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校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是由于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表面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及远端血管栓塞导致急性心肌缺血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1]。其临床特点是易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更严重者可发生心源性猝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2]。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被证实有确切的疗效,且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多层次、多环节综合调节的优势,而中医治疗运用却并不广泛[3,4]。本文通过126 例UA 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探讨UA 证型的分布规律,为临床诊治UA 提供来自真实世界的辨证依据,以提高UA 中医临床辨证的准确度和提高疗效。
病例来源2019 年9 月至2021 年9 月期间武汉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以UA 为第一临床诊断的126 例住院患者病历资料。
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2009 年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CDTG)[5]对UA 的西医诊断标准。
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标准 根据《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6]、《冠心病 (心绞痛、心肌梗塞) 中医辨证试行标准》[7]、《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进行辨证分型,并两名中医主治以上医师审查。
1.1.1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医诊断标准及西医诊断标准的UA患者。
1.1.2 排除标准
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或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资料不全者。
整理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中医证型以及冠脉病变情况。
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 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做统计描述,采用卡方检验做统计推断。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不稳定型心绞痛总体年龄、性别分布,如表1 所示:共126 例患者中,50-59 岁占比最高,达33.3%,<40 岁占比最低,占4.8%。其中男性有78人,占61.90%;女性有48 人,占38.10%。男女比例为1.625:1。年龄区间在28-87 岁之间,年龄平均值为(60.53±8.96)岁。其中男性年龄在28-86岁之间,平均年龄(60.32±9.36)岁;女性年龄在42-87 岁之间,平均年龄(60.62±8.34)岁。本病总体男女间发病年龄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行×列表的卡方检验)P>0.05。
表1 各年龄段、性别分布情况统计
本次整理的126 例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频数依次为∶阴寒凝滞证(26.9%)>痰阻心脉证(29.3%)>心 肾 阴 虚 证(21.4%)>阳 气 虚 衰证(14.3%)>气虚血瘀证(13.5%)。如表2。
表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如表3 所示:126 例冠脉病变中,冠脉病变以单只病变(54.0%)和重度狭窄(53.2%)为主。占比:单支病变(54.0%)>双支病变(32.5%)>三支病变(13.5%),重度狭窄(53.2%)>中度狭窄(23.8%)>轻度(16.7%)>完全闭塞(6.3%)。
表3 冠脉病变情况分布
如表4 所示:就冠脉狭窄程度而言,阴寒凝滞证重度狭窄患者占比最高,气虚血瘀证完全闭塞、心肾阴虚证完全闭塞、阳气虚衰证完全闭塞患者占比最低;就病变支数而言,阴寒凝滞证单支病变、心肾阴虚证单支病变患者占比最高,气虚血瘀证三支病变、心肾阴虚证三支病变、阳气虚衰三支病变患者占比最低。不同证型在冠脉构成比上有差异(P<0.05)。
表4 中医证型与冠脉病变情况统计
如表5 所示,住院天数平均(12.36±4.53)天,应用多个独立样Kruskal Wallis H 秩和检验: 气虚血瘀证、痰阻心脉证、阴寒凝滞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的住院天数有统计学差异。两两比较用Nemenyi 法检验,阴寒凝滞证患者住院天数明显多于其它证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5 不同中医证型住院天数情况统计
UA 在中医方面的研究,多从“胸痹”、“心痛”、“真心痛”入手[9]。胸痹的临床表现最早见于《内经》。到汉代张仲景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并作专著论述。宋《太平圣惠方》将胸痹、心痛并列,在“治猝心痛诸方”、“治久心痛诸方”、“治胸痹诸方”等篇中,收集本病的方剂甚丰。明代王肯堂用大剂量桃仁、红花、降香、失笑散等治疗死血心痛。清代陈修园《时方歌括》以丹参治心腹诸痛。《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可见中医治疗UA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之所以运用不广泛是在于辨证不准确和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对于UA 的治疗, 中医参与可以从很大程度上缓解病者的病情,减轻病患的痛苦,降低复发频率。[10]本研究结果显示五种证型及其构成比,能提供来自真实世界的辨证方向。证型分布上,以阴寒凝滞证和痰阻心脉证多见,并且二者平均住院时间相对较长。寒主收引,可抑遏阳气,又可使经脉拘急挛缩,血行不畅,不通则痛,胸痹乃发[9];或饮食失调或情志失节,痰瘀交阻,上犯心胸,血行失畅,脉络不和,胸阳不振,心脉痹阻,不通而痛,而发胸痹[11]。因此,治疗上以豁痰宣痹、辛温通阳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