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杨, 王 兴, 陈 玲, 廖 然, 曾卓华, 谢 峰, 文采武, 谢 滔, 曾治军
(1.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核工业四一六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51 2.四川省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四川 彭州 611934)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种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抵抗引起的全身代谢性疾病,属于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不仅影响了体内的血糖代谢,还与循环、泌尿、凝血等全身多个系统的多个疾病发生有关。泌尿系结石在临床并不少见,目前认为其与糖尿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糖尿病患者可能更容易发生结石[1],但关于T2DM患者泌尿系结石的具体分析报道较少。对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近3年来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泌尿系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分析T2DM与泌尿系结石种类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于我院收治行手术治疗的165例泌尿系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术前X线和/或CT检查确诊为泌尿系结石;②初治患者,术后能取出结石进行种类分析;③年龄≥18岁;④临床资料完整可靠。排除标准:①术前已发现1型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②合并肾功能衰竭、肾癌、尿道解剖结构异常等其他泌尿系疾病;③合并其他代谢性疾病、肝硬化或恶性肿瘤;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根据全部患者术前血糖状况和相关诊断标准[2]将患者分为T2DM组和非T2DM组。本研究全部患者均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已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方 法
1.2.1结石种类分析:全部患者入院后根据结石的位置和大小等具体病情选择个体化的手术治疗,采用天津蓝莫德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提供的LIIR-2型结石红外光谱自动分析系统将取出来的结石进行种类分析,由于大部分病例的送检结石为混合性,故本研究根据成红外光谱检测结果确定结石种类,包括草酸钙结石、尿酸结石、磷酸镁铵结石、碳酸钙结石等,比较T2DM组和非T2DM组的结石种类。
1.2.2资料收集:收集全部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高血压史等一般资料,结石部位、数量以及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血尿酸、白蛋白(Alb)、尿素氮(BUN)、肌酐(SCr)、尿pH值等水平。
2.1T2DM组和非T2DM组患者的结石种类分析:全部165例泌尿系结石患者中共有35例患者术前合并T2DM,占21.2%,归为T2DM组,其余130例患者归为非T2DM组。两组患者的结石中以草酸钙结石最常见,占62.4%(103/165),尿酸结石次之(13.9%,23/142)。两组患者的结石种类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T2DM组和非T2DM组患者的结石种类构成比较n(%)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8.0软件分析全部研究数据,定性资料以百分比/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用t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出现尿酸结石的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或关联有统计学意义。
2.2尿酸结石组和非尿酸结石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将全部165例泌尿系结石患者分为尿酸结石组(n=23)和非尿酸结石组(n=142),尿酸结石组患者的年龄、BMI、高血压史的比例、T2DM史的比例、FBG、TG、尿酸、Alb、SCr水平显著高于非尿酸结石组,尿pH值显著低于非尿酸结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结石部位、结石数量、TC、BUN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尿酸结石组和非尿酸结石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
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以是否发生尿酸结石为因变量(赋值如下:“无尿酸结石”=0,“有尿酸结石”=1),各自变量按照表3进行赋值,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T2DM、血尿酸、SCr水平、尿pH值是患者发生尿酸结石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详见表4。
表3 各自变量赋值情况
表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既往临床上主要研究泌尿系结石的治疗手段及清除效果[3],近年来开始逐渐关注到结石的种类方面,分析结石种类可能有助于给广大民众提供个体化的防治措施,是当前研究的热点[4]。红外光谱分析法是当前泌尿系结石种类的主要分析方法[5],其原理在于红光照射某物质时,该物质的分子会吸收一部分光能来转为振动能与转动能,故分析该物质的红外光谱可以显示其结构特性,通常分为草酸钙结石、尿酸结石、磷酸镁铵结石、碳酸钙结石等,本研究结果表明草酸钙结石最常见,其次是尿酸结石,碳酸钙结石、磷酸镁铵结石较少见。
泌尿系结石的形成可能与感染、代谢这2大因素有关,故T2DM、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代谢综合征与结石的形成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6~8]。本研究表明T2DM组的尿酸结石占比显著高于非T2DM组,而两组其他三种结石种类的构成比较无显著差异,提示血糖代谢紊乱可能与尿酸结石的发生有关。对此,我们根据结石种类将全部泌尿系结石分为尿酸结石组与非尿酸结石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T2DM是尿酸结石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验证了T2DM与尿酸结石形成的相关性,这可能是与铵的代谢有关,胰岛素可刺激肾铵的生成,促进钠离子与氢离子的交换,促进铵转运向肾小管的管腔内,而T2DM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影响了铵的生成与转运,更容易出现尿液酸化,此时尿酸更容易析出沉淀,导致尿酸结石的生成,另外T2DM患者的脂代谢紊乱、尿蛋白升高、尿酸的重吸收增多、尿钙排泄变多、低枸橼酸尿症等也可能参与了尿酸结石为主的泌尿系结石的形成。此外,本研究表明血尿酸、SCr水平、尿pH值是患者发生尿酸结石的独立影响因素,高尿酸血症即提示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嘌呤代谢异常,尿酸盐含量升高也相对更容易出现尿酸结石;SCr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肾功能相关指标之一,其值过高提示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肾功能降低,影响了钙离子、铵离子等的重吸收,也影响了尿酸的排泄,参与了尿酸结石的发生;目前认为当尿pH值低于5.5时,尿酸主要出于非离解状态,此时容易析出形成尿路结晶或结石,故临床上建议不要过度服用酸性食物、避免过度运动,预防尿液过度酸化和尿酸结石的形成。
综上所述,泌尿系结石患者的结石种类与T2DM有关,伴有T2DM患者更容易出现尿酸结石,值得临床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