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振兴 李建国 周锦都△
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变位置主要位于结肠黏膜以及下层,会引起患者持续性腹痛、腹泻以及黏液脓血便等症状[1]。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多与炎症反应、肠道菌群失调等有密切联系,病程迁延,疾病容易反复发展,而现阶段临床尚无特效药治疗该病[2]。临床多采用美沙拉嗪肠溶片等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其能消除炎症,调节肠道黏膜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但长期服用西药容易增加不良反应,而且调节肠道菌群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停药后容易反复发作,患者预后较差[3]。有学者认为[4],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独特的优势,而半夏泻心汤在患者肠胃功能、炎症反应等方面有良好功效。基于此,本次研究重点探讨半夏泻心汤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抗炎及肠道菌群调节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抽选2019年7月—2020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诊治的11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9例)与观察组(59例)。本次研究开展前已经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对照组性别:男28例,女31例;年龄:30~68岁,平均(48.63±5.21)岁;病程:0.5~6.0年,平均(3.25±1.06)年。观察组性别:男32例,女27例;年龄:31~68岁,平均(48.81±5.03)岁;病程:0.6~6.0年,平均(3.74±1.15)年。2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经血常规、结肠镜检查等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与《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5]中诊断标准相符者;资料完整,入组前未进行相关系统性治疗者;具有良好沟通能力者;伴有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等症状者。排除标准:合并缺血性结肠炎者;合并肠道病毒、细菌、真菌感染者;心、肾、肝功能严重不全者;合并全身性感染性疾病者。
1.3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西药治疗,指导患者清淡饮食、合理休息等,同时予以美沙拉嗪肠溶片(葵花约业集团佳木斯鹿灵制药有限公司,H19980148,0.25 g)2片/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半夏泻心汤治疗,组方:大枣20 g,黄连5 g,干姜10 g,人参 20 g,姜半夏9 g,炙甘草10 g,黄芩5 g。腹痛者可加当归、木香、白芍各10 g;气滞者可加木香、陈皮各13 g;湿浊蒙蔽者可加藿香、佩兰各15 g;阳虚者可加补骨脂、巴戟天各10 g等。上述中药放入1000 ml清水煎煮,取汁250 ml,分早晚2次温服,1剂/d。2组的治疗周期均为1个月。
1.4 观察指标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的肠道菌群菌落数、致炎细胞因子、粪便标志物、Baron内镜评分。肠道菌群菌落数:收集患者的新鲜粪便,进行磷酸盐缓冲液反复稀释至10-8,选择50 μl不同稀释度的稀释液在不同需氧、厌氧培养基中均匀涂布,放入温度为37 ℃的环境中培养,共培养48 h,之后通过定量方法获取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肠球菌菌群落数。菌群落数=500×稀释倍数×平均菌落数。致炎细胞因子:抽取患者清晨空腹下的肘静脉血,共5 ml,进行离心分离,离心率3000 r/min,时间15 min,之后取上层血清放入冷藏保存(-20 ℃)。采用德国IFP生产的全自动酶标仪(RT2100C型)及其配套试剂盒(广州然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检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获取白介素(IL)-4、IL-1β、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粪便标志物:收集患者的粪便标本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博科BK-280)及其配套试剂盒(北京科瑞美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检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获取人S100钙结合蛋白A12(S100A12)、粪便钙卫蛋白(FCP)水平。Baron内镜评分:使用日本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生产的电子结肠镜(CF-Q260DL型)为患者进行检查,黏膜正常为0分;血管纹理显示不清晰,黏膜伴有充血,但无出血症状为1分;黏膜呈细颗粒状改变,伴有接触性出血现象为2分;存在自发性出血现象,合并黏膜溃疡为3分[6]。
2.1 肠道菌群菌落数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菌落数更高,而肠杆菌、肠球菌菌落数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菌落数比较
2.2 致炎细胞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的IL-4、IL-10水平更高,而IL-1β、TNF-α水平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粪便标志物及Baron内镜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的S100A12、FCP水平和Baron内镜评分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2组患者致炎细胞因子比较 (例,
表3 2组患者粪便标志物及Baron内镜评分比较 (例,
有研究指出,溃疡性结肠炎是由于患者体内的抗炎细胞因子与促炎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而激活中介淋巴细胞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肠黏膜炎症的反复发作会损害肠上皮屏障生理功能,诱发疾病[7]。临床多进行糖皮质激素、5-氨基水杨酸类等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而美沙拉嗪肠溶片是常见的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其能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剂量,是治疗疾病的最佳方案[8]。但西药难以从根本上治愈疾病,在肠道菌群调节中缺乏特异性,停药后病情容易反复发作。
溃疡性结肠炎归属中医“肠风”“滞下”等范畴,主要是由于患者脾失健运、肾失温习、湿热壅滞而引起的大肠传导失司所致,因此治疗该病应遵循散结除痞、补肾养血、健脾燥湿等原则[9]。半夏泻心汤具有消痞散结、寒热平调等功效,该组方主要源于《伤寒杂病论》,其中,黄芩能清热、燥湿、凉血;姜半夏能化痰、消痞、燥湿、散结;大枣能养血、补气、安神;人参能快速补充机体元气,达到复脉固脱、补脾养胃的功效;炙甘草能够有效调和其他中药,具有能益气、止痛、补脾、清热、解毒等功效;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化饮、回阳通脉等功效;黄连具有能解毒、清热、泻火、燥湿等功效,多种中药联合使用,便成为一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良药组方[10,11]。在原有组方上,再配合当归、木香、白芍、陈皮、藿香、佩兰、补骨脂、巴戟天等中药,可以提升药方的针对性,由内调节患者的抗病能力,促使患者的腹泻、腹痛等症状快速消失。此次结果提示,经过半夏泻心汤治疗后观察组的肠道菌群菌落数得到有效调节,而炎症反应得到有效抑制,其IL-1β、TNF-α、S100A12、FCP水平和Baron内镜评分也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通过半夏泻心汤能有效调节患者的肠道菌群,消除炎症,促使疾病尽快好转。现代药理学指出,半夏具有良好的抗溃疡功效,同时能减少胃液分泌,抑制胃蛋白酶的生物活性,降低胃液游离酸度以及总酸度,改善pH值,保护胃黏膜,调节紊乱的胃肠道菌群;黄芩具有抗氧化、抗炎等功效,其能抑制有害菌增殖,促使肠道黏膜修复,促进溃疡愈合[12,13]。有学者指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体内的双歧杆菌、乳酸菌等含量显著降低,导致肠道黏膜防御力低下,难以抵御病原菌的侵袭,进而加重肠道损伤,让疾病难以好转[14]。溃疡性结肠炎与炎症反应也有密切的联系,IL-4、IL-10能够直接拮抗炎症反应,前者属于B细胞生长因子,能维持肠道菌群含量,提升肠道免疫功能;后者属于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剂,可以抑制多种趋性因子,促炎因子合成和释放。IL-1β、TNF-α水平持续升高,能够严重损伤患者的胃肠道黏膜,促进溃疡发展,是机体中主要的炎性因子。FCP主要由中性粒细胞分离而来,其具有抗微生物特性,由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结肠黏膜中含有大量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故患者体内会存在大量的FCP,FCP是判断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程度的重要标志物[15]。S100A12浓度提升可激发多种生理反应,在炎症调节、炎症性肠病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半夏泻心汤可以改善肠道中微生物的组成,抑制病原菌和腐败菌生长、繁殖,提升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含量,有益菌可酸化肠道内环境,达到保护肠道屏障、阻止毒素和炎症因子散播的目的。此外,半夏泻心汤有助于机体整体抗炎、促炎因子的平衡,促使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快速凋亡,并进行修复,加速溃疡愈合。
综上所述,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以有效平衡患者机体中的抗炎、促炎因子水平,抑制炎症扩散,并调节其肠道菌群含量,促使有益菌增强结肠黏膜屏障功能,让疾病更快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