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祥伍 叶永麒 Xu Xiangwu Ye Yongqi
1.《云Cloud》,3D 打印装置(图片源于上海城市空间季官网)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加强改造提升老旧街区、老旧厂区的功能改造升级。上海市在《2021年城市更新条例》中指出:加强公共空间中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强调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优化空间功能布局,塑造城市空间新活力。装置艺术作为从小众艺术衍生为大众普遍接受的艺术表现形式,借助其特有的设计语言表现样式,多样化的艺术手段介入旧有工业厂区空间重塑,促进了用户与空间的互动式体验,通过艺术造型语言和科技与材料带来感官刺激强化了用户在旧厂空间中的艺术审美体验,并促成了旧有工业厂区的有机更新。文章依托于第四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上生新所装置艺术介入旧有工业厂区空间实践,结合多次实地调研感受与游客访谈记录,探讨了装置艺术介入旧有工业厂区的设计手法及原则,以期为城市更新视域下旧有工业厂区的有机更新提供借鉴与参考。
上生新所位于上海新华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在20世纪,作为哥伦比亚娱乐休闲联合会,1949年后,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的进入,使场地空间不再对外开放。直到上生新所整体搬迁、万科企业入驻、上生新所城市更新项目启动。经过两年的设计和改造,这座古老的封闭式工业厂房已经转变为开放式的生活园区,具有娱乐、办公、商业、文化、创作和艺术等多种功能,已成为上海文化艺术生活的新地标。项目由孙科别墅、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海军俱乐部三处历史建筑和十一栋贯穿新中国成长史的工业改造建筑共同组成。通过旧有工业厂区的更新改造设计,将工业厂区旧建筑的历史价值与建筑结构的可用性结合起来,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尊重旧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其重塑活力。使其满足人们对历史记忆所承载的工业厂区历史建筑的回忆,并实现了当代旧有工业厂区特定场所功能的实用价值与文化价值。
装置艺术是通过在特定的场地环境中,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类闲置物品或生活用品采用艺术、设计手法与人文理念进行重构与再利用,并适当进行改造与组合,形成场地文脉传承和艺术造型形态的全新表达。装置艺术是艺术家结合场地文化精神创作出的情感化实体表达,让用户以多维感官在与装置艺术互动中进行体验感知,给予参观者全新视觉感受。换言之,装置艺术是综合“场地现状+技术材料+人文情感”的展示空间艺术。其艺术的设计形式不再局限于艺术家行列,各类交互场景体验使得参观者以置于装置艺术情感表达之中,通过日常用品、技术材料、科技手段等要素艺术加工形成兼具功能、艺术、趣味的艺术装置。装置艺术是基于对日常生活行为的思考与审美艺术的升华总结,以便实现激发参观者对旧有工业厂区装置艺术的场地文化认同。
1.造型艺术形态。
装置艺术是附着于场所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以介入的方式与场所空间产生密切的联系,借助独特的设计理念、设计手法以及新材料的运用,改善并重塑旧有厂区景观并衍生出厂区空间的新业态。装置艺术造型语言多借助点、线、面、体进行表达,展现装置作品的结构特性。合理运用装置艺术形态语言进行规则性排列或变换组合形成的艺术装置,可以更好地与场地空间氛围相融合,衬托场地更为丰富且细腻的情感与意境,给予用户带来更为多元化的艺术感受(如图2)。
2.色彩语言表达。
装置艺术在旧有工业厂区中的应用,可以通过色彩语言表达营造趣味化、人性化、多样化的场景空间。色彩的差异性打破了场地原有材料及形式语言的惯性表达,使其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对比,设计出风格多变的置艺术作品。多元化色彩语言表达丰富了旧有工业厂区的景观空间内涵,体现了场地空间的艺术氛围。色彩语言的表达在场地空间中的应用使旧有工业厂区更为生态化,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促进了视觉上的观感,并可结合场地主题的更换不断创新,设计出符合时代、场地、地域文化等各类需求的装置作品。
3.技术材料应用。
装置艺术介入旧有工业厂区的有机更新需满足用户生理和精神双重需求。随着技术材料的更新迭代,装置艺术在材料与技术应用上,需更为系统的设计并满足用户在功能、舒适、审美、新奇上的需求,在场地空间中多选用现有材料或旧有废弃材料制作装置艺术作品,实现创作灵感与环境氛围的完美融合。新兴技术与材料的应用拓展了场域内容表达的边界,以旧有工业厂区为历史背景,设计出内容表达丰富、造型特征新颖、作品极富趣味的装置艺术作品,用以满足用户对旧有工业厂区的多样化需求。
4.场所文脉传承。
通过装置艺术营造的艺术氛围与情感互动,使用户在场地装置艺术的氛围中感受浓厚的人文精神。旧有工业厂区营造上追求场地文脉的审美表达和精神感染力,使其用户与场地实现精神层面上的共鸣。装置艺术本质上是以场地空间、材料、情感为媒介,实现用户行为和使用情感与装置艺术相融合,使用户也作为艺术作品表达的一部分,融入于艺术氛围中,介于人的行为和情感语言的空间介入,与场地空间形成了情感上的交流,丰富了旧有工业厂区的情感表达。
1.有利于厂区工业形式语言的诠释。
装置艺术多元化的形态语言介入旧有工业厂区,是对厂区工业设施、空间形态和场所文脉等人文内涵的艺术性拓展,丰富了场域空间的环境样式,提供了多元化的艺术形式语言,活跃了旧有工业厂区的艺术审美氛围,使得工业设施与现代艺术形式语言的融合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有利于积极凸显工业厂区设施作品的精神内涵。装置艺术介入旧有工业厂区使场域设施材质语言表达上更为多元化,实现对上生新所工业衍生品进行二次艺术化设计处理并融合新的艺术形式进行综合性创作,且能基于工业厂区地域文化特点在形式语言的表达上给观众带来艺术享受。
2.有利于空间美感的价值体现。
2.上生新所社区盒子装置(作者自摄)
装置艺术以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介入到上生新所场地设计当中,装置艺术以其人文性、审美性、技术性、实践性等艺术表达形式综合全面提升了旧有工业厂区在人文素养、审美内涵、科学技术和功能需求等方面的品质感。在功能需求方面,装置艺术所使用的技术手段与材料选择更为广泛,能较好的结合场地功能诉求及人性化角度进行装置艺术作品的创作;在人文素养方面,装置艺术注重在厂区人文情感上的表达,借助其良好的互动性、共鸣性来提升人们在旧有厂区空间中精神层面的人文体验;在审美方面,装置艺术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结合科学技术手段,基于场地的在地性促使装置艺术作品内涵更为丰富,使游览者能够在旧有厂区场域空间中欣赏到多元化的艺术形式,提升场地空间的艺术审美与人文内涵。
3.有利于场地文脉的重塑与传承。
通过对旧有工业厂区地域人文特征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形成特色鲜明的装置艺术作品,成为旧有厂区内部空间中标志性的艺术作品,提升旧有工业厂区的可识别度。基于“第四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将公共艺术实践活动渗透于城市旧有工业厂区的改造中,利用公共艺术重塑居民新的文化生态和生活环境,引导公众积极参与与共同构建旧有工业厂区的有机更新。装置艺术的地域化表现能更易被居民所接受,增强场地文脉的重塑与认同,改善场域功能和丰富城市空间层次。且能更好地满足现代人对地域人文特色认知的方式,并体验不同地域文化赋予厂区场域中所带来的审美体验与人文精神。
4.有利于沉浸式设计的互动体验。
在场域空间的应用过程中,装置艺术作为一种区别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以其身临其境的互动体验设计深入人心。装置艺术创作借助全息投影、AR、VR等新媒体科技手段,契合于并超越用户日常生活体验,通过游戏、戏剧、情景影像、娱乐设施、装置空间展示等输出形式利用产品设计或服务设计进行空间叙事,依托地域文化内容为基础,集实体表达与虚拟现实技术于一体,营造多感官沉浸的互动体验使用户能够充分体验和沉浸于交互过程中,并最大限度地实现多感官刺激体验,有利于更好的拓展旧有厂区场地空间给予用户多元化的互动体验。
1.异质同构。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外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类视觉感知与组织活动、人类情感与视觉艺术形式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一旦这些不同领域中“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一致性,就有可能激发审美体验,即“异质同构”。异质同构是装置艺术创作重要的特征,装置艺术是由三种不同物质构成的艺术形式:场所空间环境特征、材料使用特征、人类行为和情感。借助场地现有空间环境材料进行同构转化,使其作为全新的装置艺术融入到场地文化语言中。新的装置艺术作品既保留原有场地材料特性,又赋予其时代意义,呈现了对旧有场地材料元素的延续,并承接了传统材料的现代性表达使其装置艺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例如曼哈顿高线公园将废旧铁轨利用转化再造基于其历史文脉属性结合植被绿化和场地废旧材料营造出活力多样的空间形态,将场地文脉与铁轨再生价值等理念融入于城市景观的风貌中,实现艺术转化与城市更新的和谐共生,赋予了装置作品语言在旧厂空间中别样的意义,为当代旧厂城市更新在地性设计提供了不一样的设计方法。以上生新所为例,上生新所整体反映了在一定时空背景下场域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其自身的环境特征,装置艺术设计灵感源于场地的特性和原有旧有工业厂区的核心空间肌理,创作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作品。
2.虚实交融。
上生新所旧有场地是近百年发展形成的城市肌理和物理环境,是时间赋予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上生新所装置艺术将虚拟影像与真实场地空间相结合,以虚拟图像将更丰富的形态语言融入旧有工业厂区中,并借助虚拟图像在色彩、造型和动态上增强了工厂旧有设施的艺术表现。在虚实交融的装置艺术作品中,装置艺术实体形态语言更加丰富多变且灵活。虚拟图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将不同的时间节点和空间环境整合到场地环境氛围中,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3.互动诠释。
装置艺术是城市空间中的艺术性创作,以场地空间介入的方式与旧有工业厂区产生密切的联系,借助装置艺术的互动性及新材料的运用,改善并激活旧有工业厂区的消极性空间,从而营造出旧有工业厂区空间环境新业态。在旧有厂区空间激活中,互动作为新型设计手法以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受使得观者与作品空间相互作用。还可根据场地营造活动需要,接入用户五感装置、数字孪生技术和全息投影与沉浸实现空间环境的人机交互,激发了用户、装置与空间三者间积极联动,强化了用户与场地文化内容的互动,提高了娱乐性与体验感,给予用户实现了全方位、多感官、沉浸式的感受旧有工业厂区的文化氛围。
4.人文科技。
装置艺术将人文理念与科技融为一体。将海派的文学、歌剧、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融入装置艺术,丰富了装置艺术的人文内涵。通过新媒体与装置艺术的融合,使得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和人文科技在空间上的表达更为生动,使艺术形态与人文精神得到更好的传承,通过装置艺术人文科技设计手法介入到旧有工业厂区有机更新中,对于城市景观空间的塑造在其功能、形态、人文上具有革新的意义。用户借助各类行为模式与上生新所产生互动交流,以装置艺术在形态、光影、声音和文脉上等各方面通过传感器传递相应互动信息,更好的展现出旧有厂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上生新所以多元共享共生的城市更新理念,改变了原有设施设计的形态、功能综合科学技术创造并激发城市活力。(如图1)
1.多元化与时代性相结合。
装置艺术通过多样化的形态语言优化上生新所的场域环境,从材料选择、新技术应用、设计模式转变等方面创造景观空间,实现旧有工业厂区的多元化表达。装置艺术结合用户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场所精神、人类行为和情感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创造,以改善旧有工业厂区的不足。装置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和其时代特征。多以践行以人为本,保护场地生态环境的设计理念,强调人与空间环境的关系。装置艺术的出现带来不同的功能性与互动性体验等,在面对不同的观者与体验者,让用户更为立体地感受到装置艺术作品的多元化与时代性。
2.主题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城市更新愈发重视场域空间人文理念的表达,人文性作为场地审美表达、历史文脉等内容的文化内涵。装置艺术的介入不仅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能结合场地人文创作出主题性分明、地域文化凸显的艺术作品。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主题的主场地上生新所为例,装置艺术作品传递出了场域文化的包容性与人文价值取向,整体营造了六个社区元空间,植入了七件主题性装置艺术作品,可以使用户系统性感受场域的艺术、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内容,丰富场域空间的文化内涵,并针对性地为各类群体提供服务,迎合了现代人的生活需求。装置艺术使场域空间设计再生注入了新的设计思维与方向,为城市旧有工业厂区的新业态起到了推动作用。
(3)审美性与共鸣性相结合
装置艺术在旧有工业厂区中的介入,增加了场域空间中的审美属性,并实现了艺术作品与场域空间精神的契合。通过分析场域空间的人文精神和厂区风格等特点,将装置艺术作品的特点融入到上生新所场域空间中进行设计,并通过装置艺术形式语言更好地传达空间的精神,利用空间共振原理使其更具艺术张力,令旧厂空间更具艺术吸引力。装置艺术造型语言以其丰富的审美内涵及审美表达满足了用户差异化的审美需求,并生动鲜明地体现出场域内容的表达。引导人们在特定的空间环境中从被动欣赏到主动体验,用户积极地与装置艺术进行感官、情感和行为的互动,使其用于置于场域空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旧有工业厂区作为历史前进的见证物和遗留物,赋予了场地的时代精神和人文情怀。而装置艺术通过对旧有工业厂区的介入,以其艺术形式的塑造、技术和材料的运用,结合用户的行为和情感,丰富旧工业厂区的文化内容,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场域空间。装置艺术介入旧有工业厂区的有机更新可以看为是上生新所场地在历史文脉的传承、建筑功能的激活和共享空间的建设中价值再生的过程。其有机更新使上生新所成为一座保存历史记忆的生活社区,成为现代创意办公和艺术时尚的新场所,成为城市生活活力的风向标。本文对装置艺术介入旧有工业厂区的静态界定与研究价值着手,总结了装置艺术介入旧有工业厂区有机更新的设计方法与原则,对城市化进程中各城市旧有工业厂区价值实现和设计更新改造的创新起到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注释:
[1]陶靓子:《戏曲元素在装置艺术中的形式表达》,《家具与室内装饰》,2021年第9期,第60-63页。
[2]李冰:《数字时代下的互动装置艺术应用研究》,《家具与室内装饰》,2021年第2期,第15-17页。
[3]顾亚奇,刘盛:《形态、维度、语境:论沉浸式新媒体装置艺术的“空间”再造》,《装饰》,2020年第7期,第72-74页。
[4]胡聚轩:《基于景观设计中的装置艺术形态语言应用研究》,东北电力大学,2020年。
[5]吕楠:《草间弥生装置艺术中圆点符号的秩序建构》,《四川戏剧》,2020年第2期,第104-106页、110页。
[6]张苏卉:《数字化公共艺术的生态取向研究》,《艺术设计研究》,2019年第2期,第69-73页。
[7]李铁萌:《数据艺术——当代技术思潮下的一种新艺术形态》,《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9年第3期,第10-13、209页。
[8]王紫晗:《互动装置艺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的应用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19年。
[9]林永莲:《城市公共产品设计中的装置艺术形态研究》,《美术大观》,2018年第3期,第120-121页。
[10]杨晓倩:《纺织材料在装置艺术设计中的研究》,《染整技术》,2017年第12期,第85-87页。
[11]杨筱瑶:《装置艺术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第314-318页。
[12]胡玉多:《装置艺术在当代设计中的介入现象研究》,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