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痰饮论治组方规律

2022-08-04 11:39:02黄思敏彭明红
光明中医 2022年13期
关键词:痰饮组方太平

黄思敏 付 蓉 彭明红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成书于宋代,由太平惠民和剂局主持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由官方编撰的成药典。该书根据痰饮的发病特点收录了二陈汤等名方,在遣方用药上独具一格。该书收集当时医家及民间切实可行的常用方剂,剂型多用丸散,便于保存,堪称当时的成药宝典[1]。书中方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用药思路等方面的研究仍显不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是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开发的以中医数据为核心的分析软件,该软件集数据挖掘、网络科学等学科方法和技术于一体,能够有效避免既往单纯依靠频次统计来分析经验的弊端,对各类疾病的选方用药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2,3]。本研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运用关联规则算法、k均值聚类分析等[4]数据挖掘方法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痰饮的药物、核心药对组合及组方规律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痰饮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来源收集2007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痰饮篇处方,共有44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5](以下简称《药典》)统一规范化处理筛选出来的处方,如将“官桂”统一为“肉桂”,将“橘皮”统一为“陈皮”等;将《药典》中未收录,现已不入药用的中药予以剔除,如“玄精石”等。

1.2 方剂的录入将筛选出的44首处方的方剂名称和药物组成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3.0)系统,采用2人双录入双审核的方法,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6]。

1.3 数据分析

1.3.1 频次统计分析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方剂统计”功能,将方剂中所有中药的出现频数、四气五味及归经情况进行统计,并按使用频次从高到低的排序导出数据。

1.3.2 组方规律分析在“数据分析”模块运用关联规则算法、k均值聚类分析对目标处方的核心药物组合和组方规律进行分析。本研究设置“支持个数”为5,“置信度”设置为0.7,运用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提取核心组合,并对结果进行网络可视化展示[7]。

2 结果

2.1 用药频次统计通过统计分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痰饮篇收集到的44首方剂,共得到中药79味,使用频次273次。使用频次≥7次的中药有12味,排在前5位的有半夏、人参、茯苓、干姜、生姜等;频次和频率(频次/44×100%)分布见表1。

2.2 药物性味及归经分析系统提取出的79味药物中,药性分布主要为温、平、寒、热、凉,其对应频次依次为141、48、39、32、3次,其中温性所占比例最大,为54%,平性药物所占18%,寒性药物所占15%,热性药物所占12%,凉性药物所占1%。见图1。药味主要分布为辛、甘、苦、酸、咸,其频次分布为138、107、92、28、2次,其中以辛味为主,占38%,甘味占29%,苦味占25%,酸味占8%,咸味占0.005%。见图2。归经排名居前3位的依次为肺经、脾经、胃经,其使用频率显著高于其他经络,占比分别为27%、22%、14%。见图3。79味药物中涉及功效共16种,其中常用的3种分别为化痰止咳平喘类、补虚类、温里类,各占比23%、19%、13%。

表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痰饮方剂中使用频次≥7次的中药分布 (次,%)

图1 药性频数统计结果

图2 药味频数统计结果

图3 归经频数统计结果

图4 功效频数统计结果

2.3 组方规律分析

2.3.1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应用关联规则分析,将支持度个数设置为5,置信度设定为0.7,可得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痰饮篇方剂中的核心药物组合13个(见表2),依据药物频次从高到低的前5个药物组合分别为“半夏-生姜”“半夏-陈皮”“半夏-茯苓”“半夏-炙甘草”“半夏-人参”。关联规则是指当出现“→”左侧的药物时,出现右侧药物的概率,共得到7个,前2位分别是白术→干姜,白矾→半夏。见表3。《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痰饮篇方剂的药物组合关联规则网络展示见图5。

表2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痰饮篇方剂中的核心药物组合(支持度个数为5,置信度为0.7)

表3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痰饮篇方剂中关联系数≥0.7的常用药物

图5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痰饮论治方剂中的核心药物关联规则网络展示图

2.3.2 k均值聚类分析计算平台点击“方剂分析-聚类分析”设置聚类个数为3,采用k-means算法,共提取3个核心处方组合。见表4,图6。

表4 聚类药组(聚类个数为3)分析结果

图6 方剂聚类分析图(kmeans算法+回归模拟)

3 讨论

3.1 古代痰饮论治的特点《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8]。可见体内痰饮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丹溪心法》指出治疗痰病时“利药过多,致脾气虚”,容易导致痰饮,并指出理气是治痰的关键,正如“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9]。《诸病源候论》认为痰是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不消所致,而饮则因为“荣卫否涩,三焦不调”“饮水多,停积而成”[10],痰饮的形成与气机血脉壅塞不通所致津液停聚密切相关。因此,肺脾胃与痰饮生成关系密切,而痰饮与水谷精微物质不能正常运化输布密切相关。

3.2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痰饮论治的特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把咳嗽附于治痰饮篇中,指出咳嗽与痰饮的关系密不可分,肺气以宣降为顺,逆则咳喘,咳嗽是因肺气失于宣降所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曰:“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咳嗽治疗当从肺、脾着手,尤以内伤咳嗽为甚。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脾湿生痰,上储于肺,痰阻气机,肺失宣肃,气逆而咳。因此,咳嗽与痰饮密切相关,以肺脾为主,脾为其源,肺为其标,肾为其本。《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清代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肺应天而主气,故能通调水道而下输膀胱,所谓地气升为云,天气降而为雨也”。阐明了肺主行水和肺为水之上源的理论。而脾主运化主要指脾能运化水谷、水液,若脾失于运化,吸收消化功能失常,从而导致全身气化不利,痰饮由生。根据所用药物的选择可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治疗痰饮咳嗽方面着重于脾肺的作用,书中这一点与古今观点相一致。虽然其本在肾,但此章节并没有突显重点治肾这方面。而在药性的选择上体现了仲景先师所说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用药原则。

3.3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核心处方探讨本研究共收集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处方44首,以辛甘温类药物及归肺、脾、胃经的药物为主,少用寒凉类及归心包经药物。其中使用频率较高(≥10次)的7味中药按照《中药学》[11]教材记载的功效主要可分为以下4类:燥湿化痰的半夏、陈皮,补脾益肺的人参,利水消肿的茯苓、温中祛寒的干姜、肉桂、生姜。这些药物为“燥湿化痰”代表方二陈汤的基础,体现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辛甘温之剂“温阳化气”的学术思想。诚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所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12]。根据药物组合关联规则中半夏配陈皮强化了燥湿化痰、理气和胃之功,现已在二陈汤、温胆汤等经典化痰方中得到广泛应用[13,14]。如核心组合1中处方由半夏、生姜、茯苓、人参、炙甘草组成,该方印证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理论。生姜辛温,与半夏相伍,和中化湿,除痰降逆,人参益气健脾,甘草健脾益气、调和诸药,与茯苓同用,又调生痰之源,为佐使之用。诸药同用,脾湿祛,肺气调,痰饮清,咳嗽愈。正如《活法机要》所言:“治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

本研究通过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治痰饮篇所提及方剂进行整理,基于中医传承平台(V 3.0)系统采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中药治疗痰饮的处方进行挖掘分析,结果显示出的用药规律与中医对痰饮病“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治疗原则相一致,并结合辨病、辨证依据进行随证加减化裁,本研究在总结用药规律的同时,也为临床治疗痰饮病以及新药的研究提供一定思路。

猜你喜欢
痰饮组方太平
Shunxin decoction (顺心组方) improves diastolic function in rats with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induced by abdominal aorta constriction through 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Signaling Pathway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太平风俗美
电影评介(2022年4期)2022-08-08 12:37:52
从痰饮、血痹论治眩晕医案2则
从“痰饮”辨治感染后咳嗽
守正创新让“太平泥叫叫”叫得更响
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2:52
劝君莫做“太平官”
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 01:43:24
期待太平湾上的“不夜城”
商周刊(2019年18期)2019-10-12 08:51:18
部颁标准中治疗风温中成药的组方规律
中成药(2018年1期)2018-02-02 07:20:22
针灸联合中药组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