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赵狄娜
,“+”,。
线上直播 当前,越来越多的文艺演出都开始拥抱“线上”。
自2020年疫情后,演唱会、歌舞剧、音乐剧、话剧等推迟和取消,已经成了演艺行业的一种常态。在疫情反复的现状下,受到严重冲击的线下演艺市场前行愈发艰难。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2月中旬至3月中旬期间演出取消或延期的场次超过4000场,到3月底增加至9000场,占一季度专业剧场、新空间演出总场次的30%。
重重压力之下,行业内纷纷开始自救,转向“线上”。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写入“线上演播”,文化和旅游部出台文件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中对“互联网+演艺”做出专门部署……后疫情时代,数字化早已成为有效应对疫情冲击、恢复生产、扩大消费的重要手段,传统演出行业同样在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新路子。
“今年以来,我们临时取消了30多场次演出。”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总经理占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旦有疫情发生,聚集性活动就会被喊停,“临时性取消已经成为演艺业的常态,这对于很多演出主办方来说是最痛苦的”。
而上海原本是全国演出量最大的城市,2021年共举办经营性演出38366场,平均每天有超过100场商业演出。2022年3月,因疫情停摆后,上海大剧院、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均取消了多部舞剧、音乐剧。“线下演出不像其他消费品和消费市场,只要大家能够开始流动就可以进行消费,线下活动有一个比较缓慢的恢复过程,即使解封,观众的疫情后遗症还是非常大,可能不会马上进入剧场进行观演。”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马晨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
北京的情况同样艰难。不久前,天桥剧场演出的剧目、中央芭蕾舞团《花一样开放》演出取消;之前就受疫情影响改期、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的话剧《无人生还》,演出再遭停滞。疫情之下的种种“不确定”,给整个行业以及从业者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与风险,但不可否认的是,疫情也加速了“互联网+演艺”的进程,形成了线上演播新业态。
最近,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纪念演出季中,经典剧目《茶馆》首次实现8K录制,高清实时直播掀起一轮新高潮,仅微信视频号、微博、抖音三个平台,单个直播间的观看量便均超过百万人次。作为北京人艺的经典作品,《茶馆》还在北京时间、腾讯视频、北京日报客户端等更多平台同步直播,进一步覆盖了更多渠道与观众。此外,观众还随着镜头流转,进入了《茶馆》后台,与每位演员实时互动。
而截至5月底,国家大剧院已经完成120余场线上演出,包括音乐会、歌剧、话剧、戏曲、舞台艺术电影等多种门类。国家大剧院副院长宫吉成介绍道,在线点击量将近35亿人次,实现了演艺、表演在线上不同空间的呈现,极大丰富了线上观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也极大推广了高雅艺术。
在高雅之外,也有流行的火爆。有业内人士称,近两年在线演唱会市场持续火热。近期连续举办的几场线上演唱会,也确实昭示了这样一种可能:人们当然能在云端彻底high起来。4月15日晚,崔健首场视频号线上演唱会“继续撒点野”热血开唱,为大家呈现了一场震撼的摇滚盛宴,截至演唱会结束,共吸引了4400多万网友热情围观。虽然没有了线下与歌迷的实时互动,崔健仍然会在每一首歌唱完的间隙与屏幕前的大家聊几句,而弹幕的飞速刷屏让这种特殊的互动显得更加温暖。“太棒了,太燃了!”当晚激动地连发多条朋友圈的网友赵录表示,他曾经错过了崔健的演唱会,但如今这一场线上演唱会带给自己的感受,并不亚于自己去了现场。
类似的,还有周杰伦几年前的两场线下演唱会近日重新在网络直播,吸引了众多关注,总观看量将近一亿人次,创造了线上演唱会观看人数的新纪录。数字音乐平台宣推市场副总裁陈默表示,“我们希望通过线上演唱会的形式,无论是新筹办的演唱会,还是过去经典的重映,能够让行业重新焕发生机。”
如今,一系列国内主要内容平台对于线上演出愈加重视,为其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近日,为期10天的抖音直播“大戏看北京 云端演出周”活动落下帷幕。抖音直播联合中国文促会戏曲文化专业委员会邀请12家院团演出机构,通过抖音展播79个剧目共81场演出,累计吸引超过9067万人次线上看大戏。把传统戏曲搬进直播间,开启互动与打赏,不仅为戏曲演员增加了收入、带来新的机遇,而且开辟了戏曲传承的新方式,也让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上戏曲文化。戏迷们纷纷点赞打赏,甚至有戏迷表示:“我今年20岁,也爱看。”
此前,全程观看了话剧《茶馆》的网友芊芊也表示,“令人惊喜,非常享受!线上演出拉进了经典舞台作品和自己的距离,降低了观看高雅艺术的现实门槛,无论身在大江南北、处于什么环境,都可以欣赏到顶尖的艺术演出,这对于演出行业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线下一票难求的高品质演出走向线上,让普通观众也能大饱眼福。”
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则从4月开始,就陆续上线了囊括“云上剧院”“云上艺术+”“云上课堂”3大板块的“云上梅溪湖”系列活动。“为观众提供集云端演出、云艺术普及、线上课堂于一体的云聚梅溪湖,让喜爱和关注高雅艺术的爱好者在云端感受艺术魅力。”占苗介绍道。
剧院、演唱会等“线上开放”的同时,从业人员们更是积极备战,抑或是寻找更多“补充之法”。天津人艺国家一级演员刘景范说,“演员的天职就是演出。所以无论是在舞台上演出,还是在线上演出,我们都会响应,积极去做这件事情。”不少演员都选择了在疫情期间自我深造,即使自己未来上演的剧目目前仍是未知,也坚持练功、排练。占苗表示,“停演不停练,这是疫情期间许多演员的日常,他们希望以更好的舞台表现与观众再见面。与此同时,也有不少演员开始尝试跨出舞台阵地,走向网络寻求突破。”很多演员利用社交媒体进行直播、和观众互动,越剧演员陈誉就是其中的一位。她在抖音开启了直播,每天上午和晚上都会播一场,直播六个小时以上,拥有超过22万的粉丝— —这在戏曲领域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量。
一切“不确定”,带来的也并非全是坏消息。从2020年开始,疫情就让海外剧目的引进受到限制,造成了市场的大片空白。这给优秀原创国内剧目带来了更好的崛起时机。舞剧《只此青绿》、音乐剧《人间失格》等的火爆,都给原创剧目和本土化制作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中国人演戏给中国人看”,早已成为重点发展的方向。
当然,种种探索之路任重道远。越来越多业内人士意识到,简单的搬运或者是转移阵地,会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线上观演的需求。近日,上海大剧院联合多方推出的《福尔摩斯探案:血色生日》就在国内率先试水线上沉浸式互动戏剧。据说为了能让观众提前“入戏”,演出方特别提供了一份“指南”,从故事背景、演出特点、如何参与等列出多个事项回答观众关心的问题,并发起了“Dress Code(着装建议)”,希望通过推荐观众穿戴侦探风格的服装、小道具和线上虚拟背景的选择建议,让线上演出更有氛围。该剧副导演汤宇泽认为,“线上演出囊括了剧场演出的共时性,又打破了空间的桎梏。”
而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秘书长潘燕表示,一些新技术的运用也正在逐渐增强人们线上观看的体验感。“比如XR(扩展现实)技术的应用,它可以让线上的观众看到跟线下完全不一样的舞台。再比如360度这种自由视角的技术应用,还有云包厢的观演模式等,一些新的模式已经不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