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矿云,杨雅丽,秦洋,王慧,鲍旭波,张朝平
(黄河三门峡医院 肾内科,河南 三门峡 472000)
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是现阶段尿毒症最主要的治疗手段,通过代替肾脏维持机体代谢,减轻病情,延长患者生命[1]。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s,AVF)是尿毒症患者MHD的首选血管通路,随着MHD患者年龄增加及MHD负担增大,患者AVF狭窄发生率随之增高[2]。AVF狭窄是造成血管通路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占AVF患者的50%以上,可影响MHD效果,威胁患者生命[3]。目前临床针对AVF狭窄以手术为主,但不同术式其效果不尽相同[4]。基于此,本研究选取92例MHD尿毒症患者,分别采用内瘘切除修复术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引导下AVF球囊扩张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旨在分析CDFI引导下AVF PTA的临床效果及优势。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黄河三门峡医院收治的92例尿毒症MHD并发AV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常规组(46例)和试验组(46例)。常规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36~65(51.76±6.39)岁;MHD时间8~27(18.73±3.49)个月;AVF发生时间2~5(3.56±0.69)周;原发病肾小球肾炎19例,糖尿病肾脏疾病14例,多囊肾8例,梗阻性肾病5例。试验组:男22例,女24例;年龄37~68(52.63±7.13)岁;MHD时间8~29(19.46±4.12)个月;AVF发生时间1~5(3.42±0.73)周;原发病肾小球肾炎21例,糖尿病肾脏疾病11例,多囊肾6例,梗阻性肾病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符合第1版《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5]中AVF诊断标准,术前经CDFI检测内瘘管腔狭窄>50%,透析血流量<200 mL·min-1,举臂试验呈阳性。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1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血管无先天畸形;(3)符合PTA适应证;(4)首次出现AVF;(5)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3.2排除标准 (1)血液系统疾病或免疫功能异常;(2)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3)存在智力缺陷影响沟通;(4)资料欠缺,不能满足随访要求;(5)恶性肿瘤;(6)存在手术禁忌证。
1.4 手术方法
1.4.1术前准备 (1)基础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心功能。(2)采用CDFI诊断仪(MyLab Alpha eHD)对AVF进行检测。
1.4.2常规组 接受内瘘切除修复术。患者取仰卧位,以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福安药业集团宁波天衡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2559)行局部麻醉,消毒铺巾;于内瘘狭窄处皮肤行切口,分离皮肤,离断浅筋膜与脂肪组织连接处的内瘘静脉端,向吻合口方向进行分离,剪开深筋膜;静脉远端狭窄处结扎,桡动脉使用止血夹,使用肝素盐水扩张静脉近端,切除静脉狭窄段;修整静脉血管,以血管缝合线连续吻合静脉端及动脉端;松开止血夹,确定吻合口无活动性出血,清理术区,逐层缝合切口。
1.4.3试验组 接受CDFI引导下AVF PTA术。患者取仰卧位,穿刺点消毒,局部麻醉;以CDFI引导,于内瘘流出通道穿刺,置入导管鞘;经导管鞘将超滑导丝推送至狭窄方向(血管成角、迂曲、闭塞区采用高硬度导丝);通过狭窄部位后,沿超滑导丝置入球囊,球囊直径为正常管径的1.1倍;超声引导将球囊置于内瘘狭窄部位;球囊导管连接注入生理盐水的生理泵,向球囊注水,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压力值(10~16 Kpa),反复进行,每次1~2 min,待球囊完全打开后停止操作;此阶段充分扩张血管,然后抽水使球囊萎缩,退出导管鞘,对穿刺口加压包扎。
1.5 观察指标(1)内瘘畅通率、手术成功率。手术标准[5]:成功,即狭窄血管内径增大,血流增加,可满足MHD要求,血流量≥200 mL·min-1;未达上述标准则为手术失败。(2)手术前后血流情况。采用CDFI诊断仪检测患者血管内径、透析血流量、内瘘血流量、峰值流速。(3)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静脉撕裂、血肿、感染、神经损伤、假性动脉瘤等。(4)再狭窄发生情况。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再狭窄发生情况。
2.1 手术成功率试验组内瘘畅通率、手术成功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内瘘畅通率、手术成功率比较[n(%)]
2.2 血流指标术前,两组血管内径、透析血流量、内瘘血流量、峰值流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血管内径增大,透析血流量、内瘘血流量升高,峰值流速降低,且试验组血管内径大于常规组,透析血流量、内瘘血流量高于常规组,峰值流速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流指标对比
2.3 术后并发症情况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4 术后再狭窄情况随访期间两组均无脱落病例。术后1个月,两组再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再狭窄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再狭窄发生率比较[n(%)]
尿毒症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及生命的常见病之一,其发病率随着环境恶化及生活方式改变呈上升趋势[6]。血管通路称为尿毒症患者的治疗生命线,但患者在MHD过程中易出现AVF闭塞、狭窄等情况,导致供血不足,更有甚者形成血栓,影响血液透析进行[7]。内瘘切除修复术是临床常用的术式之一,通过切除血管异常部位,重建动静脉血管通路,进而为血液透析创造有利条件[7]。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不足,如AVF恢复时间较长,影响MHD效果;手术创伤较高,出血量、感染风险较高;该术消耗血管资源,造成新吻合口再狭窄的发生,致使患者丧失再手术机会[8-9]。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微创手术逐渐应用于临床,且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CDFI引导下AVF PTA是常用的微创技术,经超声引导穿刺血管,置入球囊,扩张AVF狭窄部位,能有效解决血管功能异常问题,是现阶段临床治疗MHD患者MHD的首选手术方案[10]。与切除修复术相比,具有以下优势:(1)安全可靠,操作简单,利于手术进行,且多处狭窄患者可多点扩张;(2)手术创伤较小,能降低出血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3)不会对血管自身造成损耗,保证血管完整性,缩短术后首次MHD时间;(4)不使用对比剂即可直视操作,避免对比剂加重透析负担[11-12]。本研究对MHD患者AVF狭窄实施不同的手术方案,结果显示试验组内瘘畅通率、手术成功率高于常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可见采用CDFI引导下PTA治疗AVF狭窄患者,能提高手术效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维持血管通路是充分血液透析的必要条件,良好的血管通路才能增强溶质清除率,提高MHD质量[13]。研究显示,术后患者血管内径、透析血流量、内瘘血流量及峰值流速均较术前改善,且与常规组相比,试验组改善更明显,提示采用CDFI引导PTA在改善血液循环方面具有优势,利于MHD的实施。本研究结果显示,2种手术方案治疗AVF狭窄的短期效果良好,但随着时间推移,常规组再狭窄发生率高于试验组,其原因可能在于动静脉在修复中可致血管内膜增生,纤维组织增生及形成血管壁,增加再狭窄风险[14]。行CDFI引导下PTA时应注意[15]:(1)选择合适球囊直径及控制球囊扩张速率,避免血管破裂风险;(2)注意术后穿刺点出血、感染等情况,避免患者血管壁弹性脆弱引起血肿。
综上所述,与瘘口切除修复术相比,对尿毒症MHD AVF患者AVF狭窄实施CDFI引导PTA术效果较好,内瘘畅通率、手术成功率较高,能够改善患者血流情况,为MHD实施创造有利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AVF再狭窄情况,安全性较高,临床值得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