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启国,郭树志,许召敏
从工业考古到工业博览,对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的工业遗产进行评估、保护和适应性再利用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中国对工业遗产的认识最初是在文物语境下开始的,1982 年,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进入国家文物局发布的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为国保单位)中,是最早纳入国家保护层面的工业遗产。2006 年4 月17 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在无锡举行,会上颁布了《无锡建议》,首次从政府层面推动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号召我国各界关注工业遗产[1,2]。同年5 月12 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各文物部门重视工业遗产的普查与保护,标志着全国范围的工业遗产保护工作开始进行[3]。随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具有典型价值的近代工业遗产作为一种新型文化遗产得到重视。此后,文物语境下工业遗产保护工作蒸蒸日上,国保单位中的工业遗产数量不断增加,工业种类也愈加丰富。
在早期对世界遗产名录中工业遗产的研究中,阙维民从国家分布、年录入数、时间分布等方面入手进行统计分析[4],崔卫华等从登录时间、地理分布、产业分布和登录标准等方面进行统计特征研究[5],这些研究对日后从国内建筑遗产名录中开展工业遗产统计分析工作起到了借鉴作用。近年来,有部分学者开始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工业遗产进行研究,青木信夫等在构建中国工业遗产数据库时从前七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中筛选出86 项近现代工业遗产[6],季宏等从前七批全国重点文物单位中筛选出79 项近现代工业遗产进行统计,并从省份分布、行业分类等方面进行简略的统计分析[7]。当前对工业遗产的统计研究多是以世界遗产名录为样本,为数不多的关于国保单位中工业遗产的研究也具有一定滞后性且研究内容并不全面。
研究技术层面,GIS 由于其强大的信息整合、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和可视化表达能力,近年来广泛运用于建筑学、城市规划、地理学等多学科领域,其中GIS 中的各种模型建立、信息分析等功能在城市土地利用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演变[8,9]、评价[10]、结构优化[11]等方面。陈蕊等结合GIS 研究了不同时期交通因素作用下的滇西北传统村落时空分布格局演变[12],黄金川等借助GIS进行中国城市群的发育格局识别研究[13],史北祥等结合GIS 对特大城市中心区的大尺度空间形态分析方法进行了探究[14],还有学者融合3DGIS 和BIM,形成新型智慧城市管理平台设计方案,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15]。1980 年,GIS 开始应用于考古研究领域,可以结合网络传输技术和数据库集成技术,将文化遗产的时空间、影像、高程等多维度信息集成在统一平台上进行管理和研究。国内的遗产研究领域中,GIS 主要应用于文物信息管理保护平台、考古信息可视化和灾害风险评估等方面[16,17]。徐柏翠等结合GIS,以中国4 批次3140 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分布模式进行了定量分析[18],刘抚英、刘静等建立了相关工业遗产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通过GIS 分析工具,对遗产分布进行了统计和特征分析[19,20],为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提供了参考依据。
本文以国保单位中的工业遗产为样本,对其时间分布、空间分布、行业构成和经营与建造类型情况进行统计。然后通过卫星地图获取140 处工业遗产坐标,利用ArcGIS 软件构建国保单位工业遗产数据库并进行相关分析。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环境变迁情况,对国保单位中工业遗产的时空格局特征进行解读,为今后的文保单位中工业遗产的认定、保护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分析,以期促进国保单位中工业遗产时空布局的均衡发展。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国保单位中收录的近现代工业遗产。自1961 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180 处国保单位开始,至今已发布8 批,包含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六类共5088 处国保单位,其中古建筑在数量上最多,其次是古遗址和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本文参考《下塔吉尔宪章》中对工业遗产的定义,从国保单位中筛选出140 处工业遗产作为研究样本1),占总文保数(5058 处)的 2.7%,占比较低,表明我国在文物保护视角下对工业遗产的关注度较低。其中,工业遗产项目录入数最少的是第一批(0 项),录入最多的批数是第七批(60 项),每批录入平均值为17.5 项。基于对八批工业遗产项目录入数的分析,笔者将全国文保单位中工业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划分为萌芽期和发展期(图1)。前五批入选的工业遗产项目数量较少,可见当时工业遗产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2006 年《无锡建议》颁布后,在文物主管部门和学界的共同努力下,工业遗产逐渐被公众接受。2007 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启动,工业遗产受到特别的关注,此后,上海、天津、杭州等城市相继制定工业遗产规划与管理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并开展了工业遗产普查、保护和更新实践的探索[21-23]。自第五批后,国保单位工业遗产录入数量持续增长,在第七批时到达顶峰,第八批录入项目数略少于第七批,录入数量逐渐趋于稳定。
运用文献查阅法和资料收集法,采集国保单位中140处工业遗产的始建年代、地理位置、行业门类和经营类型等信息并导入ArcGIS 软件,建立国保单位工业遗产数据库并制作工业遗产空间分布图(图2)。此外,本研究借鉴刘静等对中国近代工业遗产进行空间化与计量化的研究方法与思路[20],利用ArcGIS 分析工具对国保单位中的工业遗产进行核密度分析2)、平均中心分析3)和平均方向分布分析4),将工业遗产的时空分布格局演变进行可视化表达与处理。
图1 第1-8 批国保单位名单中工业遗产数量统计图
图2 国保单位中工业遗产空间分布图
本研究以1840 年之后对近现代工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节点5)为界限,将近现代工业发展分为七个阶段,各个时期工业遗产数量和占比如表1 所示。其中,清朝晚期工业遗产约占总数的38%,中华民国时期工业遗产约占37%,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的工业遗产约占25%,可以看出建国之前的工业遗产录入数大于建国之后。需要说明的是,1840 年之前的传统手工业遗产数量众多,例如砖窑、手工艺作坊、矿采遗迹等遗产,这些工业遗产通常时间跨度较长、历史悠久但受工业革命影响较小,没有被笔者纳入此次研究范围。
对各个地区的工业遗产项目数进行统计(表2),华东地区工业遗产项目录入数远超其它地区,录入数较高的还有西南、东北和华北地区,录入数较少的有华中、西北和华南地区。省级行政区层面工业遗产分布较多的省份有云南、辽宁、山东和四川,录入数均在平均值(4.5)的两倍以上。录入数量不及平均值一半(2.25)的省份有内蒙古、山西、湖南、陕西、甘肃、海南、青海、广西、西藏和宁夏,其中西藏和宁夏工业遗产项目均为0。可见无论是地区还是省份之间,工业遗产录入的数量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笔者结合国家标准6)、相关学者7)、工业遗产名单8)关于行业分类的相关研究[24-27],将国保单位中的140 项工业遗产分为5 个行业门类、24 个行业大类和若干行业中类(表3)。从统计结果来看,国保单位中工业遗产的种类较为丰富,但不同行业门类和行业大类的工业遗产数量存在较大差异。
国保单位中的工业遗产的经营与建造类型可以分为企业类9)、基础设施类10)、工业相关机构类11)和其他类12)(表4)。
文物语境下全国范围的工业遗产认定与普查工作起步较晚,目前为止只有极少数工业遗存在遗产化过程中转变成国保单位。相对于全国数以万计的工业遗产来说,其时空格局特征并不具备足够的代表性,因此笔者将对比刘静和其他学者对近代城市工业发展的研究,以期得出更为客观的结论。
表1 国保单位中工业遗产时间分布情况
表2 国保单位中工业遗产空间分布情况
表3 国保单位中工业遗产行业构成
表4 国保单位中工业遗产经营与建造属性
3.1.1 近代工业萌芽期(1840~1894 年)
这一时期收录的工业遗产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图3a),沿海、西南和东北地区工业遗产分布特征与刘静的研究结果较为相似,呈现出明显的聚集核心,主要位于在天津、烟台、上海、南京等城市,但华南和西北地区由于缺乏收录样本并未出现明显的聚集现象。综合来看,此时期我国工业发展主要依赖于外国列强,民族工业尚处于萌芽阶段,收录的企业以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工业企业居多(表5),如李鸿章于1865 年创办的金陵兵工厂(图4a),被誉为“中国民族军事工业的摇篮”[28]。
3.1.2 近代工业发展期(1895~1912 年)
如图3b 所示,与刘静同时期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此时期工业遗产在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济南)都有较强的聚集,在西南地区(昆明、兰州)都呈现出弱聚集,但东北(哈尔滨、长春、沈阳)、长三角(上海、南京、杭州)和华南(广州)地区的聚集程度稍弱于刘静,且在重庆、成都、贵阳等地区未出现聚集现象。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工业在屈辱中逐渐向前迈进,收录的工业遗产数量显著增多但多与外资在华的经济侵略行径有关(表5),例如法国在云南强征中国劳工修建的五家寨铁路桥(图4b),因为施工环境过于险恶, 800 余名民工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9]。
3.1.3 近代工业繁荣期(1913~1936 年)
如图3c 所示,这一时期收录的工业遗产分布特征与刘静同时期的研究结果高度相似,在东北地区(哈尔滨、长春、沈阳)、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济南)、长三角地区(南京、上海、杭州)、华中(武汉、长沙)呈强聚集特征,在西南地区(贵阳、昆明、南宁)、华南(广州)呈现稍弱的聚集程度,但西安由于缺乏收录样本并未出现聚集现象。此阶段,我国政府和民族资本创办或修建的企业、机构和设施在规模和数量上都得到了很大提升(表5),如从国外引进技术和设备的顺德糖厂(图4c),是我国第一批机械化甘蔗制糖企业[30]。
3.1.4 近代工业衰落期(1937~1949 年)
此时期收录的工业遗产的数量较上一时期有所减少,具有向西南地区转移的趋势(图3d),与刘静同时期研究结果较为接近,西南地区(重庆、昆明、贵阳)和西北地区(西安)聚集程度都出现激增的情况,东北(长春、沈阳)和长三角地区(上海、南京)都保持较高的聚集程度,但局部地区(长沙、福州、呼和浩特、兰州)未出现聚集现象。这个阶段收录的工业遗产大多与抗战相关(表5),如有着八百壮士英勇抗日事迹的四行仓库抗战旧址(图4d),如今已被上海市政府保护并改造成抗战纪念馆[31]。
3.1.5 社会主义工业初创时期 (1950~1957 年)
图4 国保单位部分工业遗产现状图
图3 各时期国保单位名单中工业遗产核密度分布图
“156 项工程”是“一五”时期我国工业建设的中心,这些项目主要配置在东北、中部、西部地区,少量分布于沿海地区[32]。如图3e 所示,这一时期收录的工业遗产分布特征呈明显的弱聚集格局,东部沿海(上海、杭州、南京)、华中(武汉、长沙、郑州)、西南地区(成都、昆明)等区域聚集度较高,与此时期我国区域工业布局情况较为接近,但东北地区(长春)聚集度较弱,出现较大偏差。这一时期收录的工业遗产以“一五”时期的工业发展成果为主(表5)且大多数为苏联援助项目,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图4e),是我国“一五”时期 156 项目中,动工最早、意义最为重大、规模最为宏大的项目之一[33]。
3.1.6 工业“大跃进”时期(1958~1963 年)
这一时期收录的工业遗产数量较少,华北地区(北京、天津)、东北地区(大庆)等聚集程度较高,其他地区工业遗产分布较为分散(图3f),“二五”时期,国家工业发展的布局仍以内地为重点,鼓励大办地方工业,要“遍地开花”地推进工业化[34],与此时期呈现的弱聚集格局相符。20 世纪60 年代是我国核工业的起步阶段,国保单位收录了核工业行业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表5),例如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建成的原子能“一堆一器”旧址(图4f), 是我国建设的第一项核科技重大设施,它开创了我国原子能时代,是中国核工业的发祥地[35]。
3.1.7 曲折发展时期 (1964~1981 年)
此时期我国工业布局以备战为导向,在纵深地区,即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包括湘西、鄂西、豫西)建立完整的后方工业体系[36]。如图3g 所示,工业遗产主要聚集分布于西南地区和华中地区,在成都、贵阳、重庆等城市聚集度较高,与同时期国家工业发展格局相符。此时期收录的工业遗产多为三线军工企业(表5),如三线贵州歼击机总装厂旧址(图4g), 是全国范围内对飞机主机生产现场保护最为完整、规模最大、占地面积最广的工业遗址[37]。
图5 国保单位中工业遗产各时期分布方向与平均中心移动轨迹图
表5 1840~1894 年国保单位工业遗产举例
近代工业的地理分布特征可通过计算各发展阶段工业遗产的标准差椭圆和平均中心获得。将7个时期的平均中心按照时间顺序连接得到国保单位中国近代工业分布的平均中心移动轨迹,标准差椭圆叠加得到国保单位中国近代工业方向分布图(图5)。与刘静同时期工业分布情况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的结果相比,1840~1912年国保单位工业遗产平均中心偏北,移动反向相反,呈现出向西南移动的趋势,标准差椭圆都呈扩张趋势,在范围上以内地为主,说明此阶段收录的工业遗产由于缺乏沿海地区的样本导致分布以内部地区为中心的格局。1913~1936 年工业遗产平均中心与刘静向南移动的趋势相反,呈现向北迁移的特征,但标准差椭圆在方向和范围上较为接近,说明东部沿海(上海)、华北(天津)和东北地区(沈阳、长春)对工业吸引力增强但缺乏华南地区(广州)的工业遗产收录样本。1937~1949 年间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影响,工业平均中心与刘静相同都向西南移动但移动范围较小,标准差椭圆范围扩张,对应了我国工业内迁和西南地区工业快速发展的历史[38],但西南地区工业遗产收录数量还有待增加。1950~1963年工业平均中心向东北方向回迁,标准差椭圆方向出现旋转且范围由大变小,对应了“一五”时期156 项工业重点项目主要集中分布在偏重于北方的内地大中城市的发展格局[34]。1963~1978 年工业平均中心向西南进行了较大的移动,标准差椭圆方向再次旋转,对应了我国“以备战为中心”将大量军工产业迁移到西南地区的三线建设时期[36]。
本研究对国保单位中的140 处工业遗产进行时间分布、空间分布、行业构成和经营建造属性上的统计,并运用ArcGIS 软件分析不同时期工业遗产时空格局特征演变,研究结论如下:
①在时间分布上,国保单位不同时期新增工业遗产数:清代>民国>新中国。清代和民国时期新增工业遗产数量接近,远多于建国后。
②在地理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格局特征,各地区和省份之间工业遗产分布数量差距明显,华东和西南地区工业遗产数量占比接近一半,宁夏和西藏地区工业遗产数量为0,在今后的普查中应重点关注华南和西北地区的工业遗产。
③在行业构成上,国保单位中工业遗产行业种类较为丰富,可以分为6 个行业门类和25 个行业大类。在数量上,国保单位中各行业门类工业遗产数:运输业>制造业>军工业>采矿业>基础设施。其中,运输业和制造业总占比超过50%,行业大类工业遗产数量占本行业门类比例较高有运输业中的铁路运输类、制造业的食品加工制作类和军工业中的兵工类,其他行业大类数量分布较为均匀。
④在经营与建造属性上,企业类工业遗产经营属性在不同时期可以细分为不同的种类,清朝时期企业类工业遗产主要为官办企业,民国时期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明显增多,建国后则主要为国营企业。工业基础设施类的划分依据为出资方和建造方的归属,清朝时期的基础设施的建造属性主要为中资外建型,民国和新中国时期主要为中资中建型。工业研究、教育机构类工业遗产的经营类型在清朝时主要为外办型,民国之后主要为中办型。
⑤国保单位中工业遗产在当时历史、经济、社会人文等多元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在不同时期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聚集性和不同类型的分布格局。清朝时期工业遗产主要聚集在北京、天津等渤海周边地区,民国时期工业遗产主要聚集在长三角和东北地区,建国后工业遗产聚集核心经历了较大的变化,由长三角地区转移至东北地区,后又转移至西南地区。
总体而言,国保单位中工业遗产收录数和占比呈逐批上升趋势,说明国家文物部门对工业遗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随着国保单位中工业遗产的数量越来越多,国家文物部门在工业遗产未来的发展上需更多的考虑地区分布的均衡性,对于建国以后的工业建筑可以加大普查力度,同时进一步完善和拓展工业遗产的工业种类和经营与建造属性,以此促进工业遗产保护的全面发展。
图、表来源
图1、表1~5:作者绘制;
图2:作者绘制,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审图号为GS(2019)1823 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图3、5:作者参考文献[20]绘制,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审图号为GS(2019)1823 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图4a: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557f640102w6s8.html;
图4b: https://www.meipian.cn/1prk2hwd;
图4c、e:国家文物信息网;
图4d:参考文献[31];
图4f:国家文物局;
图4g:https://new.qq.com/omn/20210308/20210308A046U200.html.
注释
1)统计样本包括用于工业活动所建造的建筑群、厂房、生产作坊、矿采及加工提炼遗址、仓库货栈、能源产生、输送与使用的遗址、交通运输及其基础设施,以及居住、工业教育、工业研究机构等和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
2)核密度分析法用于计算点或线要素在其周围邻域中的密度,是空间点模式分析方法中应用最广泛的非参数估计方法,可以对空间点数据进行密度可视化表达。
3)平均中心是研究区域中所有要素的平均 x 坐标和 y 坐标,对于分析追踪分布的变化,以及比较不同类型要素的分布非常有用。
4)ArcGIS 中“方向分布(标准差椭圆)”工具是指由平均中心作为起点对x、y 坐标的标准差进行计算,来定义椭圆的长短轴,可以根据样本点创建标准差椭圆查看要素分布是.是狭长形的,以及其特定方向,来汇总地理要素的中心趋势、离散和方向趋势等空间特征.
5)对近现代工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节点有:1840 年鸦片战争、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1911 年民国政府成立、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3 年开始的工业“大跃进”和1964 年三线建设的开展。
6)我国现行工业分类来自于国家统计局1984 年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经过1994 年、2002 年、2011 年和2017 年四次修订,现有工业为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3 个大类别,41 个工业大类。
7)天津大学青木信夫等将天津市工业遗产群分为行业门类、行业大类、行业中类三个级别,包括制造业、运输业、水利工程、采矿业等8 大行业门类,饮食品加工、纺织业、冶金、机械制造等11 个行业大类,食品、棉纺织、制药、造船等41 个行业中类。东北大学刘抚英等将我国近现代工业遗产划分为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级别,包括工业、工业相关产业和工业次生景观三个大类,采矿业、制造业、交通运输、采掘沉陷区等11 个中类,煤炭开采、纺织、铁路运输业、采矿沉陷区等84 小类。
8)在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共同发布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二批名单中厘清了200 个工业遗产,包括造船、军工、兵工、冶金、航空、采矿、冶金、铁路、交通、建材等31 个行业种类。
9)企业类工业遗产的经营类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本文将企业类划为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期来研究。晚清时期,以官方为主导开办的企业经营类型可分为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等类型,民间个人所创办的现代企业和传统工业的经营类型为商办类,外国在中国创办企业的经营类型为外商投资类。民国政府时期我国企业分为国营、民营、外商投资和中外合资。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国有企业为主,还有少量苏联、东德援建企业和建国初期的私营企业。
10)工业基础设施类包括道路、铁路、桥梁和市政设施等类型的工业遗产,这类工业遗产通常为政府出资建设,可以从出资方和建设方进行研究(中国政府提供资金划分为中资,外国政府提供资金的划分为外资),具体可分为中资中建、中资外建、中资合建、外资中建和外资外建五种类型。
11)工业机构类包括工业研究和教育机构类工业遗产,依据创办方所属国家的不同可以分为中办、外办两种类型。
12)部分工业遗产为战争期间日本在我国所建立的病毒研究所、军事工业遗迹以及强征我国人口进行矿产资源开采的遗址等,笔者将这些工业遗产划分为其它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