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翟高(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湖北荆州 4340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站在新时代的起点,用战略的眼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准确的历史定位和崭新的时代表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战略性资源,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和灵魂,并将其作为方法论运用于指导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充实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内涵,创新其表达形式,同时也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从而进一步完善高校教育的体制机制,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深入发展。
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修养的重要源泉,高度浓缩、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内涵。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实践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深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
仁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仁者爱人”是儒家仁学思想的核心观点。孔子所讲的“仁”是一个含义极为丰富的概念,狭义的“仁”是五常之一。“仁”体现了对各种良好道德品质的概括,仁爱是人类的一种情感,其核心之一就是“爱人”。孔子强调,这种仁爱“必由亲始”,“仁者,爱人”最深厚的根源就是家庭血缘之间的亲情。仁爱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涉及人际关系,包含丰富的情感。仁爱之心是出发点,是精神基点,“必须增强人仁爱之心,当好人民群众贴心人,及时解决群众所急所忧所思所盼。”体现了对人民的仁爱之情,充分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仁爱”的执政理念。
仁爱不仅是爱人,也要爱物。宋代理学家程颢提出,具有仁爱之心的人认为天下万物都是统一体,把他人和万物看作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没有与自己无关的。这就是儒家由人及物,由物及人,物我一体的思想。这种思想不仅表现在家庭之中,而且体现在社会的人际交往关系之中。情感产生于交往之中,不管是家庭成员,还是社会成员,缺少沟通交往的感情必定导致互相疏远,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理性认同与情感认同是辩证统一的,没有情感认同,理性认同就失去了生机;没有理性认同,情感认同就无法产生持久的动力。培育当代大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感情,不仅要增强其专业技能,也要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心。
顾名思义,民本即以民为本。我国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其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过程,可以说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始终。民本思想最早见于三皇五帝的神话和传说中,如《大禹治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形成了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先秦时期思想活跃,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家、教育家,形成了各家学派、各种思想,民本学说得到丰富和发展,如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孔子主张“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君主不是万能的,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认为人民的利益要重于社稷和君主;荀子提出了著名的“水舟理论”,君主与百姓的关系就像舟和水的关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老子认为统治者不能有自己的意志,而要有百姓的意志;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子也曾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友爱,能够都得到利益。诸子百家在民本问题上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论述,且有诸多宏论流传于世。
近代以来,清政府的君主专制制度不再满足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了救民族于危难之中,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良方,其中无不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具有代表性的有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这一思想超越了古代民本思想的桎梏,从理论探索到实践修正并走向成熟完善,体现出新的时代价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群众合理权益,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充实、革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把人民群众放在突出位置,深入群众生活、体味群众疾苦,实实在在解决群众的难题,我国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在实践中充分践行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充分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政思想。
“诚信”不仅是内在品质,也是外在表现,怀着诚实不欺骗的心,并付诸实际行动,这就是“诚信”。一个人不诚实,社会是难以接纳的,一个人不讲信用,人生之路是难走的。人是社会中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体,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就要讲“诚信”,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在人际交往中,说出的话一定要足以信任,行动了就一定要有结果。做事要有结果,就要尽心尽力,不能敷衍了事,否则也不能算做“诚信”。对个人来说,守“诚信”才能在人民中间树立德行模范;对企业来说,守“诚信”才能在市场中树立公信力;对政府来说,守“诚信”才能构建起负责任的政府形象。诚信是一种优良品德,将诚信教育运用到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为社会培养诚实守信的优秀人才。
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正义”,意思是公理、正理,即公认的正当的原则和道理。中国古代有过“义利之辩”,孔子提出君子应“义以为上”,把德行、公理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准则;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则提出“利者,义之本也”,认为利益是人与人之间一切行为和交往的唯一动力;荀子则认为“义利并重”,肯定道德行为和物质利益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但无论争论观点如何发展变化,“义”一直作为社会中重要的行为评判的准则和价值认同,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和光辉事迹。不管是从个人而言还是从社会整体范围来看肯定“义”的价值,并不是绝对否定“利”的意义,重利轻义侧重于物质生活对精神生活的决定性影响,但无论哪一种观点都应杜绝绝对化的评价,保持辩证的分析,利的追求要有所克制,要始终处于义的制约下。
天人合一观是中华和合文化的哲学基础,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形成与农耕自然经济是分不开的。传统的农耕文明,是劳动力与自然环境结合的生产方式,重视劳动力、遵循自然必然成为这种经济形态的首要任务,人与自然的和合、人与人的和合,也就成为稳定自然经济的生存之道。中华文明是在历史积淀、文明碰撞与交流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和”“合”二字最早被引申为和谐、融洽,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表达形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独特的精神产物。“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以“和谐万邦”“和衷共济”等理念为代表的“和合文化”蕴含在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之中,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对外交往。国家交往如此,社会交往更应如此,在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中,充分培养学生“和合”的文化素质,既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需要,也是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重要途径。
“大同”思想最早见于《诗经·魏风》中的《硕鼠》篇,反映了底层劳动人民反抗封建压迫、向往理想社会生活的愿望,希望找到“安居乐业、劳有所得、永无剥削”的世外桃源。在《共产党宣言》中对人类社会最终形态的描述与大同思想的最初内涵具有相似性,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人们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程度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当今世界,国家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家之间的斗争也日趋激烈。世界本就是个“地球村”,人类本就有着共同的祖先,国家间平等交流、人类间和睦共处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唤,也是实现大同社会的重要遵循和前提。要实现“大同”,就要各国之间同呼吸、共命运,以兼容代替排斥、以对话代替对抗、以融合代替冲突,以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表现为一种精神力量,是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形态,是真善美的统一,能够在人们的实践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的成长、对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中华民族要繁荣复兴,中华文化要发扬光大,就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有利于巩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拓展高校教育方式,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阐释。
课程是主流阶级的权力、意志、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体现和象征,所有的课程都是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属性的。我国高校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大部分高校全体学生必修公共思政课程。研究和挖掘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理论课中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元素、巧妙地在教育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是营造校园传统文化氛围、培养高校学生爱国情怀、巩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关键。高校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包括高校教学岗的所有专业教师和行政岗的党、团干部等,“立德树人”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的工作任务,更是全体教职人员的职责,要在高校教育工作中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将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融入工作实际,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来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蕴含的价值观点和内涵,进一步提升高校教职工队伍的文化知识积累、培养其工作艺术,更好引导大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精神,增强学生人文底蕴,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未来发展进程,切实培养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民族使命感,筑牢高校学生对党和国家奋斗目标的思想信仰、情感归属和价值认同。
载体是高校进行高校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介质之一,实施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一定的载体。传统的高校教育载体主要有理论学习、会议、讲座等课内形式,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学生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传统单一形式载体作用甚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文化承载着高校教育的重要功能,将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研究内容寓于文化之中,通过传统文化育人达到对人进行思想教化的目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拓展高校立德树人教育领域的重要手段,高校通过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传统文化氛围,可以使大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的熏陶。学校可以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班、女子学院、辩论协会等组织,校园论坛、学校微信公众号等形式,打造校园文化传播、线上线下互动的文化育人平台,使之成为大学生求知立德、修身树人的重要渠道;同时积极有效地开展文化展览、演讲比赛、人物纪念、知识竞赛、艺术表演、经典诵读等传统文化建设活动,激发高校学生研究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激情,向广大学生及全社会弘扬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一是将传统文化革新为顺应时代要求的先进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加以充实完善创新,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二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去粗取精,促成其质变,变成新的事物。继承是发展的首要前提,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转化、创新、发展,体现了文化的生命力、包容性和创造性。因此,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一方面必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意,发掘其先进内涵、时代价值,真正做到继承传统;另一方面必须适应当今时代需求,融入时代元素,创造符合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的时代文化。
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地继承。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要创新,就要实践,实践的需要是文化创新的推动力。立足实践,就是要立足当今教育需要、时代需求,创造经过高校教学实践检验、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文化的创新。我们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研究思考。因此,在传承、创新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将是否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作为对传统文化取舍的标准,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总体目标的实现,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紧贴中国实际问题,不断继承和弘扬符合历史规律、顺应时代潮流、促进民族发展的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人才培养、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强大助力,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应切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高校教育工作者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让受教育者处于文化的熏陶之中,从而影响其自身的行为,真正从内心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引,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价值观念。高校坚持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能够实现高校师生群体思想和行为上的洗礼与升华,坚定其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理想信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可缺少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