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延安音乐文化研究

2022-08-04 09:40柳语帆
名家名作 2022年6期
关键词:陕北民歌延安

柳语帆

一、陕北延安地域文化

(一)延安地域背景

延安,是举世瞩目的中国革命圣地,又取水延、 山安之意,依托了人们对这一方城池、这一方水土的美好祝愿。延安具有典型的丘陵沟壑地貌特征,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地处黄河中游的延安,相传人类的鼻祖黄帝曾在这一带繁衍生息,“三黄一圣”震响中华大地。 延安是“双拥活动”发祥地,被命名为中国优良旅游城市,此中“三黄一圣”成为旅游热点地址, 有文物遗迹8545处、革命遗址445处,有着 “中国革命博物馆城” 的美誉。

(二)延安自然地理空间表征

1.黄土高原:延安形象的叙事背景

歌曲《我家住在黄土高坡》中唱道:“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黄土飞扬,沟沟坎坎,这是外界对于黄土高原地貌特色最为直观的描述,但大量的史实证明,古代的黄土高原有着茂盛的丛林,湖泊清澈,气候湿润,给人类最初的生产生活以及繁衍供给了理想的生存之地,华夏祖先在这里开始了生产劳动并且使经济得以发展,从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老一辈的人们嘴里经常会念叨 “面朝黄土背朝天”,这也就预示着是这一片土地养育了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依山傍水地传播下来。 自然界博大的力量和黄土地深厚的感情相依相伴,这不仅是延安形象的叙事背景,更是华夏儿女的模样。

2.黄河:延安形象的情感隐喻

在华夏悠久的多元化历史中,黄河文化是最具有震慑力的主体文化,而黄河流域也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并记录了人类文化演进的轨迹。

黄河壶口瀑布是倒挂在九曲黄河之上的一颗星,是北方最富有特色的景观。 河水流经此地,以其磅礴澎湃的气魄奔涌向河谷,水花四飞,水雾升空,涛声作响,震天动地,气焰雄伟,显示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的气势。夏季时比较容易显现出“彩虹戏水”“旱天雷响”等奇幻景象。站在壶口瀑布边,看着粗狂、深挚、巍峨的景观,令人回想起抗日战争时期,革命音乐家冼星海就是在这样壮丽的景观下创作出《黄河大合唱》,令全国同胞内心激动,斗志昂扬。这激起了华夏儿女的革命斗志,也是对延安形象的情感隐喻。

3.宝塔山:延安形象的精神象征

宝塔山是延安形象的代表,宝塔山又称嘉岭山,站在山上可一览整个城市景色。 又因山上有座塔,也叫作宝塔山。宝塔一共有九层,在塔的旁边另有一口明朝锻造的铁钟,曾用于军事用途,而今已成为人们观光的风景。另外,山下还有著名诗人范仲淹的题词。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这座塔就成为革命圣地的精神象征,这山像中流砥柱般,凝聚着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犯者的不可磨灭的精神。 著名诗人贺敬之曾为延安题词作诗,他的诗词代表着文人志士对延安的怀念之情。 宝塔山的魅力源于崇高的理想信念,宝塔山的魅力源于永恒的精神魅力,宝塔山的魅力源于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站在山上,望着广袤无垠的黄土地和蜿蜒的延河水,使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4.窑洞:延安形象的本土符码

广阔的黄土高原建筑各不相同,但最美的还是延安窑洞。这一“洞居式”的居住方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是汉族传统的居住方式之一。 举目四望在巍巍宝塔山下,滚滚的延河水旁,到处可见一排排一孔孔门窗相连圆拱形的建筑物,人们按照当地的环境资源,在山上开凿出一个里面空间是圆拱形,比较狭长的房间, 一般高3米,宽3米,深6米到8米。 大门在右侧边上、左侧上方有纸质糊成的窗户上面纵横相间,窗户上糊纸或者镶嵌玻璃,它的构造形式也就预示着天圆地方的说法。 窑洞这种建筑物是黄土高原独有的,朴素的建造外表下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因为黄土高原上的土质较黏、硬,不容易塌陷,所以都是依山而筑造。利用当地的资源来建造房屋,与大自然相互融合,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相处模式。 窑洞施工简便,造价成本较低,有地理优势,而且住在里面冬暖夏凉,如今在延安,抬头放眼望去一片片窑洞被建造在群山中,这不仅化作探寻延安形象的本土符码,也是中国革命的真实写照。

二、陕北延安音乐民俗文化活动及种类

(一)安塞腰鼓:动态的延安形象

尘土飞扬跳跃着舞步,由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进行表演的舞蹈齐刷刷地展现在眼前,他们头扎白毛巾,身穿鲜艳的演出服,队伍中的男女老少脸上都喜气洋洋。每人腰间都绑着一个红色的鼓并用红绳穿起来,左右手分别挥舞着鼓槌,时不时地在鼓上击打,身体随着节奏而跳动,这就是响彻海内外的安塞腰鼓。像是听见延安人内心深处的呐喊,像是倾注了高原的灵魂和力量,震慑着中华大地。

根据老百姓的说法,在早些年间腰鼓是被用于军事用途,可伐鼓报警传递信息,也可用来庆祝胜利表达喜悦。而如今天下太平,家家户户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所以腰鼓就成为一种民众参与性较强的舞蹈,腰鼓特点是重视扭、打,身体灵活敏捷,姿态优美,在舞蹈过程中将音乐融为一体就更提高了舞蹈的观赏性。安塞腰鼓融合了陕北人民的豪放和热情,是以舞动的姿态来展示延安形象,更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陕北秧歌: 热情的舞蹈表演

陕北秧歌又称“闹秧歌”“闹阳歌”“闹社火”等,是黄土高原上一种独特的集体舞蹈。 相传北宋时已有,它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一种民间广场舞形式,透露着红红火火的激情。作家曹谷溪在《再谈陕北秧歌》中说 “陕北人闹秧歌,图个红火” 。 秧歌是陕北过年时的古老民俗,人们挥动着手里的扇子或者伞把,穿着颜色鲜艳的衣服,迈着酣畅的舞步, 踏着强而有力的节拍。 秧歌的主要特点是“扭”, 头随着上身双臂大幅度扭动,演绎出率真而又强烈的感情。例如,当年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在文艺汇报演出时扭了秧歌, 他们扭得有模有样,体现出原汁原味的陕北风格,其中的音乐是新编的曲调,更为精彩的演出增添绚丽的一笔。 这以延安“鲁艺”为代表的革命歌舞迅速被激发起来,成为延安也是当今中国盛行的红色革命文化,更有典型代表作《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舞蹈作为一种动态的形式更加清晰地让人们了解陕北文化。

三、民俗风情之陕北民歌

(一) 陕北民歌:延安形象中广袤高远、粗狂嘹亮的歌曲元素

陕北是一个多元化融合的地域,当地的农耕文化和外来流入的游牧文化相交融,游牧文化的自由浪漫元素,与当地封闭的民间艺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陕北民歌在黄土地上不断地演变发展,将人们的喜怒哀乐都深切地融入进去,淳朴的民风、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都促进了陕北民歌的发展。从文化地理学家的研究角度来看,区域内深切的体会和独特的感受都赋予了陕北民歌更加丰富的内涵。提起陕北民歌,人们最耳熟能详的便是《东方红》,这首歌曲反映了农民的心声,据说是一位农民在去延安开荒的路途中看到了早上刚刚越过山岗爬上山的太阳,顿时来了灵感, 便有了歌曲《东方红》的诞生,从而传唱开来。陕北民歌旋律朗朗上口,简单易学。 它那保持着原始风味的音乐特点和独特语言魅力,彰显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内涵,向世人展示出陕北民歌丰厚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烙印。

(二)陕北民歌的种类及特色

陕北民歌的种类众多,主要分为信天游、号子、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是民歌文化的精髓。

号子是人们在田野间做农活时大家一起演唱,陕北的号子主要有黄河船工号子和打夯号子等,船工多来往于晋陕两地,靠着摆渡和短途运输为生,最著名的黄河船工号子是《黄河船夫曲》,每个种类的曲调都各有不同,彰显出民歌的特色。

信天游是最有影响力的音乐形式,曲调有抒情也有豪迈的部分,音区跨度较大,每个曲调有两个乐句组成,有时上句情绪低沉下句就会明亮高亢,形成极大的反差。信天游有两种曲调,一种是豪迈明亮的山歌,一种是调子平缓、节拍规整的小调。 前者的代表曲目有《兰花花》《脚夫调》, 后者的代表曲目有《人人都说咱们两个好》。信天游是在黄土地上孕育出的一种不受限制、即兴创作、纵情抒发的山歌。

小调也称小曲,结构较为严谨,曲调生动活泼,有四种演唱形式,经由民间艺人艺术加工的一种城市民歌,规模更加广泛,更是“艺术化”的一种类型,整体歌曲是较为精致。例如代表作有《走西口》《三十里铺》等。

陕北民歌最大的特点是一方面与自然环境融合为一体,另一方面秉持着以不断完善发展自身的需要容纳并接受新事物,民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成长史和文明史,陕北人民勤奋朴素,不断地流传着、发展着陕北民歌,延续着中华传统文化,推进着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陕北民歌发展的现状、机遇和挑战

陕北民歌在中华曲艺中独树一帜, 历史朝代的更替和地理环境的演变,使得陕北民歌极富感染力,歌曲中被传承的丰富的内容记录了陕北人民生活的轨迹,是文化的宝藏。 陕北民歌的发展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仅需要保护优秀的民间文化,更加需要扩大原生态文化民歌的认同感和影响力。 但是,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陕北民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我们只有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才能运用丰富的理论武器保护传统文化,让民歌在当今时代发展得更繁荣。

陕北音乐文化正处于走向现代化的十字路口,当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各方面都有了不同时, 陕北民歌的歌曲内容、歌词、演唱方式也都随着新时代发生了改变,也只有这样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当传统的农业文明被现代化的工业所代替,我们整个生活的环境变化也会使得人们的审美环境随之变化, 不能再一成不变,而是要用现代欣赏的眼光去改进传统化的东西, 使传统文化不会被淘汰和掩埋。 首先,我们要注重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歌,在“老调子”的歌曲基础上改变歌曲演唱方式、歌词内容以及演出形式, 运用新的手法来演绎,做到既保留原有的淳朴民歌的精髓,又经过加工创新摒弃了缺点。其次,陕北民歌不能一成不变,应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 随着现代化的演进,民歌不仅需要抒发内心的情感,更要把当代多元化的特征融入歌曲中,创造出独特的民歌风格。 但万变不离本宗,陕北民歌仍留有其独特的韵味。 最后,我们应多多鼓励民歌创作人才,激发他们的歌曲创新能力, 既需要保护传统文化,又要做到创新和宣扬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在面对经济全球化,天下文化不分家的局面时,这不但是应对外来文化的一种方法, 也是对自身能力提高的一种帮助,还是重拾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的途径。

四、总结

陕北延安地域文化影响下的民俗风情以自然地理背景、文化民俗活动、民俗风情活动为代表,把延安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园中的一类, 保留着自己独有的特点和样式,也体现出陕北人民在繁衍生息中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不断扩充陕北延安地域文化和让其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也为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价值意义。在当今时代,“非物质文化”已成为稀缺资源,对于特色文化象征、文化种类都应进行保护传承和创新,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使其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走得更长远。

猜你喜欢
陕北民歌延安
南闸民歌 留住乡愁
明清之际陕北民间信仰与自然灾害调查研究
党在延安时期的学习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
《陕北老人》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