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春回
(贵州六盘水市妇幼保健院妇二科 贵州 六盘水 553000)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大面积普及,已婚已育女性的节育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采用何种措施能够有效避孕一时间成为了临床及育龄女性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上世纪末,临床对于有节育需求的女性多执行输卵管结扎操作,但作为一种永久不可逆的避孕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特别是近年来二胎、三胎政策陆续开放已经不再满足女性的节育需求。宫腔内避孕器又称节育环,是除结扎以外最常见的避孕措施。置入宫腔后会取得良好的避孕效果,且不会引发躯体其他不良反应,最重要的是,当女性有生育需求时,可将节育环通过临床专业手段取出,短时间内女性的生育能力即可恢复。相关数据报道指出,目前,我国有约60%的育龄女性选择宫内避孕器节育。随着应用人群的逐渐增多,该种避孕方式的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如长期佩戴节育环会导致患者出现宫腔流血、月经增多、生殖系统感染等,而这些不良反应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临床针对有节育需求的育龄女性继续采用宫腔内避孕器的措施,阻碍了宫腔内避孕器的临床效果发挥。为了探究宫腔内避孕器对女性月经影响的相关因素,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妇科安放宫内避孕器后继发月经紊乱的208例育龄女性和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妇科选择采取宫腔内置入避孕器的197例育龄女性进行持续跟踪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做如下报道。
1.1基础资料
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来我院妇科要求宫腔置入避孕器的208例育龄女性和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妇科选择采取宫腔内置入避孕器的197例育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资料显示,此次研究选取的宫腔内置入避孕器的所有育龄女性年龄介于23-46岁之间,其中20-30岁的42例,占比10.37%、31-40岁的186例,占比45.93%、41岁及以上的177例,占比43.70%,平均年龄(35.28±2.72)岁,宫腔避孕器置术前均对所有患者采取了相关检查,明确其满足置入条件,排除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已知或怀疑妊娠、伴盆腔炎、产后内膜炎患者;排除近期因感染而导致流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其他原因导致的子宫流血患者;排除对研究中所用相关药物过敏患者。置入时间1个月-8年,平均(3.01±1.63)年。所有患者均全程参与调查,排除中途因其他原因退出调查者。
1.2方法
对2019年1-12月来我院妇科行宫腔内避孕器置入术的208例育龄女性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并采取持续跟踪回访了解该组女性的月经异常情况,并对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基于上年分析结果,本院妇科于2020年1月起以降低宫腔内避孕器对月经的影响为目的,对置入宫腔内避孕器的育龄女性采取了全面的、多方位的管理措施,具体包括如下内容:(1)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目前,我院妇科使用宫腔避孕器的种类包括宫形环,圆环,吲哚美辛环,曼月乐,其从材质、形状上都有着不同的区别,且在体内的放置年限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故要保证避孕器的避孕效果的同时要想降低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那么首先要从完善临床医护人员的操作技术着手。要求医护人员对于不同类型的宫腔内避孕器的临床操作手法及对应的优缺点能够充分掌握,以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手法顺利为有需要的女性成功的置入合适的宫腔避孕器,避免人为失误对女性的生殖健康带来潜在的威胁。(2)提高患者的认知。通过交谈、受教育水平等评估患者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然后以此为基础,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如介绍宫腔避孕器的节育效果、不良反应。告知女性,采取宫腔避孕器后短期内出现的经期变化、经量异常均属正常现象,一般可随时间的推移自愈,减轻她们的心理负担,避免不必要的焦虑情绪出现。(3)建立月经卡。宫腔避孕器置入后为患者建立月经卡,对比干预前后月经量、月经周期、月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绘制月经变化走势图,探索出应允的治疗方法。(4)以我国育龄女性的月经情况来看,未使用避孕措施的正常女性,月经量为50-60ml/次,经期5-7d,而将月经量超过80ml的视为月经过多,经期超过7d的视为经期延长。月经期以外出现的少量阴道流血为点滴出血,量多且无规律性的阴道流血为不规则出血。而当月经血量>2倍原月经血量或经血中含血块时,可考虑使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和纤溶酶抑制剂。常用的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有氟灭酸、甲灭酸;常用的纤溶酶抑制剂如止血环酸。除此之外,为了促进受损的宫腔黏膜尽快恢复,还可以叠加使用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进行辅助性治疗。采取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联合纤溶酶抑制剂对因宫腔内置入避孕器而引发的月经紊乱的应用效果已得到相关临床实践的证实,且其疗效持久,月经紊乱症状复发较少,已成为临床治疗月经异常的首选方式。(5)节育器放置后密切关注月经状况,针对月经异常出血症状应及时采取止血药物干预治疗。通常情况下,宫腔避孕器置入后女性月经紊乱超半年以上且经上述治疗均无明显疗效或因持续的阴道不规则出血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头晕、乏力等不良症状时应先将宫腔内避孕器取出2-3个月经周期,待女性月经恢复正常后,再入院由专业的医护人员使用其他类型的避孕器。本项研究中对2020年1-12月期间纳入研究的采取宫腔内避孕器节育的197例出现持续半年以上阴道不规则流血、月经紊乱的且常规治疗手段无明显效果的女性均将其体内避孕器取出并经协商一致后更换为可以释放孕激素的宫腔内避孕器-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曼月乐)。该避孕器不仅延续了以往宫腔内避孕器的良好的避孕效果,同时其可持续恒定的释放雌激素,维持宫腔激素平衡,抑制排卵,改变宫颈粘液粘稠度,抑制子宫内膜剥落,减少经期出血量。一般情况下,不良反应会在放置后的前几个月内常见,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本品使用年限为5年。(6)置入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后,受体女性均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出血改变,如月经周期变短、次数增加、时间延长、出血量增多、点滴出血等,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受体女性几天血浆铁储备降低,血红单蛋白含量减少,诱发缺铁性贫血,导致其出现经常性的眩晕、心慌等症状,降低运动耐力,影响生活质量。因此,应在全面了解受体女性膳食营养情况的基础上,基于她们的饮食喜好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嘱其多使用富含蛋白质和铁元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精肉、绿叶蔬菜、水果以及动物肝等,补充铁元素和蛋白质。
1.4 观察指标
对比2019年和2020年在我院行宫腔内避孕器置入术的育龄女性发生月经紊乱的人数及详细症状,分析原因;问卷调查法收集不同护理管理模式下受体女性的满意程度。
1.5统计学分析
2.1不同护理管理下接受宫腔避孕器女性月经变化情况对比
本组研究对象共出现月经紊乱219例,症状主要包括经期提前、经量增多、周期延长,其中单一症状142例,综合症状77例。其中主诉月经周期提前的85例,提前时间为2-5d,平均(3.17±1.14)d;主诉经量增多的101例,且该症状多发生于宫腔避孕器置入前期阶段(1-3个月内),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量逐渐降低,但较置环前相比仍较多。另外还有67例女性按照以往的月经规律发现,宫腔内置入避孕器后月经周期会出现周期延长的现象,置入宫腔避孕器前月经周期通常为5-7d,置入宫腔避孕器后月经周期大多长于7d,有些甚至达到了9-12d,给女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和困扰。其中2019年1-12月期间选取的208例女性中有148例,占总月经紊乱人数的67.58%(148/219),占组内总研究人数的71.15%(148/208);2020年1-12月期间选取的197例女性中有71例出现月经紊乱症状,占总发生人数的32.42%(71/219),占组内总研究人数的36.04%(71/197),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护理措施下宫腔内避孕器引发月经异常的情况对比(n=219)
2.2护理满意率对比
2019年1-12月,宫腔避孕器置入女性对临床护理的评价优良率为64.35%;2020年1-12月期间接受宫腔避孕器置入的197例女性对临床护理的评价优良率为80.20%,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护理措施下放器女性对护理的评价对比
3.1宫腔避孕器导致月经紊乱的原因
宫腔置入避孕器之所以会导致女性出现月经紊乱主要是因为其作为一种侵入式操作,避孕器置入宫腔内会对宫腔组织造成机械性压迫,在这种压迫作用的影响下,女性的宫腔内膜很容易出现破损,而避孕器在与宫腔内膜组织相互作用相互摩擦的过程中则会加大损伤程度,导致宫腔内膜出现充血、水肿甚至溃疡并发展为宫腔出血。与此同时,发生于宫腔内膜组织的损伤还会对前列腺素与血栓素的合成比例造成不良的影响,促进纤溶成酶原激活物的生成,进而导致经期血流量的增加。根据以往经验来看,宫腔内避孕器引发的月经变化主要包括经期延长、周期变化(提前)、经量增多,异常的月经变化不仅给女性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困扰,同时也易导致女性出现经常性的眩晕、乏力等躯体不适感,对其全身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故在满足育龄女性避孕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减少应用宫腔内避孕器对月经产生的不利影响就成了妇产科临床一直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3.2研究结果总结
本项研究中,我们采取了追踪式调查分别分析了常规护理管理模式下和综合护理管理模式下接受宫腔避孕器后女性出现月经变化及对临床护理的评价情况。结果表明,采取提高医护人员操作技术、提高受体女性的认知水平、应用止血药物、取出并更换其他类型避孕器、加强机体营养支持等护理措施能够显著减少宫内避孕器对月经的影响,且该综合护理模式也得到患者充分认可,临床应用价值确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