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玲
(枣庄市艺术剧院,山东枣庄 277100)
扬琴是一种具有广泛性世界性的乐器,其起源于波斯,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十七世纪下半叶。扬琴自传入中国以来和我国戏曲、音乐等产生了结合,并且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地方戏演奏中。随着扬琴在地方戏演奏中的融入,地方戏演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比如地方戏的演奏风格更加多样,地方戏的表现力明显加强等。可以说,扬琴在地方戏演奏中的应用实现了对地方戏发展的促进,所以在地方戏的风格研究和演奏探索中,讨论扬琴的相关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山东琴书是山东非常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在琴书表演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演奏乐器,扬琴发挥着突出的作用,分析扬琴在琴书表演中的演奏技巧,这对于更加深刻的认知扬琴演奏风格等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扬琴在明代的时候由波斯传入我国,并成了我国地方戏的重要伴奏乐器。从历史资料入手做分析,在明清时期,逐渐流行起了地方戏和说唱艺术,在地方戏和说唱艺术的具体表现中,扬琴充当着伴奏角色。在清朝末年的时候,民间器乐合奏逐渐成了独立的乐种,而扬琴则作为民间乐器合奏中的主要乐器之一,且在不少的地方戏伴奏中承担着重要的地位。从乐器来源来看,扬琴属于外来乐器,但是其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华文化进行了融合。因为受中华文化润养,扬琴逐渐成了能够很好地表达我国音乐、器乐文化的代表性乐器,而且成了具有明显地方性的中华民族乐器,形成了独特的演奏风格。就目前的研究分析来看,诸多剧种、曲种将扬琴沿用至今,比如山东琴书、四川琴书、安徽琴书以及贵州琴书等直接将演唱形式冠以扬琴称谓。除此之外,越剧、沪剧、秦腔、粤剧等地方剧种的表演中,扬琴的使用非常的频繁,尤其可见扬琴在地方戏表演中的突出地位。
对地方戏的发展和变迁做分析可知,有的地方戏在开始阶段便使用了扬琴这一乐器,而一些地方戏则是在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的将扬琴加入了地方戏伴奏体系当中,并且在伴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扬琴的不断融入和民间艺人的长期实践,扬琴在地方戏曲中的利用越来越频繁,其与地方戏曲的结合也越来越密切。在深入应用的过程中,扬琴的技法不断成熟,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所以在扬琴演奏中,我们能够看到繁简不一、风格多变的扬琴演奏技巧。总的来讲,在多年的发展变迁中,扬琴与地方戏产生了不解之缘,一方面,地方戏作为扬琴生存的天然土壤,为扬琴的生命力表现提供了舞台,另一方面,扬琴在地方戏中的融入使得地方戏的表现力越来越突出,所以说扬琴在促进地方戏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扬琴在我国的发展进行分析可知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这四百多年里,扬琴演奏的方法和技巧获得了不断地发展,且呈现逐渐完善的状态,这使得扬琴在独奏以及伴奏中的表现更加的多样,所以扬琴在地方戏表演中,其非常符合地方戏伴奏的需要。在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扬琴演奏技法理论首次被丘鹤俦先生提出,此时提出的扬琴演奏技法理论主要包括了两种,第一种是左右竹理论,第二种是竹法十度理论。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现代扬琴的“新十度”技法被项祖华先生提出并得到了认可。在进入到五十年代末的时候,王沂甫先生基于扬琴的演奏对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扬琴八法。随着对扬琴研究的加深,之后又有从事音乐教育和器乐研究的人员对扬琴的演奏技法等进行了深入讨论,从结果来看,先辈们的研究与总结使得扬琴自成一体,而就扬琴的相关理论和演奏总结来看,其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是非常丰富的。总结扬琴演奏,灵活的运用扬琴的眼杂欧技巧可以使音乐的内涵表现更加全面,从而使音乐主题获得显著增强,演奏的整体效果也会有明显提升。
就目前的地方戏总结分析来看,扬琴的应用不仅非常广泛,而且在地方戏表演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比如在目前的地方剧种中,除了粤剧、粤剧、秦腔、沪剧等地方戏曲中有着普遍的扬琴使用,诸多小众范围流行的地方戏伴奏中也有扬琴的应用。就目前的统计分析来看,超过50多个地方戏的伴奏中有扬琴的使用,由此可见扬琴在地方戏中的突出地位。对目前地方戏中的扬琴应用做分析可知,单音技术的突出特点是声音晶莹剔透,华丽多彩,而双音技术则呈现出了丰满有力的特点,其在气势增强中有着显著的应用。再比如轮音演奏技巧,其会让声音表现出缠绵婉转的特点。在地方戏乐队的演奏中,扬琴的使用会出现各种的“加花”手段,这能够实现对唱腔的有效衬托,从而使唱腔的呈现效果更加突出。比如在扬琴演奏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不同的音色技法使得扬琴对余音进行美化和锈修饰,这样一来,余音的变化与层次性会更加的丰富。再比如在“直线性”音响稳定的过程中,大量使用“曲线性”音响变化能够实现对带腔音的强调。总的来讲,在地方戏的伴奏中,扬琴的使用使得地方戏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更加突出,这进一步地提升了地方戏的艺术影响力。
以广东的粤剧为例进行分析,扬琴在粤剧的伴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总结分析粤剧表演会发现粤剧的伴奏主要包括了四大类乐器,分别是拉弦乐器、敲击乐器、吹管乐器和弹拨乐器,敲击乐器的显著代表便是扬琴。在粤剧伴奏乐队中,扬琴也被称之为“二架”其是伴奏中非常重要的乐器之一。对演奏过程进行分析会发现扬琴的演奏存在着动作幅度达等显著特点,而且在演奏的过程中,琴竹的起落、快慢以及强弱等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进而给其他的演奏人员形成引导,所以在演奏中,扬琴可以发挥指挥的作用。从表现力角度做分析,扬琴的音区跨度比较大,且其音色和余音回荡存在着音频合成性,所以在合奏的过程中,扬琴可以实现与其他声部的串联、凝聚。总的来讲,扬琴在地方戏演奏的过程中具有突出的地位。
基于上文的分析可知,扬琴在地方戏的演奏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在地方戏表演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肯定扬琴的地位,而且要很好地利用扬琴的优势和特点,这样可以使地方戏的表演呈现出更好的效果。那么在地方戏的演奏中,扬琴有哪些显著的演奏技巧呢?通过对不同地方戏做分析和总结,讨论了扬琴在几种地方戏演奏中的特点,以下是具体的分析。
结合粤剧乐队的演奏经验做分析,在粤剧乐队演奏中,一般是高胡负责主旋律,而扬琴则负责“加花”,所以在演奏的过程中会形成扬琴和高胡交相辉映的情况,最终会产生比较丰富、绚烂的演奏效果。对高胡这种乐器进行分析,其音色的特点可以用四个字进行概括,即“通、透、堂、亮”,正因为高胡的音色具有鲜明特点,所以利用其进行主旋律演奏会有比较好的效果。扬琴在演奏的过程中负责“加花”,即对旋律感进行“加密”,这样一来,主旋律会更加的丰富。在扬琴演奏的过程中,演奏人员可以利用不同的竹法以及不同的加花方式来实现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在演奏的过程中,高胡和扬琴的不同音色会使整个音乐的丰富性和饱满性获得提升。观众在欣赏的时候会具有错落有致的感觉。除此之外,在到了一些指定的曲牌演奏的时候,高胡以及与其他的低音乐器会主动暂停,这个时候扬琴成了乐器的主导,而且其会对乐队的演奏形成引领。扬琴在演奏的过程中能够实现与其他乐器的调和,从而使粤剧的整体表现,尤其是音乐表现呈现出更加完美的状态。总的来讲,在粤剧的演奏中,扬琴的应用使得粤曲的整体性更加的突出,而且加入了扬琴之后,粤曲演奏的层次感和丰富性更加的突出,这能够使粤剧的整体呈现更具丰富性,其感染力会获得显著提升。
在地方剧种中,越剧是非常重要的剧种之一,且其是我国第二大剧种。就越剧的兴起来看,其最开始的形式为民间歌曲,这些流行在特定区域的民间歌曲在吸收特色剧种,比如昆曲等特色之后逐渐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就越剧的表现内容来看,主题是“才子佳人”。对越剧的表现做分析可知扬琴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分析研究越剧唱腔伴奏会发现扬琴的演奏技法优势能够很好地与越剧演员的演唱进行配合,比如在行腔方面的配合,在气口处理方面的配合等。
就扬琴使用来看,其不仅可以恰当、生动的表现剧情,使人物的情感得到充分的体现,还能够将角色演唱与伴奏之间的关系进行把握。在越剧乐队当中,不同音色的乐器会呈现交织状态,这些尤其不仅表现出了主旋律,而且扬琴在其中负责“加花”,这使得乐队的协调性明显提升,表现效果也愈加丰富。
以越剧传统剧目《盘夫索夫》当中的经典唱段《官人好比天上月》为例进行分析,其使用的是越剧最常见的“四工调”。扬琴在演奏这段唱腔的时候,会根据人物的情绪表现需要加入短轮、分解和弦以及点状的流动和弦等演奏技法,从而使音乐和情感表现得更加一致。这样的演奏技法使用不仅奏出了具有复调特征的美妙旋律,而且突出了“四工调”的欢快、流畅、活泼等艺术特点。再有,在《人去楼空空寂寂》这段的演唱中,其使用的是越剧的“尺调”唱腔。就“尺调”而言,其显著的特点是旋律下行,节奏具有舒缓性,而且风格委婉,柔和深沉,具有比较突出的可塑性以及浓郁的抒情性。该唱腔在悲伤、忧虑的情绪表现中具有突出效果,而利用扬琴的音色特点和演奏技巧使得音乐和人物情感更具契合性,这样使得人物形象塑造更加的突出。在利用扬琴演奏“慢板”板式的时候,可以采用滚竹、长轮竹、衬音、双音等演奏技法,这样的演奏技法使用可以使慢拍的四拍子显得更加的深沉、委婉。简单来讲,在越剧表演的过程中,扬琴的使用会让伴奏和演员的舞台表演更具契合性,从而使人物的情感体现更加的饱满,这对于观众理解地方戏的情感等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所谓的蒲剧具体指得是发源于蒲州的地方戏,其也被称为蒲州梆子、晋南梆子、蒲州戏等,其是陕西省最为古老的一个剧种。对蒲剧做分析可知其音乐的显著特点是高昂、强烈,具有朴实奔放和感染力强的特点。就具体的表现来看,蒲剧在表现慷慨激昂、凄楚悲壮的英雄人物方面有突出的价值,而且在人物性格和情绪抒发方面效果显著。蒲剧的唱腔种类是比较多的,曲牌具有丰富性和多彩性特点,具体可以划分为唢呐曲牌和丝弦曲牌,对两种曲牌的演奏进行分析可知扬琴在其中均有比较广泛的利用,而且不管是利用扬琴演奏唢呐曲牌还是丝弦曲牌,其伴奏方法都是比较多样的。对蒲剧伴奏中的扬琴伴奏方法进行总结可知其主要有几种。(1)节奏型的伴奏法。对蒲剧表演做分析可知基于情绪、停顿会产生不同的伴奏型,扬琴能够在伴奏的过程中基于情绪表现和停顿的需要产生相应的声音以及节奏,从而使音乐表现的夸张性更加突出。比如在《紧迎亲》的伴奏中,利用扬琴伴奏突出了曲牌的重音,实现了音乐力度的加强,达到了渲染气氛的效果。(2)模进的伴奏手法。这种伴奏方法的利用能够让音乐听起来更有秩序性,从而表现出从容舒缓的效果。就目前的总结来看,在抒情性音乐表现中,模进的伴奏手法的利用比较的普遍。(3)在《老八句慢板》的演奏中,扬琴演奏主要使用的是旋律伴奏法,这种方法的使用使得扬琴的声音对主旋律中的空白进行了填充,从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使得音乐表达更具抒情性,所以音乐本身的感染力获得了显著的加强。(4)模仿填充伴奏法的使用主要是用来做音乐空白的填充,通过这样的方法利用,音乐的丰富性会显著提升,音乐本身的流畅性和自然效果也会更加的突出。
对山东琴书的表演做分析可知其采用的是山东的方音。因为山东琴书脱胎于民间的“小曲子”,所以在唱腔运用方面比较的丰富。就目前的资料统计来看,共有曲牌月二百多支。在发展为琴书说唱之后,使用的曲调开始逐渐集中,以所谓“老六门主曲”即【上合调】【凤阳歌】【叠断桥】【汉口垛】【垛子板】【梅花落】最为常用,清末民初以来又进一步发展为以【凤阳歌】和【垛子板】为主要曲调,穿插少量小曲进行说唱的音乐体制,节目也以中长篇书为主,兼唱小段儿。
山东琴书的早期表演形式为分角坐唱,演唱者四五人或六七人,分操琴、筝,配以四胡、竹笛、琵琶、简板、碟子、碰铃等。操琴、筝者唱主角,居中坐唱,其余分坐两侧呈扇面形。清末,演唱者走向职业化,为减少开支,减为二人自操乐器对口演唱。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山东琴书的演绎形式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在21世纪之后,山东琴书的演出形式基本形成了2~5人的局面。在表演中,演唱者会粉干角色分赶角色,也会进行乐器伴奏分赶角色者一般二至三人,余者为伴奏兼伴唱。传统的演唱讲究稳重大方,演唱者正襟危坐,仪态端庄,目不斜视,全靠富于变化的唱腔和有机的伴奏配合来完成故事情节的表达和人物形角的刻画。
对山东琴书的演唱做具体分析可知扬琴在伴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扬琴的音区跨度比较广,而且扬琴的技法多样,音色呈现比较的丰富,所以在不同人物的塑造和情感表达过程中,扬琴的利用会让演唱表现的更具感染力。总的来讲,山东琴书演唱中的扬琴利用为演唱的情感丰富、感染力加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扬琴作为一种具有世界广泛性的民族乐器,其在中国民族音乐和地方戏曲的发展实践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是地方戏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性乐器之一。通过资料分析与研究发现诸多地方戏与扬琴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是因为扬琴的音区跨度比较广,技法丰富且音色多样,这对于地方戏的具体表现来讲有突出的价值。在目前的诸多地方戏表演中,扬琴承担着重要的任务,比如在上文的越剧、粤剧表演中,扬琴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总的来讲,扬琴在地方戏的表演中,其之所以能够发挥巨大作用,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扬琴的演奏技法丰富,能够为呈现出多种风格,从而使地方戏的艺术感染力获得显著增强,因此在实践中,明确扬琴的演奏风格以及技巧有突出的现实价值。文章对扬琴在地方戏演奏中的具体应用风格等进行分析与讨论,旨在为扬琴的有效利用提供指导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