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明上河图》中的空间营造

2022-08-03 06:33郭洋洋王雪洁王荣霞何湘楠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1期
关键词:汴河清明上河图乡野

郭洋洋 王雪洁 王荣霞 何湘楠

(1.安徽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2.南京林业大学家居与工业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公认的千古名画,为研究北宋历史及汴京城布局等提供了高价值的史料。2015年故宫博物院特展《清明上河图》真迹,引得不同学界的人踏破门槛也要一睹其芳容,2018年《清明上河图3.0》以高科技沉浸式体验呈现,故宫不断地开发北宋的这本“社会百科全书”,对于北宋的环境空间进行解读。《清明上河图》这一传世名作,展示的不仅仅是当时的历史景象,同时呈现给我们的还有北宋汴京的城市布局、城乡布局、景观水系营造以及建筑形态走向,与当今社会的名词“环境设计”的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妙,进而反映的则是图像背后的朝代状况、宗教信仰、文化、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对清明上河图中的空间研究分为“市井空间”“景观营造”“建筑形态”三部分展开。

1 《清明上河图》研究背景

1.1 《清明上河图》时代背景

北宋作为中国式的“文艺复兴”,形成了当时世界上最文明、最富有的国度,形成了崇尚儒学的文官政治,理学成了主导社会发展的哲学、方法和价值观是必然的。另一方面大兴农业,沿水开田造房,保持与他国的海上贸易,商贸文化繁荣。正因为如此,北宋的经济、艺术、科学可以说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无论是北宋的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技术,都在潜移默化地为张择端绘制《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画面奠定基础。

1.2 北宋城镇空间营造理论背景

古代的风水理论影响着城市的布局以及建筑的走向、园林景观的营造。风水术在北宋则达到了鼎盛,风水的两大著名流派在此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形成阴阳二宅之说。宋人以阴阳五行之理作为建筑及家居等营建方位、尺寸的原则,得以形成有关营造理论的经典著作,例如《葬书》《宅经》《茔造总录》等。其中涉及了一些科学技术手段,例如指南针、磁偏角。理想的环境激发了丰富的意向,而这些作为一种非理性角度的理论,它涉及用自然中的山、石、植物来控制邪气,在视觉及心理形成天人合一的景象,成为一门复杂的学问,它反映了人们对于自然认知的经验和水平。

根据营造理论确定选址、宅基方位,讲究藏风凝气之地。另一方面决定民居的正背、形象与营建尺寸、色彩,讲究避凶取吉,符合身份。所谓的营造理论有科学的地方,也有一些“伪科学”的地方,充满着细密的规则。而《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汴京,位于黄河以南的豫南平原上,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北宋基于风水学建城选址,并形成了张择端所描绘的汴京城风土人情。

1.3 《清明上河图》图像概况

作者是北宋的翰林画家张择端,描绘的是散点透视法下,北宋开封汴京城的昌盛景象和自然风貌。全幅长525厘米,以全景式构图将北宋汴京的城和乡、陆地与河流、人工与自然、运输与交易等约11.5千米全都浓缩到一个画面(图1)。以虹桥为画幅焦点,记录了从郊外至城内的景象,可将整个《清明上河图》划为城郊、虹桥上下、城墙内外三部分。

图1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范围

2 空间营造之“市”“井”空间

2.1 北宋东京城市概况及影响城市布局因子

宋代蓬勃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景观和城市营建制度的改变,历史资料显示,北宋末有46个城市都拥有10万以上人口,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第一次出现“市民”阶层。城市的空间、时间、思想、礼制的开放,使民众的公共性增强,城市空间的功能性也大大丰富。根据地理位置属性,《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市井”空间可以分为“市”空间城内街市区、“市井之间”城外河市区、“井”空间乡野区三个部分。

2.2 “井”空间

卷首映入眼帘的则是寂静的田野和孤寂的村落,村落旁有苍劲的古树掩映,田间农民耕作,儿童嬉戏,纵横阡陌上商贩、行人匆匆而过,尽管已经阳春清明,但景色依旧肃穆清净。首段是从卷首直至汴河的出现,凹凸泥路一侧分布着茅草屋。它的前面绘有缓缓起伏的土坡。自然空间稍加人工手段,呈现出最原始的风貌,一行送炭人更是衬托出乡野空间的空旷,相较于最后描写的城内空间,人烟较为稀少,有些许荒凉。

乡野的道路较为狭窄,约为4M宽,路面没有铺装,来往的交通与行人十分稀少。茅草屋作为乡野区的节点,分布在平坦的原野旁,这种乡野民居的分布形式与当时农村的经济模式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此地的居民以自给自足的农耕劳作模式,导致需要进行交易的事件少之又少。

2.3 “市井”之间

将“市”“井”相连的是贯穿全画的水系汴河,从远郊绵延至城内,即“城外河市区”。相较于城内的热闹,画卷描绘的城外市区中,漕运景象占据了大半部分。此区域为城市内外提供了大量的物质用品,且商业气息非常浓厚,与乡野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正如上文所说,北宋东京的水运相当发达,坐拥“四水灌都”的美称,横贯东京城东西的汴河,是南北大运河其中的一段,同时也是城市供应、商业经济的主要水路,对这座城市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另外一方面,因为河道众多,所以导致沿河两岸的道路相对狭窄,两旁建筑低矮,构造也略显简单,但远胜于乡野茅草屋。

起初汴河来源于黄河水,黄河水的含沙量是非常高的,黄河水流经此地带来的泥沙导致河床抬高,从而影响了漕运。因此为了保障生命线,得力于人口密度的优势,政府召集大量劳动力,对水系展开定时的河水策略治理,固定时间对汴河进行大规模的疏浚。可见城市对于河水的保护和治理是相当重视的,之前仅仅是为了运输带动经济而疏浚,反观当今社会,因科技发展对水系造成一系列污染等生态问题,值得探究解决。

2.4 城“市”空间

北宋汴京城为“回”字形平面布局,呈现三环套形式,在《清明上河图》中我们观看到的则是外城,也就是入城的第一道关卡,画卷描绘的最后一层内容。从“井”到“市”,不仅仅是地理位置发生了转变,服饰也随之烦琐,以及发达程度越来越高,建筑街道等空间也更为人工化。因为开封人口激增,道路也比其他朝代要窄一些,所以向沿街道路布置的商铺方向发展。城内四条河流,汴河、蔡河、五丈河和金水河通过护城河互相沟通,形成完整的水系。

3 空间营造之景观空间

3.1 景观影响因子——东京汴河的水系与遭运

东京形成的水系统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发展,发达的漕运不仅仅推动了东京城的商业发展,亦形成了特定的自然人文景观。观察《清明上河图》,不难发现,沿河两岸是整幅画卷中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最为经典、丰富的空间,形成了北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河市与桥市。

3.2 自然景观空间

描绘的景观空间序列有节奏感。从郊外广阔的原野,到乡间小道,再到浩瀚的汴河,以及城门外的绿化地带景观,最后以城内稀稀落落的古树木结尾。无论是画卷的描绘还是空间的营造,自然景观使空间更加有节奏,空间序列即原野的空旷、小桥瞬间狭窄、植物的朦胧、汴河的开阔、虹桥的拥挤等。

《清明上河图》中的植物能确定种类的就是柳树,分为垂柳和旱柳,以及郊区的三处竹林。城外郊野风光区域中,展现出一派宁静的农村田野风光。画面中,植物自由生长,展现出自然形态;地面高低起伏,显示出原来地貌;道路曲折不一,河流蜿蜒前进。画卷中心的汴河虽然是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但是其形态弯曲自由,且与原有的运河及自然河流、周边地形有着莫大的联系,形成了集运输与风景相结合的功能,河边布以沿河步道又或是邻水建筑,用植物以及碎石来巩固河堤,关注于水系的可到达性以及丰富的驳岸形式。由此可见北宋东京在水系空间上的先进性及灵活性,在城市水系治理上以及营造上树立了典范。

3.3 人文景观空间

除了自然景观之外,还形成了以人为景观元素的人文景观。沿汴河两岸形成了一些商业公共空间,除了画面中的活动之外,水系承担着各种节日活动场所的功能,很多城市的风俗庆典活动都会在此附近展开,例如清明时节的“上河”,宋人围绕滨水空间展开竞渡水战、水戏表演、水秋千、关扑等,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共同形成汴河的景观空间。另一方面,城内以及城门附近的空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商铺店面,这种商业的交易现象也是构成整幅画卷人文景观的元素之一。当时的道路规划起初就默许了侵占街道这种行为,并且政府还制定了相关政策,也正是因为这些政策,才有《清明上河图》中呈现的街边的植物(图2)、井、搭建的凉棚(图3)。

图2 街道植物

图3 侵街现象——搭建凉棚

其次,图中出现的集市有城门的集市、酒楼的集市、桥头的集市,其中桥头集市主要分布在虹桥附近。北宋对于时间上的自由则体现于此,没有了宵禁,从白天到夜晚商业活动是不会间断的。

4 空间营造之建筑布局

4.1 北宋建筑营建制度

我国遗存的宋代建筑很少见,当今学者对北宋建筑的研究也只能通过其他途径进行,绘画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清明上河图》的史料价值得以运用。北宋时期对于建筑的营建从营建法、营建仪式行为以及营建禁忌入手。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专门写建筑的一本著作,即李戒的《营造法式》。

4.2 整体平面布局及建造样式

北宋东京城的营造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建的,汴河已存于此,建筑则依附于河流以及城墙基于风水理论进行布置,乡野区的建筑则是河边平坦之处。从乡野到汴河,再到城内,平面布局越来越复杂,由单体建筑转变为合院式建筑,建筑的材料、建造工艺也越来越烦琐。反映的则是阶级状态、经济上的贫富差异,与当时的等级制度完全吻合。

通过研究发现宋朝的建筑布局相对来说比较灵活,极富园林色彩;而且宋朝出现了不少新的屋顶样式,例如《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十字坡脊歇山顶、四庇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宋朝很多建筑都使用了接檐的手法扩大空间,将其作为建筑主空间之外的辅助空间(图4)。

图4 《清明上河图》部分平面图

4.3 建筑形态布局

《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大量的北宋东京建筑类型。按照建筑用途分类,可将建筑分为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官署建筑三类。按照属性分类,大致可分为五类:城楼寺院、村宅院、官僚宅院、城市居住建筑以及商业建筑“肆”。其中,对“肆”的描绘占据了篇幅的一多半,按照经营性质的不同“肆”又可分为餐饮店、售卖店、作坊等(图5、图6)。

图5 《清明上河图》中酒楼平面图

图6 《清明上河图》中酒楼绘画样貌

北宋东京建筑有要素形态繁多、类型多元、形态开放交融以及景观复合拼贴的城市特色。乡野区的建筑较为简陋,为单体式民居建筑,用木材支撑,墙身用黄泥进行包覆;城市外市区的建筑已然有了城市建筑的形态特征,采用合院式平面布局,普通官员和商人百姓居住,用加工简单的木构件如柱、梁、枋、析条等用以辅助建造;进入城门后的建筑相当考究,虽然平面形式还是合院式,但在门头以及规模上有所升级。

5 结论

基于《清明上河图》创作的历史背景、作者背景等,对内容中的空间进行研究,分析了从乡野到虹桥,再到城内的“市井”空间变化、景观空间变化,以及建筑营建的变化,得出了北宋东京空间营造背后深层的影响因子主要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朝代政策制度的制定、市民阶层的划分、城市空间和时间的自由等,依附于汴京的水系及漕运活化整体画面空间,呈现出先进的“市井”城乡、景观、建筑空间,共同构成《清明上河图》写实的完整画面。《清明上河图》蕴涵的价值不可估量,呈现的是时间、空间的历史沉淀,需要从多角度、更深层面对其进行挖掘探索。

猜你喜欢
汴河清明上河图乡野
春天的乡野
油菜花开
回到乡野的路上
基于汴河水系的北宋东京滨水商业初探
汴河故道,深埋地下的辉煌
从汴河兴衰看开封的城市发展起伏
《清明上河图》身世传奇:多次入宫曾遭劫被调包
《清明上河图》的盛世记忆
《清明上河图》中埋藏的科技秘密
旅行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