治疗后,症状体征显著改善,且随访半年后未有复发现象的患者为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随访半年存在复发现象的患者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治愈与有效的患者占比之和。统计并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基于《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分析两组病患治疗后的症状情况,主要包括头晕目眩、口苦口干、耳鸣、心悸气短等;每项分值为0~3分,分值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无效的患者数为3例,占比为3.57%,相比于对照组14.29%而言更低,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2.2 两组症状积分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头晕目眩、口苦口干、耳鸣及心悸气短等各项症状积分较低,与对照组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积分对比(分,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38%,相比于对照组10.71%而言更低,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眩晕是临床常见的运动错觉症状之一,病因繁多复杂,可由全身各系统疾病引起,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部分恶性头晕还存在致死致残风险,危害不言而喻[7]。有专家表示,眩晕是人们机体与外界物体发生相对运动的一种主观感受,主要是由前庭神经周围及中枢通路病变所致。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眩晕的发病率正在不断上升,不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临床诊疗负担[8]。毕竟,引起眩晕症状的疾病种类多样,涉及眼科、耳鼻喉科、神经科、内科等多个科室,病因鉴别难度大,且医师的诊疗思路各有不一,加之患者对眩晕、头晕等概念理解不清,就诊时难以准确陈述自身病情,进一步增加了眩晕的诊疗难度,甚至引起误查、漏诊及乱治等不良现象,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9,10]。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业界对眩晕的认知提升,发现中医在治疗眩晕方面有独到疗效。中医认为,眩晕基本病机为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痰火上逆,扰动清窍,常见病理因素包括风、火、痰、虚、瘀等。针灸作为中医药的主要疗法之一,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等诸多功效,施行于眩晕的治疗中,可显著加快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对其病情改善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经分析,针灸治疗眩晕的主要针刺穴位为百会穴、四神聪穴、风池穴、完骨穴等。其中,百会穴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在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针刺百会穴能醒脑开窍、益髓定眩,配合四神聪穴,还能起到安神定志、祛风定眩的功用,是眩晕针灸的主要穴位;风池穴是颈枕交界处,是聪耳明目、利五官七窍的重要穴位,配合完骨穴针刺,具有清脑开窍、息风定眩的作用,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疗效显著。另有研究证明[12],中药天麻钩藤饮作为一种治风剂,兼备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等功效,在对眩晕患者进行针灸治疗的同时,辅以此中药口服,能进一步改善症状、提升疗效,促使患者及早摆脱疾病困扰。中药天麻钩藤饮的基础组分主要包括天麻、钩藤、牛膝、黄岑、栀子、益母草、杜仲、桑寄生等,诸药合用具有柔肝清脑息风、清热活血利水等功用,随症状加减应用还能增强药方镇肝息风的功效,进一步改善眩晕症状。
刘义铭[13]等研究指出,经天麻钩藤饮与针灸协同治疗后的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针灸),P<0.05;温秀新[14]等研究指出,试验组(天麻钩藤饮+针灸)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天麻钩藤饮),差异P<0.05。本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与对照组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症状如头晕目眩、口苦口干、耳鸣及心悸气短等,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相关研究结果相符,充分说明眩晕患者予以针灸治疗的期间,配合应用中药天麻钩藤饮的加减干预,能在提升疾病治疗效果方面发挥积极效用,促进患者症状改善和相关指标好转。
综上所述,眩晕患者实施针灸与中药天麻钩藤饮加减的配合治疗,能对疾病疗效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值得业界重视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