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的科学体系、内在逻辑与原创贡献

2022-08-04 13:10翟坤周
党政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国式道路现代化

翟坤周 毛 磊

迈向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由“现代化”话语建构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向和实践取向。系统总结和整体呈现习近平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的原创理论成果,既是我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内在需要,又是创新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学说、纵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丰富拓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实要求。习近平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创造性地建构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制度—治理”型质性理论与实践主导范式、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昭示了“现代化”并非“西方化”、西方现代化模式并非世界各国迈向现代化的唯一模式,“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基于“地域的或民族的历史转变为世界的历史”的现代化逻辑起点,要在跳出“现代化隶属于西方化”的传统认知思维模式、把握现代化引领“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奋斗主题、理解现代化事业推进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多重视野下全面审视中国式现代化全景图式,才能科学把握习近平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的丰富内容体系和严密内在逻辑。总体上,习近平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是面向时代化、立足中国化、关照全球化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理论体系,系统彰显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路标、新质性、新特征和新路径,开辟了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境界,本质上要求走一条从“阶段到接续”“局部到全域”“渐进到跨越”“追赶到超越”的“整体性—内生型—并联式”现代化新道路。显然,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关键发展阶段,系统总结习近平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的内容体系、科学分析其严密的内在逻辑、深刻揭示其独特的原创贡献,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的科学体系

习近平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是面向时代化、立足中国化、关照全球化基础上原创架构起来的中国式现代化科学理论体系,极大拓展和创新了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理论学说,实现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丰富发展。从主体内容架构来看,习近平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科学体系主要沿循“目标—过程—内容—特征”四维框架展开,呈现出作为“目标”的现代化、作为“过程”的现代化、作为“内容”的现代化、作为“特征”的现代化等丰富内容。

(一)作为“目标”的现代化:从“现代化国家”递进至“现代化强国”

习近平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已有现代化理论的科学继承和创造性发展,是在“共时态”的社会制度比较中和“历时态”的现代化时序变迁中实现对“中国式现代化”整体框架的全面廓清和深刻诠释,并在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践中使“现代化”目标从“现代化国家”递进至“现代化强国”,丰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使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量”与“质”实现了认识论和实践论上的同步飞跃。

其一,实现现代化内涵横向“量”的扩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探索中,依次历经了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现代化目标演进,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实现了现代化内涵横向“量”的扩充。党的十三大在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科学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从经济现代化维度深化了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制机制的认识;党的十五大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拓宽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民主政治内涵;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在完成“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基础上,要乘势而上追求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将构建“和谐社会”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整体;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拓展了现代化国家的社会建设意蕴;党的十八大以来,因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国家战略目标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描绘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美丽”画卷,实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勾勒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景图式,使现代化内涵更加全面系统。可见,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内涵不断拓展,覆盖了现代化建设各领域,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目标内涵“量”上不断扩充、全面协调的现代化。

其二,实现现代化水平纵向“质”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现代化实践中,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领域建设在“质”的水平上纵向飞跃。从经济领域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主要强调要“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实现经济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则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达到“物质文明”的“全面提升”。从政治领域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保障人民各项权利,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则要实现“政治文明”的“全面提升”,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主强国。从文化领域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通过文化繁荣兴盛,促进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让文化驱动社会更好发展,实现全社会“文明新高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则是通过文化体制机制革命性变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定文化自信、全面建成文化强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社会领域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聚焦民生发展和社会治理问题,以实现“社会治理水平提升”“区域城乡差距缩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断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则是以“高品质生活”为导向,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不断推进“治理强国、和谐中国”建设,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社会文明”全面提升。从生态领域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坚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实现“生态环境好转”,基本呈现“美丽”中国生态图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则要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全面提升。显然,从“现代化国家”到“现代化强国”的水平“质”变过程,虽仅有一字之差,但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有着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现代化要求,从根本上将“现代化强国”与一般性“现代化国家”相区别。

(二)作为“过程”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演进

习近平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的原创性成果需置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观历史视野中来把握,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进新的历史路标。从根本上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演进呈现出理论与实践相交织、理论与逻辑相统一的一体化进程。在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中,在不同阶段用何种现代化理论指导现代化实践,构成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认识论逻辑。

一方面,从现代化理论演进过程来看。早在党的七大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提出“两步走”战略,指向以生产力水平提高实现物质层面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相继提出“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现代化理论、“四个现代化”理论,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作为国家首要任务,旨在较快地把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成“高度现代化的工业国家”。1954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现代化方案,即“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毛泽东在1959年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系统提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全面现代化理论,即“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邓小平强调要基于中国国情走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之路,建设“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党的十三大报告首次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生产力水平全面提高,党和国家进一步提出加强各领域现代化建设,“不但经济建设要上去,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秩序、社会风气都要搞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理论形成。党的十六大以后,进入到“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并据此提出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导向的现代化建设实践安排和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大明确“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的战略要求。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守正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一步提出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为战略导向,同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外交、政党等领域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理论。

另一方面,从现代化实践推进步骤来看。分阶段、按步骤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遵循的重要方法论。新中国成立以后进入到国民经济恢复和过渡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两步走”的现代化步骤:第一步,加快国民经济恢复和工业化起步,为促进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奠定坚实物质基础;第二步,在国民经济恢复基础上,以工业化为现代化主体,通过互助化、集体化等政治经济途径为全面转向社会主义社会形塑所有制制度条件、为建设“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提供物质基础。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第二次结合”和“走自己的路”,围绕社会主义初期社会矛盾问题,提出并建构了准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现代化政治经济学理论。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小康社会”等特定概念目标,党的十二大创造性地提出20世纪末二十年“两步走”现代化战略步骤,“前十年打好基础,后十年高速发展”。随着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不断深入,党的十三大在“两步走”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三步走”战略:第一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随着“第二步”现代化目标提前完成,党的十五大提出“新三步走”现代化战略步骤,为进入新世纪我国现代化整体实力跃升发挥了规划引导作用。党的十八大在“新三步走”战略步骤基础上,明确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步骤,即建党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百年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进一步作出新征程上“新两步走”的现代化战略安排:第一步,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完成民族复兴伟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定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具体化了现代化国家建设时间表和路线图。显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过程化”是现代化理论演进与现代化实践推进同步同向的统一整体。

(三)作为“内容”的现代化:建构“整体文明”的现代化

习近平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建构了新时代中国式的复合型、整体性现代化新范式,实现了对“工业化”现代化、“西方化”现代化的超越。从实践内容来看,与西方世界以“资本逻辑”为主导、以“顺序发展”为特征的“串联式”现代化道路本质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以“整体文明”为导向、以“叠加发展”为特征的“并联式”现代化道路。

一是以“物质文明”为导向的经济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我国经济现代化作为“后发内生型”现代化,是囊括经济根本质性、运行体制、运动规律等内容架构的整体体系,其目标是实现我国经济总量提升、结构效益优化以及科学技术创新等领域走在世界前列。立足新时代新阶段,以经济高质量为主题,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进经济现代化的基本进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同步发展,打造经济现代化新格局。

二是以“政治文明”为导向的政治现代化。习近平关于政治现代化重要论述体现为两大层面:一方面,将我国民主政治特点与优势有效结合,围绕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体系,形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新形态,以充分保障人民平等政治参与权利;另一方面,促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三位一体”协同建设,不断提升政治建设水平。进入新发展阶段,要实现“政治文明”为导向的政治现代化,亟需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领域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既要改革政治体制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促进政治治理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又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转化为政治治理能力,发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综合效应。

三是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文化现代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文化现代化摆在国家现代化的突出位置,提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将文化现代化作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指标。在文化现代化目标导向下,基于人民文化生活水平亟需提高的现实要求,党和国家深刻认识到文化建设对国家整体发展的驱动作用,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赓续传承红色文化血脉,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实现社会文明水平的整体提升。

四是以“社会文明”为导向的社会现代化。推进以“社会文明”为导向的社会现代化,既是有效回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要求,又是科学解决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的战略举措,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推进以“社会文明”为导向的社会现代化建设,一方面,要加快构建以城乡治理现代化、应急管理现代化、疾控体系现代化为重点内容的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提升社会治理综合能力;另一方面,要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层—联动”社会治理结构,畅通人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多元渠道,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格局。

五是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生态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为导向的生态现代化,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生态文明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关联。西方国家将“生态问题”视为现代化的必然“附属品”,造成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二元对立矛盾。中国式生态现代化道路与西方有着本质区别,明确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二者可以实现和谐共赢。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财富观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境生产力观,为我国走经济绿色转型之路、引导人类走出“生态陷阱”指明了方向。

六是以“整体文明”为导向的人的现代化。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现代化建设实践,建构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相协同的“整体文明”现代化实践形态,形成了“整体文明”为牵引的人的现代化认知。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脱离人的主体存在谈现代化,是抽象空洞且无意义的。一方面,实现“人的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始终关注的核心问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样态,应是服务于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旨归。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巨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调动人的主体性参与,实现全民共建共享共治。同时,进入新阶段,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迫切需要发挥“整体文明”对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的驱动力。

此外,习近平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还涉及国防军队现代化、国家安全现代化等诸多领域。系统推进作为复合型现代化体系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实现社会主义“整体文明”的实质性跃升。

(四)作为“特征”的现代化: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质性”特征

习近平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内涵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质性”特征,彰显了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区别,集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人民美好生活建构等方面。在横向对比与纵向比较中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质性”特征,阐明其“特在哪里、质在何处”,是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维度。中国式现代化“质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最本质特征、本质特征和基本特征三个维度。

从最本质特征来看,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本质特征,是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根本和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制度基础和政治基石,更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本质特征,从发生学角度来看,党的领导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从事实判断角度来看,党的领导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是同一历史过程;从价值判断角度来看,实现人的现代化是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逻辑起点与价值归宿。

从本质特征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标识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与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相区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和建构起来的现代化理论和展开的现代化道路,是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社会制度、发展目标等基础上谋划的现代化行动。正是基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人民力量汇集优势等,使得我国能在“时空压缩”和“任务叠加”的特殊场域中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串联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并联式”现代化道路,实现现代化的“追赶”与“超越”。

从基本特征来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承受其他国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种压力和严峻挑战”,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现实国情。况且,迄今为止,全球发达国家的人口不到13亿,要将14亿多人口同步带向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伟大的,必将改变现代化世界版图。其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习近平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目标导向,“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来统筹工作安排。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统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丰富拓展共同富裕内涵、科学谋划实现共同富裕时间节点,强调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共同富裕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其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阐明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统一原理,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为作用的整体现代化。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总量跃升,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所呈现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也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协调推进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步增长。因此,“十四五”规划指向物的全面丰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强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作为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其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要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出一条经济与生态协同共进新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格局和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和优质生态产品的需要。其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区别在于:西方现代化道路前中期多是伴随“剥削”和“掠夺”,后期主要是凭借自身经济、军事、科技等实力构建不公平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使其长期处于有利位置;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倡导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国际合作共赢,有力回应了西方社会“强国必霸”的线性逻辑。中国式现代化在带来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世界上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不断为人类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二、习近平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沿循“起点—目标—途径—保障—归宿”的基本思路,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什么样的中国式现代化”“怎样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怎样保障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到底为了谁”等系列问题,从而在“本体论—实践论—方法论—价值论”维度构成一个完整的内在逻辑体系(见图1)。

图1 习近平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体系

(一)习近平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的本体论逻辑

基于本体论逻辑,习近平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回答了“为什么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从哪来”“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三大命题,确立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定位起点、历史基点、内涵要点。

从习近平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的定位起点来看:一是基于大历史观审视“为什么要推进现代化”。现代化本质上是世界普遍性历史行动,是一个国家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由之路,是衡量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推进现代化既是适应世界现代化趋势,又是实现我国整体发展的战略选择。在人类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宏观进程中,按其现代化动力来源,主要“类型化”形成了“先发内生型”和“后发外生型”两种现代化模式。我国在探索和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了由最初的“被动”“模仿”到“积极”“追赶”甚至“主动”“超越”,创造了既体现“中国特色”又遵循“共性规律”的现代化道路。二是基于新阶段、新理念和新格局的“三新”战略导向审视“为什么要推进现代化”。新发展阶段标明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更高阶段的现代化,需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全面准确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表明新阶段要建设供需高质量均衡、区域畅通协调联动、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站在“世界百年大变局”和“民族复兴战略全局”时代交汇点上,坚持自立自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

从习近平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的历史基点来看: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是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剖析资本主义私有制弊端、领导工人阶级革命和建构未来社会形态中对“现代化”理论进行了阐述。他们认为,要改变工人阶级被剥削、被压榨的历史地位,只有在“全面的社会变革”基础上,实现“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人类社会才能挣脱残酷枷锁、走向“真正的共同体”和建构人类普遍现代化。列宁更是直接提出“必须使工业更加现代化”的理念,以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二是中国式现代化生成于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探索。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矛盾,提出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目标任务,形成了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时期现代化基本内容框架。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改革开放实际,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命题,实现了对现代化认识的理论飞跃,拉开了现代化“中国道路”的序幕。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我国现代化的内涵目标进行了丰富拓展,强调在进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后,要将现代化建设得更加全面协调。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提出以“五个统筹”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

从习近平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的内涵要点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现代化”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科学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即它“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中国式现代化与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相区别、与西方现代化存在本质差异。兼具世界现代化“共性”规律和中国现代化“个性”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自主探索走出来的现代化道路;是囊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外交等各领域的整体性现代化道路;是跳出“强国必霸”逻辑,推动本国发展与世界共同发展的开放包容性现代化道路。

(二)习近平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的实践论逻辑

基于实践论逻辑,习近平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回答了“怎样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三大”关键性途径。

一是统筹两大“布局”。一方面,“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整体性、全面性统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为内容目标的战略部署。在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上,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贯穿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始终,整体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在经济建设领域,充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美好生活需要;在政治建设领域,突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制度化、法治化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确保政治建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治理支撑;在文化建设领域,以提高人民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为目标,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在社会建设领域,实现民生高质量改善,满足人民多样化民生需求,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格局;在生态建设领域,跳出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二元对立”误区,促进现代化绿色转型,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格局。另一方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系统性、科学性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高质量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应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性问题做出的战略部署,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现阶段,我国在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布局是“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不仅构成了一个系统耦合的整体逻辑,又成为统领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部署的动力保障。

二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党和国家在深刻认识现代化是囊括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各领域基础上提出的崭新命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如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战略思考。本质上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之义,主要体现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层面,是“制度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辩证统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国家治理行动,一方面,“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要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以我国“制度特色”彰显“制度优势”、以健全“制度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并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全面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治理效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正确方向前进。另一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体系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放在优先位置,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家现代化治理水平。总之,国家现代化治理能力提升是综合衡量社会主义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尺,将国家治理现代化摆在突出位置,已构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抉择。

三是走一条“整体性—内生型—并联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时空压缩”下多重现代化任务叠加推进以及在中国超越发展、全球现代化反思中形成的一条“整体性—内生型—并联式”现代化之路。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旨在把“失去的两百年”找回来,就必然需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变迁,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现代化建设领域的任务目标叠加展开、同步推进,以“时空压缩”的现代化实践“赶超”西方国家现代化,并彰显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性”“内生型”“共时性”特征。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变迁过程,又是一个全领域、多层次、立体化的现代化道路,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呈现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的“串联式”现代化道路不同,我国走出了一条追赶与反思相结合、要素与结构相融合的赶超型现代化道路,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的“并联式”现代化过程。

(三)习近平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的方法论逻辑

基于方法论逻辑,习近平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回答了“怎样保障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明确了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引领性、外部性、方法性保障条件。

从引领性保障条件来看,坚持党的领导,本质是促进政党治理现代化。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最本质特征,是保障高质量推进并实现现代化的政党基石,“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具有“整体性—内生型—并联式”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其推进的任务难度和现实挑战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与推进逻辑就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以确保现代化方向、提供现代化动力、增强现代化优势、跳出现代化困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勇于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促进政党领导能力和治理能力同步现代化,为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

从外部性保障条件来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时有惊涛骇浪、暗礁潜流,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我国现代化事业“中断”,推进并实现现代化必须要统筹发展与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时刻警惕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偶发“黑天鹅”事件和“灰犀牛”风险,统筹发展与安全并融入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消除中国式现代化外部性风险影响。进入新发展阶段,尤其要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推进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将安全建设上升到社会主义总体布局高度,使安全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塑造国家总体安全的现代化样态。显然,在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党中央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走发展与安全融合的现代化道路,科学分析、分类应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内外部风险,确保现代化进程行稳致远。

从方法性保障来看,现代化要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的现代化目标战略安排和战略保障。不同于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基于社会矛盾不可调和性出现的现代化“断裂”“错位”和“逆流”现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是一个稳中求进、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更是高质量推进并实现现代化的方法论原则。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立足于中国国情,围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等时代主题变迁,明确任务目标和行动步骤。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四个现代化”到改革开放时期“三步走”战略,从党的十五大提出“新三步走”战略到十九大提出“新两步走”战略,循序渐进地将我国现代化目标置于科学的战略安排中并逐步实现,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迈着稳健步伐前进。可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的方法论原则有效保证了各历史阶段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融合、战略安排的衔接,使我国现代化进程时间表串连成一整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线图,从而使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实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同频共振。

(四)习近平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的价值论逻辑

基于价值论逻辑,习近平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回答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到底为了谁”的问题,从现代化推进立场和归宿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价值导向。

从创造人民美好生活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是新时代推进现代化的根本立场,正如习近平所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回溯我国现代化进程不难发现,增进人民福祉就是我国现代化发展一以贯之的核心立场。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后,全体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得到了极大提高,为追求更高水平的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在新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上,要将“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和“共同富裕实质性进展”作为重要目标,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价值逻辑。

从建成现代化强国来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为建设现代化新国家、新社会谋篇布局。但由于我国现代化进程起步晚、底子薄以及多重任务叠加,注定中国式现代化是“后发追赶型”现代化。在国家现代化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底色,致力于走出一条带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续现代化国家建设,作出提前1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并强调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为新发展阶段国家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看,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任务就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之所以提出“民族复兴”,原因在于中华民族曾经辉煌过,虽然近代以后经历了严重衰败。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实现民族复兴便成为党的历史使命。从根本上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与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是同一过程,党的奋斗史就是一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史和民族复兴圆梦史。在新时代新阶段,推进以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总任务的中国式现代化“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要加快推进“整体文明”导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从促进人类进步贡献中国方案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既立足于本国现代化发展又关切人类现代化进程、服务于人类进步的科学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变革,倡导机遇共享、权责共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政治沟通、经济合作,主动应对世界经济治理、疫情防控、碳达峰碳中和等全球议题,为人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不断拓展现代化路径选择,必将为世界发展中国家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可参考、可借鉴的现代化样板。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

三、习近平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的原创贡献

习近平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的原创贡献在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指引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贡献了世界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的中国智慧,充分彰显了其在理论、实践、世界等维度的独创价值。

(一)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是我国探索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创造什么样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怎样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等重大议题,形成了一系列关于“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发展。在资本主义急速扩张的时代,集中体现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的现代化理论,主要是孕育、形成和建构于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理论批判。换言之,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理论生成于对工业文明时代“资本主义现代社会”运行系统的全面剖析和对后工业文明时代未来社会“现代化”的一般理论建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进步性在于促进了传统社会“人的依附关系”的瓦解,实现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但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化”转型内含着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和弊端,资本主义现代化社会“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其结果仍是掉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对立的“现代化陷阱”。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最终阐明了未来社会现代化形态模式,是“现代社会主义力图实现的变革,简言之就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以及通过消灭一切阶级差别来建立新的社会组织”。习近平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最新理论成果,形成了超越资本逻辑、建构人民逻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质量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行动指南。

(二)创造并指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系统总结历届领导集体探索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围绕“现代化”实践提出了系列重要论述,将我国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高度,创造并指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条道路“新”在它是实现“五个文明”整体联动的现代化之路。党的十九大将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由“现代化国家”递进至“现代化强国”,提出要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高度推进更高水平的“五个文明”整体现代化。这条道路“新”在它是超越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型现代化之路。西方现代化道路是“以西方为中心”、“以资本为逻辑”、“以零和博弈为思维”、独尊“现代化模式唯一”的现代化老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类为观照”、打破“强国必霸”逻辑的开放包容性发展新路。这条道路“新”在它是追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现代化道路,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高品质人民美好生活建构的协同推进,集中体现在把新发展理念全面渗透到新阶段现代化建设实践、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全过程之中。这条道路“新”在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有效治理,倡导形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超越了西方工业文明发展道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困局。

(三)贡献了世界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智慧

现代化是世界普遍性发展趋势,探索和推进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价值追求。较长一段时期,西方现代化模式主导着人类现代化进程,形成了以西方现代化模式为中心、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所主导的世界现代化唯一模式的认知逻辑,导致诸多发展中国家在模仿西方现代化模式中陷入现代化困局。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追赶”和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以“两大奇迹”向世人昭示,西方现代化道路不是世界唯一现代化“普世之路”。之所以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世界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路径选择,原因在于我国现代化之路既是顺应世界现代化发展趋势、又是保持民族独立的自主性现代化道路,充分彰显了世界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共性”和中国式现代化“个性”的有机统一。更重要的是,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与我国现代化同样的从传统国家迈向现代国家的发展道路选择问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成就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参考,“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但世界各发展中国家要基于自身历史传统、发展程度吸收借鉴中国式现代化经验,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决不能照搬套用我国的现代化模式。

猜你喜欢
中国式道路现代化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道听途说
中国式民主
另类行为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中国式性感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