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超林,蔺国争,王磊,豆路行,高景宏
(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a.急诊医学部;b.远程医学中心,河南 郑州 450052;2.哈密职业技术学院 医护系,新疆 哈密 839000;3.哈密市中心医院 急诊科,新疆 哈密 83900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众对健康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急诊医疗作为面向患者突发疾病和伤害进行应急响应、诊疗救治的医疗服务部门,其快速响应时间、诊疗效率和服务质量等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疾病结局至关重要。传统急诊医疗服务面临诸多问题,一方面,在医院外,患者或病区交接往往需要当面纸质送达,120救护的患者信息无法及时反馈到负责接诊的医院内急救中心,院前与院内信息无法实时共享,转归患者的后续治疗难以跟踪;另一方面,在医院内,预检分诊主要依赖人工记录且大多凭借个人经验,急诊护士靠手写记录护理日志,急诊医生的处方和病历亦多是手写,使急诊系统的日常运营和质控管理等效率较低[1-3]。解决上述问题亟须通过信息化技术对医院急诊、分诊预检、急诊重症监护室(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应急救治、急诊住院和出院、随访、急诊质量管理和评价等职能部门进行信息化建设与升级改造,使这些部门能够既各具独立职责与任务,又相互紧密联系,形成一个信息交互、高效协同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4-5]。因此,本研究拟基于急诊领域的需求分析,对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及其支撑要素进行探讨,为进一步提升急诊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提供信息参考。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涉及120急救/患者就诊、预检分诊、抢救/观察/普通急诊处置、留观/重症急救/住院/出院等环节或部门。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信息化需在数据共享与信息交互、功能模块对接、远程协同、系统性能等方面满足现实应用需求。
图1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业务流程
1.1 数据共享与信息交互通过定制化开发标准化信息接口方案、信息传输中间件和数据共享规范,实现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各环节在救护车/直升机、血液库存、医药耗材、医护人员等急救资源和患者病历资料方面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通过数据的跨平台无缝对接和实时/按需交互,辅助急诊部门制定医疗卫生资源的最优调度方案,达到急救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及时处置患者病情、高效应急救治患者的目的。
1.2 功能模块对接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各有机组成部分多为模块化建设,包括急救调度、急救任务信息接收与响应、资源配置、急救任务登记、地理信息定位、院前急救病历、远程紧急治疗、音视频即时通信、远程会诊、患者生命体征监测与信息传输、院内救治、急救资源管理、急救业务管理与统计分析等功能模块,各模块在能够独立运行、维护、升级和管理的基础上,还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不同模块间的无缝对接和业务进度的实时交互。
1.3 远程协同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还包括应急远程医疗系统的部署,即通过急救车辆或直升机上的集成音视频会议和信息传输技术,与院前快速病历、远程会诊平台和医院各类信息系统进行实时交互、信息共享。急救职能部门通过远程医疗网络实时跟进和评估患者情况,针对急救现场和转运途中的疑难杂症或危急重症患者,开展远程多方会诊,并结合院前急救医生的现场检查与诊断,制定最佳治疗方案,进行科学及时的远程紧急辅助治疗,为患者赢得院内救治时间。
1.4 系统性能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由多领域、多类型、多级别信息系统构成的数字化医疗服务综合体,需要与多个相关部门进行数据关联与共享,具有数据接口多样、技术更新迭代快、新老系统兼存并用、内部职能结构复杂、外部链接关系多、安全级别要求高、与其他医疗卫生系统频繁进行信息交互等特点。因此,其对兼容性、可扩展性、安全性、可靠性、人机交互友好性等系统性能均有较高要求。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信息化构建的技术架构如图2所示,涵盖急诊医疗服务与管理部门、急诊医疗保障平台、远程医疗支撑平台和基础信息支撑平台。基础信息支撑平台负责健康医疗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分析,同时关联地理信息系统和医院内部的各类信息系统,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信息化的基础。例如,通过与医院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放射科信息系统等医院内部信息系统对接,将急诊患者的CT/DR、超声、急诊化验等信息实时或按需反馈给现场、转运途中和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可为及时了解患者病情、精准诊断和针对性治疗提供必要信息。远程医疗支撑平台主要可实现急救现场及转运途中与医院急救中心的信息交互、远程会诊与指导。急诊医疗保障平台主要提供医药耗材、血液、运维等方面的保障;而急救医疗服务模块主要包括应急医疗救治、医疗服务管理和急救指挥等。这些有机组成部门通过信息化网络实现应急诊疗相关数据的共享与交互。
HIS为医院信息系统;LIS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PACS为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RIS为放射科信息系统。
3.1 功能定位针对当前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本研究基于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自上而下逐步细化,完成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层级布局和组织架构设计。SOA是一种粗粒度、松耦合的服务架构,作为一个组件模型,可以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服务)进行拆分,并通过各服务之间的接口和协议进行联系。SOA能够使不同服务以一种统一、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根据急诊医疗的业务流程与服务内容,信息化急诊医疗服务体系需具备急诊医疗相关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急诊医疗服务触发评估、急救服务指挥、实时双向音视频会议、信息通信与数据交互、患者全方位救治、跟踪随访、服务质量控制与评价等功能。
3.2 功能框架急诊医疗服务的业务流程将信息化贯穿始终,实现了急诊医疗的及时触发与启动、早期发现与院前急救、院内救治、患者健康结局追踪、服务质量评价与管理等功能(图3)。基于急救呼叫、重点人群监测预警、可穿戴设备监护提示等触发急诊医疗服务启动。然后通过现场急救医生和救护车/直升机对患者进行早期现场诊疗、转运途中监护、诊疗信息采集与传输。在患者转运至医院急救中心后,根据前期的交互信息和通过远程医疗系统进行的多方专家会诊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专科诊断与治疗。随后通过信息化网络对急救患者的生命健康结局进行跟踪随访。基于此,对急诊医疗服务的过程进行质控,对服务质量进行管理与评价,并以此为典型案例对急救医护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以进一步优化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信息化构建及其运行效率。另外,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还包括与区域医疗联盟的协同对接、急诊绿色通道快速接诊、院前院内救治一体化运转等功能模块。
图3 信息化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功能架构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信息化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可通过分诊系统对就诊病例进行应急统计,以分析突发事件的类型、地点、时间、就诊人数及其特征,从而快速总结出发病规律和范围,及时进行现场防控与资源调配。另外,通过信息化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对整个急诊系统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日常演习,包括前哨预警、触发响应、多方对接、信息互通、人员和物资配置、质量控制与安全监督等,可有效提高医疗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
另外,通过信息化急诊医疗服务体系还可对急诊医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与技能提升。例如,在心血管危重患者的急救过程中,通过对照欧美发达国家和我国卫生部门心血管生命支持和救治标准,找出关键问题所在,并在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核心环节的记录、强调与质控,以改善救治流程,从而提升抢救成功率。基于此,将整个抢救流程总结为典型案例,并通过信息化网络传达至医护办公终端,实现对急诊医生、护士、实习医学生等的标准化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急诊医疗服务质量。
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支撑高效率和高质量的急诊医疗服务,因此在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信息化构建过程中,整个服务体系的信息化需要实现兼容性、可扩展性、可靠性、安全性、易用性、灵活性、可维护性等系统性能。信息化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系统性能见表1。
表1 信息化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系统性能
5.1 国家政策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涉及多方面的健康医疗数据与患者隐私,其信息化建设面临“数据孤岛”、敏感信息泄露、权责不明等障碍。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结合急诊医疗服务的实际业务需求,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应的法规政策予以规范、引导。
5.2 数据接口方案面向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涉及多源异构健康医疗数据,需要根据卫生信息交换标准7、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Web Services、集成医疗卫生企业、Database等数据接口标准,结合我国卫生部门的相关标准体系和规范,在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数据接口进行升级改造或定制化开发,针对不同数据类型定义统一的数据接口方案,以便与医疗机构的各类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对接、传输和交互。
5.3 安全保障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所用到的软硬件设备需要满足工业级标准,以保证服务体系内的软硬件终端能够在急诊医疗各类服务场景下安全、稳定运行。在数据安全方面,信息化急诊医疗服务体系需具备医疗级数据加密和安全保障机制,同时根据不同用户角色定制分级权限管理制度,根据权限的不同执行不同层级的操作,有效保障服务体系内各类健康医疗数据的安全。
5.4 专业人才队伍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信息化涉及多源异构健康医疗数据处理、不同信息系统对接、不同功能模块运营与管理等复杂问题,需要大量计算机技术、信息通讯、医学统计、卫生事业管理、软件工程等领域专业人才的参与。因此,联合政府教育部门、高等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网络运营商、IT企业等利益相关方,探索建立既具前沿理论与医学知识又有过硬计算机实践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培育模式,针对急诊医疗服务的业务场景,打造信息化背景下“政-产-学-研-医-用”上启下承的人才培养机制,成为亟待考虑的内容。
随着我国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我国的人群健康和疾病负担形势不容乐观。据统计,中国现有高血压患者2.6亿人,每年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约300万,慢性肾病患者约1.2亿,糖尿病患者超过1亿[6]。中国≥40岁人群现患和曾患脑卒中的人数达1 242万[7]。这些已对我国社会经济、医疗卫生和患者家庭造成了沉重负担。鉴于此,一方面大量人群突发疾病、慢性病急性发作等势必增加急诊医疗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及时有效的急救处置可有效降低疾病致残致死率,获得最佳治疗效果。信息化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软硬件系统等技术实现医疗服务全流程的信息化和数字化,通过充分利用和共享健康医疗数据,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应急诊疗服务相关的信息与资源进行有效收集、传输与交互共享,实现涵盖急诊医疗业务全流程的信息化整合,从而提高急诊医疗服务的效率与质量[1-2,4,8]。因此,信息化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8-9]。
急诊医疗领域目前存在医疗服务负荷重、触发和响应时间长、服务效率和质量低、不同部门间信息互通存在障碍等问题,极大影响了急诊医疗服务的开展与效果。完善的信息化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包括现场急救专业人员调度、有监护和急救装置的急救运输工具、及时高效的院内急诊医疗部门、普通和重症监护病房、跟踪随访系统、稳健的信息通讯指挥系统等要件,涵盖快速触发和响应、健康医疗数据收集传输与交互、专科/专病知识库支撑、远程多方会诊、综合分析决策、后勤保障服务、质控评价和组织管理等[4,9-10]。通过对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信息化构建,可将急诊医疗相关职能部门打造成有机整合、协同运行的系统,具备快速响应、多方协作、远程会诊、综合决策、及时救治、高效管理、不断完善等属性,从而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这已成为当前急诊医疗领域的必然趋势[11-12]。
鉴于急剧增加的急诊医疗服务需求,通过信息化建设打造高效率、高质量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已成为未来趋势。本研究基于急诊医疗服务的需求分析,采用SOA方法对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构架和功能定位进行探索,然后对信息化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功能框架、系统性能、支撑要素等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对打造一体化、数字化急诊医疗服务系统及进一步提升急诊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