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庙乡贤侯肇安与辅仁书院研究

2022-08-03 06:33段文昌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1期
关键词:文庙乡贤书院

段文昌

(天津文庙博物馆,天津 300090)

中国自古重视祭祀,《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文庙是中国儒家思想与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乡贤祠为“奉祀本乡已故贤士之祠堂”。乡贤入祀庙学乡贤祠,归属文庙祭祀体系。祭祀乡贤可发挥崇德、报功、尚贤之社会功效,“古圣王所不敢忽也”。天津文庙入祀乡贤侯肇安品德高尚、行仁仗义、扶弱济困、重教兴化,堪称时人之楷模。

1 天津文庙乡贤祠由来

在我国民间信仰体系中,祭祀名宦、乡贤由来已久。“仕于其地而有政绩,惠泽及于民者谓之名宦。生于其地而有德业,学行博于世者谓之乡贤”,由此可知,乡贤为出生于本地而德业、学行可为乡人楷模者。“祀先贤于西学”相传始于周朝,而最早对乡贤加以祭祀则在东汉末年,时任北海相孔融祭祀甄士然,这成为祭祀乡贤之始。宋元时期的学校以名贤、名臣、贤牧混祀,此类现象也出现在书院。祭祀乡贤始盛于明朝,并在庙学中把名宦、乡贤祀典真正普遍化形成一代制度。

明太祖在江山初定时便行礼乐教化于天下,规定“又令天下学校各建先贤祠,左祀贤牧,右祀乡贤,春秋仲月亦得附祭庙庭。后乃更名名宦、乡贤”。至明弘治初年,名宦祠、乡贤祠逐渐分开。同时,由相应的官员管理两祠入祀,明弘治以后政府明确规定,交提学官定夺。通过专司管理,乡贤祠和名宦祠的祭祀制度进一步发展。

毛奇龄对此最为称道,“惟明制,建学自成均以下遍及州县,较前代之建置无常格者最为周悉,于是哲配递降,由廊庑以外特设名宦、乡贤二祠于宫门左右”,乡贤祠成为庙学组成体系的一部分。庙学形成于公元630年,“贞观四年,诏州县学校皆作孔子庙”。孔庙建置在学校内,设有殿堂举行学礼并供奉、祭祀孔子和历代先贤。庙学对民众实施教化,从而维护道统,历朝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庙学。

天津府学文庙创建于公元1436年,作为地方官学,为庙学合一建制。现存府学文庙实为左学右庙格局,左学是以明伦堂为主的建筑群,右庙则以大成殿为中心。乡贤入祀重其德而非其位,所谓“乡先生殁而祀于社,古礼也。按祀典所载,忠勤报国,孝友宜家,生有补于君民,死无愧于俎豆,宜入乡祀”。公元1565年,天津道黄中建乡贤祠和名宦祠。乡贤祠依附于庙学,其内供奉着以德行著闻、义行善举、助困济民为人称颂的天津本籍贤人牌位。

天津文庙乡贤祠和名宦祠自建成以来,由于文庙历经多次修缮,两祠位置也曾出现变动。笔者所见最早的天津府学文庙乡贤祠图片是《天津卫志》所附《文庙之图》,该图标识了乡贤祠与名宦祠的确切方位。两祠南向,位于大成门两侧,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均为三开间。文庙曾于明万历二十九年重修,据志书记载,名宦祠乡贤祠被移至学旁,即靠近明伦堂一线,“启圣祠与名宦乡贤祀于庙前乎?总之,非体也……迁名宦乡贤俎豆于学之旁焉”。然无图可考,清雍正年间,天津由卫改州后又升为府,另设置天津县。至雍正十二年(1734),在天津府学文庙西侧另建天津县学文庙,从而天津文庙形成两庙并列的格局。据乾隆四年(1739)《天津县志》附图显示,相较于《卫志·文庙之图》,乡贤祠与名宦祠位置发生变化,已不见与大成门并列而祀。历史上天津文庙经重修、增建二十余次,乡贤祠和名宦祠最终形成现有布局,由原在大成门正向两侧,已移至大成门外南两侧,东西相向,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与两祠依附于庙学、崇德报功的作用密切相关。

2 乡贤侯肇安入祀

乡贤是本乡本土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被本地民众所尊重的贤人,其遴选重在品行而非职位。迟至光绪五年(1879),才有了“其人身故之后三十年,然后准请崇祀”的正式制度。若未及三十年,无论子孙有现任列九卿,概不准遽行题准,以杜冒滥。乡贤入祀的程序在明代由提学官管理,清代基本沿袭并进一步成熟,由各省、督抚、学政管理。乡贤选拔过程,经绅民、师生共推公举后,将候选乡贤姓名、履历等如实逐级呈报,上奏朝廷批准方可入祀。

天津府学文庙自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始附主祀乡贤,“褒扬之典不一,而崇祀为尤重,必其理学渊源,节操纯粹,始无愧于俎豆之荣也”。纵观明清时期天津府、县文庙乡贤祠供奉的乡贤完全一致。据志书记载:“府学录呈名宦祠近人十六位,已与天津县祠大同小异,至乡贤祠明人、近人共十一位,竟全同县。”《天津政俗沿革记》列举了府、县学乡贤祠供奉乡贤名单:祀明郑海、倪维成、张愚、王绍庆、汪来、倪尚志、蒋仪,清刘得宁、朱天成、侯肇安、沈兆沄。即明朝人七位,清朝四位,合计十一位,天津府、县学乡贤祠名单完全一致。王守恂曾在《天津崇祀乡贤祠诸先生事略》中写道:“诸君到过文庙,想必看见乡贤祠,此祠内所供木主,均是本乡中有德有望人。”

在这十一位被后人颂扬的津门乡贤中,有以“孝悌”为人称道的郑海、倪维成、王绍庆;有以“赈灾济人之义行”为人称颂的刘得宁、朱天成;也有不乏科举举人甚至进士出身以“他乡为官有功绩、退居故乡有贤德”为人们传颂之人,如明正德九年(1514)进士蒋仪、明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张愚、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汪来、明万历十九年(1591)举人倪尚志,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进士沈兆沄;独有一位因武举人出身凭“善行义举、乐善好施、捐资助学”为人赞颂,他就是乡贤侯肇安。

侯肇安(1758—1828),字泰阶,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癸卯科武举,性至孝,笃诚温蔼,历官山东武定营守备,后告养回津,慷慨好施多义举,力行善事。侯肇安曾捐资修复天津城北门、东门、西门石头路。每遇灾后即施米施药,救济贫乏,“天津一带大水,四方就城内求食者甚众,肇安筹设四门粥厂,煮粥全活五万余人”,日费数百金,两月乃罢。天津地方官将侯肇安义举上奏朝廷,道光皇帝赏赐三品衔。后“创建辅仁书院,修文昌宫,年七十一卒,祀乡贤”。1829年,侯肇安去世的第二年,经报奏朝廷批准,侯肇安入祀天津文庙乡贤祠(图1)。

图1 天津文庙乡贤祠侯肇安牌位(中)

李金藻在《天津乡贤赞》里评价侯肇安说:“人民的大事在教养,侯先生筹划实是万全,但盼家乡有钱的人多做好事,能做好事才不愧有钱。”人之所赖于生之者,只有两事,一曰养,二曰教,“侯肇安设粥厂以养之,设书院以教之”,在那个时代,他的善行确实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高凌雯以诗文闻名乡里,在其《志余随笔》中也曾谈及乡贤侯肇安,对侯肇安的善行义举不吝赞誉。“侯公肇安,以武人崇祀乡贤,实为创见。安公生平义行,如恤贫、如救荒、如培植士子及平治道路,皆先王善政之遗,后世士大夫仿而行之,以惠其乡里者也。修德行仁,奚必问其为文为武耶?”

3 乡贤侯肇安与辅仁书院

天津文庙入祀不同类型的乡贤,乡贤祭祀的都是本地之人,于常人而言不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神话传说,其生平事迹为乡里更容易熟悉、接受和传诵,潜移默化地垂范桑梓,化民成俗,福泽乡里。乡贤侯肇安就是“生于斯、学于斯”情系桑梓文教事业的文庙乡贤代表,他热心公益,颇多义举,其乡贤事迹不仅是赈灾、扶困济弱,尤在晚年捐资创立辅仁书院,殚精竭虑为之筹措经费、呕心沥血操持书院事务,兴学育才,倾力于天津文教事业发展。

3.1 辅仁书院创建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是聚徒讲授、研讨学问的场所,也是地方文化教育的象征,对促进文化教育发展和学术繁荣具有重要贡献。随着清代天津行政体制的变迁,至清代中叶,天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促进了文教事业的进步。乾隆年间,天津科举中试的人数达到了367人,史载“天津士人工于应试文字,近年举人会试者计逾百数,实为天下罕见”。

清道光六年(1826),侯肇安联合进士王天锡、举人梅成栋等人发起重修文昌祠,并将毗邻的天安寺、海潮庵与之合并,改称文昌宫。随着文昌宫的重修完工,其焕然一新进一步提升了此地的文风兴盛,辅仁书院也顺时创建。道光七年(1827),时值天津兵备道金洙奉圣命视察天津府,侯肇安联合王天锡、梅成栋等人提议,于文昌宫筹建书院,汇聚津门学子,邀请学者名士来讲学,以促进津门文教进一步发展,实现“文昌”之目标。金洙欣然同意,在众人操办下,书院很快建成。

辅仁书院名字之由来和意义,金洙认为“辅仁者,望其相辅以仁,而以去伪为急耳”。“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辅仁书院取名“辅仁”二字,寓意天津学业以“仁”来辅助,做到“当知气识为先,文艺为后,品行为本,才技为末。盖伦常者,士之根柢也;敬恕者,学之本源也;根本固则枝叶荣,然后出其所学,足为世用”。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辅仁”所赋予的办学宗旨和目标意义,这才是书院教育之根本,方不负“辅仁”之义。

3.2 辅仁书院教学与管理

辅仁书院建立后,设司事人为行政管理执行机构,乡贤侯肇安位列首位。侯肇安为书院经费筹措、教学与管理事必躬亲、不辞劳苦,终因操劳过度,清道光八年(1828),在辅仁书院祭祀文昌帝君之期去世。据志书记载,侯肇安“身亲经理,不辞劳瘁”,“及期,向明先至,亲视饮膳,必周必至。八年二月三日例为祀神之期,道以下官咸集,肇安进言当道,乞增书院岁费,神智如常,迨各官登舆去,而肇安跌地怛化矣,年七十有一。翌年,入祀乡贤祠”。清道光九年(1829),侯肇安入祀天津文庙乡贤祠。

辅仁书院教育管理比较严格,以求培养出高质量人才。书院每年招生童学子80人,制定《辅仁书院条规八则》《月课学规十六则》,由执事人等遵照办理。书院“酌立朔、望两课”,月初为斋课,月中为官课,斋课经费由郡中绅商捐摊,官考则由道、府、县三级衙门轮流阅卷,捐廉支付奖赏、饭食等费用。官课具体考试流程为“黎明齐集,日暮交卷”。

书院负责人称为山长,辅仁书院的山长由本地延请,史册可查的山长有王天锡、金瓯、王进翰以及梅成栋。至道光十六年(1836),书院设置董事,共计十三人任董事,以黄绍廉、梅成栋为首。

辅仁书院开办经费来源主要是库款生息和学田租金。书院创建之初,经费筹措较难,时任天津道金洙“拨借库款大制钱八千串发质库生息,每岁息钱半数归库本,半充课用”。同时,由知府陈彬、县令沈莲生捐施地计一千一百余亩,以“岁入其租,用助膏火”。然而经费缺乏依然困扰着书院发展,甚而出现“斋课乏经费,山长无薪水”的尴尬局面。清道光十六年(1836),继任天津兵备道王允中为书院筹资,以改善书院经费不足。由此可见,正是热心育人、热心支教的官员和邑绅倾囊相助,辅仁书院才得以发展。

3.3 辅仁书院兴与废

清代天津地区先后创办了三取书院、辅仁书院等书院,对提高天津人口素质和发展天津文化教育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书院的发展,推动了晚清天津科举中试人数的逐渐增加。“数十年来,课第之胜,甲于他邦,大抵得力于书院居多。”1827年,侯肇安等人倡立辅仁书院,举办一年后,成效显著。辅仁书院“人数络绎加增,其中二三翘楚学有进境,转岁列优等者七,游泮者九,未可谓无成效也”。晚清天津书院就课士规模而言,以辅仁居首。

道咸以来,自侯肇安以后,做过书院主讲人有著名文人梅成栋、沈兆沄、吴惠元、杨光仪等人,十余年不受一钱。这些津门文化名人品行才学卓越、力行教化、垂范乡里,对辅仁书院以及天津文教事业的发展与贡献不可估量。高凌雯、王守恂、严修、赵元礼、李叔同等都曾受教于此,后来均成为天津著名学者。清末民初,辅仁书院培养的许多人才成为津门学界的重要人物,对当地传播新学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自道光初年创建至光绪末年,辅仁书院闻名全国,享誉70余载。受新式学堂的冲击,科举废除之后辅仁书院遭裁撤后开办新学,完成传统书院的转型。

4 结语

总览乡贤侯肇安众多义举善行,尤其是极力倡建辅仁书院,兴教育才,造福桑梓,有力地推动了天津文教事业的发展,同时对本土文化知识群体厚植为民情怀、广施善行义举、兴文重教、泽被乡里起到了积极的楷模引领作用。世人因乡贤品德高尚萌生效法之心,历经时代变迁,其典范作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依然没有改变。历代在文庙举行祠祀乡贤、表彰乡贤之礼,以化民成俗、劝导后学,激励乡人崇德向善、追踵其后。天津文庙崇祀乡贤历经明清两代,数百年间仅有11人。光绪以后,天津人议将梅成栋、杨光仪等对乡里做过贡献的名人入祀乡贤祠,终因国家不宁而未果。梳理天津文庙乡贤侯肇安与辅仁书院的事迹,研究文庙乡贤祠入祀乡贤所蕴含的内在文化价值,发挥乡贤文化的积极作用,对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注释

①中文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中文大辞典:第33册[M].台北:中国文化研究所,1979:383.

②骆文盛.骆两溪集:卷12:叙祀典志[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00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684.

③俞汝楫.礼部志稿:卷85下:严名宦乡贤祀[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26.

④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第四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215.

⑤赵克生.明代地方庙学中的乡贤祠与名宦祠[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1):118-123,144.

⑥李之藻.頖宫礼乐疏:卷9:名宦、乡贤祠祭仪疏[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51册.[出版信息不详]:302.

⑦⑫张玉娟.明清时期乡贤祠研究——以河南乡贤祠为中心[D].开封:河南大学,2009.

⑧毛奇龄.西河集:卷66:五贤崇祀乡贤祠记[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597.

⑨欧阳修,等.新唐书:卷十五:志五:礼乐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5:373.

⑩张偀.文庙贤儒功德录:历代名儒传[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89:688.

⑪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中)[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986.

⑬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上)[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52.

⑭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上)[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1126.

⑮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55.

⑯王守恂.天津崇祀乡贤祠诸先生事略[Z].天津:天津社会教育办事处.

⑰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中)[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783.

⑱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上)[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1335.

⑲李金藻.天津乡贤赞[M].天津:天津社会教育办事处,1921.

⑳章用秀.《天津乡贤赞》劝人行善[N].今晚报,2018-01-08(012).

㉑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719.

㉒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上)[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1024.

㉓㉔㉘㉙㉝㉞㊲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中)[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1015.

㉕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中)[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1015-1016.

㉖㉚张丽敏.明清天津地区教育状况研究[M].新北: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9:96.

㉗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中)[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783.

㉛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中)[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1016.

㉜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中)[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1017.

㉟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中)[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1016-1017.

㊱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上)[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1134.

㊳田涛.晚清天津城市书院述论[J].城市史研究,2017(1):167-183,252.

㊴赵宝琪,张凤民.天津教育史:上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58.

㊵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720.

猜你喜欢
文庙乡贤书院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支部+”乡贤护航乡村治理
文庙开笔大典
府文庙:走下神坛,走进民间
靠大多数,还是靠“乡贤”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关于重点保护和重建文庙的建议
别让“乡贤”成“乡党”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