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英,袁 飞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称谓,顾名思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称呼,反映交谈者的家庭或社会关系,借助称谓可以了解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角色、以及亲疏关系。《现代汉语词典》对称谓的解释为:“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1],对其定义,汉语词典提到了亲属称谓及社交称谓。21 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外交流机会日益增加,了解中英社交称谓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影响因素,有利于高效地开展工作,营造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社交称谓指非血缘关系的人表明相互社会关系的称呼。
差异一:中文亲属称谓的泛化使用与英文社交称谓的“直呼其名”。
如表1 所示,中文亲属称谓的泛化使用,用来称呼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以此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比如: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哥/大姐等;而英文亲属称谓只限于家庭内部,英文亲属称谓泛化现象较为少见,但也存在,如清教徒之间互称“Brother”或“Sister”,女性清教徒被称为教父/母的“Daughter”,男性则被称为“Son”,教父/母被称为“Father/Mother”,比如影片《音乐之声》里玛丽亚就称呼其教母为“Mother”。
表1 中英社交通称比较
差异二:受社会角色影响的中文社交称谓分得很细,而英文社交称谓简单明了。
如表2 所示,受社会角色影响的中文社交称谓不仅正式场合使用,日常生活中也屡见不鲜,而英文的社交称谓语在正式场合只有少数的几个,非正式场合可以直呼其名。①中文的职务性称谓分得很细,如:(李)部长、(王)局长、(周)处长、(王)科长等,而英语的职务性称谓多用于正式场合,并且只有doctor,president,director少数的几个。②中文的职称性称谓也比英语多,英语只有Doctor,Professor,而汉语中除了“医师”“教授”外,还有“工程师”“会计师”“经济师”等。③中文每一种职业都可作为称呼语,比如(王)医生,(张)律师,(李)司机,(张)电工等,英文只有professor,doctor,captain 既可用于称谓,也可用于称呼语。
表2 受社会角色影响的中英社交称谓比较
差异三:对称式称谓和不对称式称谓使用场合的差异。
如表3 所示,中文社交称谓使用不对称式来体现职位的高低,同学之间,同事之间使用对称式直呼其名则表示说话双方地位的平等,而英文社交称谓只有初次见面介绍时采用连名带姓的方式,介绍之后,无论是初次见面,或是非正式场合称呼对方时,常用直呼其名来表示说话者试图建立平等关系,拉近心理距离。
表3 中英文对称式和不对称式称谓
中华文化深受儒、道、佛的影响,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强调“仁”和“礼”,中文社交称谓遵循礼貌性原则。“儒家学说注重礼仪、注重为人的辞让之心,讲究群体和谐”[2]。古时候,人们对敬称、尊称使用很普遍,并且纷繁复杂,比如对对方的父亲称令尊,对对方母亲称令堂,对对方的妻子称令正,对对方妻父称泰山,对对方兄弟称令兄(弟),对对方的儿子称令郎、公子,对对方的女儿称千金、令爱等等,今天这些称谓在口语上依然多见。中国社会有着悠久的尊老敬老的传统,汉语“老”字代表着“见多识广、足智多谋”,带“老”字的称呼能够使被称呼者觉得受到了尊敬,比如称呼老年人“老爷爷、老奶奶、老李、李老”等。
但是,在一种文化中礼貌的称谓未必在另一种文化中也同样适用。英美文化中,人们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崇尚个性、平等。1776 年美国独立宣言指出“All men are equal”,可见英文称谓也同样追求平等性。在人们的意识里,“老”意味着“old,useless”,在英语中,如果一位上了年纪的女性被陌生人称作Granny,她会觉得受到冒犯而不悦,因为她们理解为自己被认为老了、没用了。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对家庭、对亲属的依赖性使他们重视家庭和亲情,对非亲属关系的人也使用亲属称谓。刘永厚[3]在2017 年对中文社交通称的使用频率和喜欢程度进行了全国范围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是拟亲属称谓使用频率均值为3.52,受欢迎程度均值为3.46,排名第一,可见中华文化对社交称谓的影响之大。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提到个体在诸如学校、家庭、工作单位这样的群体中保持个人独立或融入群体的程度。中国强调个人服从集体,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或集体利益相矛盾时,往往要放弃个人利益。拟亲属称谓的普遍使用体现了集体主义的倾向,日常生活中使用“爷爷/奶奶/阿姨/叔叔/大哥/大姐/小弟/小妹”拟亲属称谓称呼陌生人能使对方感到受到了尊重,并且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此外,中国人受传统思想影响,认为连名带姓称呼有资历的员工显得不够尊重,而彼此关系又没有达到可以直呼其名的亲密程度,因此在国企中,使用“姓+哥/姐”(如“李哥/李姐”)或“名+哥/姐”(如“浩哥/英姐”)的拟亲属称谓不仅表示年轻员工对有资历员工的尊重,同时希望通过拟亲属称谓缩短彼此距离。
受英美文化影响,美国和英国喜欢直呼其名,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称谓也追求平等、自由,有很强的个人主义倾向。根据国家和地区个人主义排名,美国得分91,排名第一,英国得分89,排名第三,个人主义指数很高。在非正式场合,只要对方不是重要人物,那么第二次见面时往往跨越年龄界限,直呼其名,他们认为这种称呼方式能使双方关系更融洽。
霍夫斯泰德的权力距离文化维度理论,低权力距离在发达国家居多,成员在组织中并不注重地位的高低,下级对上级的依赖性较小,也更容易与上级讨论问题并时常反驳上级。高权力距离国家下级对上级有相当的依赖性,下级不太可能与上级商讨问题,更不太可能直接反驳上级。
根据霍夫斯泰德的研究,中国的权力指数为(89/100),远高于美国的权力指数(30/100),属于高权力距离。中文职衔称谓通常采用不对称式来体现职位的高低,如:“王院长/王院—李建国”表示上级与下级的关系,“王院长/王院—老李”表示年轻的主管和年老的职员,带职衔的等级称谓方式显得客气、生分,使上下级之间无形中保持领导与员工该有的距离。
低权力距离国家,成员在组织中并不注重社会地位的高低,下级对上级的依赖性较小。“欧美企业称呼语的模式比较单一,基本以名字为主。该模式体现的是西方称呼模式的精髓,注重平等[3]”。Morand[4]指出,“美国的一些公司里相互称名的现象正在增进,原因是公司为了体现出其管理体制的平等化,提倡由原来的职衔+姓称呼模式转变为名字”。公司内部员工互相称呼英文名,既避免称谓选择困难,又能消除对上级或长者称谓不当的顾虑,营造平等自由的氛围。美国学者Zipf认为,人们交际时总是倾向于选择既能满足言者完整表达又能满足听者完全理解所需的最少语符,直呼其名的英文社交称谓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称谓是社会转型和价值观念的缩影,不仅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见证并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3]。”
2.4.1 通称
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时代烙印的中文通称相继出现。同志→师傅→拟亲属称谓→先生、小姐、老板→美女、帅哥→拟亲属称谓、师傅、老板→先生、女士等称谓轮番登场。“师傅”“拟亲属称谓”依然深受人们的喜爱,受国际化的影响,“先生”“女士”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使用,比如“先生”现在不仅在正式场合使用,在非正式场合(购物,问路等)频繁出现。
相较于中文社交称谓的复杂多变,英文社交称谓相对比较固定,英语中的“Mr./Mrs./Miss”这些词一直沿用至今。在女权运动的影响下,“Ms”这一不指明妇女婚姻状况的称呼日渐普遍,表明妇女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它是西方女性摆脱附属地位,取得与男性平等权利的产物和标志之一。
2.4.2 零称谓
日常生活中,英文零称谓方式Hi/Hello 很常见,用于一般问候,问路则用excuseme。中文零称谓(喂,哎)这些称谓在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称呼方式。但随着社会文化的影响,现在英文称谓“Hi/Hello!”在中文零称谓中已越来越常见。
情境1:—Good morning,Teacher Wang./Miss Wang.
中文每一种职业都可以作为称呼语,而英文只有professor,doctor,captain 既可用于职业,也可用于称呼语。中文称谓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在潜意识里认为不管任何场合都要礼貌地称呼老师为“某老师/老师”。然而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学生称呼老师为Mr./Mrs./Miss+family name(姓),或直呼其名以示亲切,套用汉语的称谓方式Teacher Wang 不符合得体性原则。
情 境2:—Old grandpa,can I help you?/Can I help you,Sir?
中文称谓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喜欢使用拟亲属称谓来表示对被称呼者的尊重,从而拉近彼此的距离,而英语中的亲属称谓一般不用作称呼语,对于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称呼Mr./Mrs/Ms/Miss+姓或直呼其名,称呼路人或陌生人通常使用“Sir/Madam/Miss/Lady”,例如:影片《Home Alone》里,旅馆的服务员对要登记入住的Kevin 说:“Can I help you,Sir?”,情境2 中使用直译的方式来称呼西方的老人,不符合英文称谓的礼貌性原则。
情境3:—Can I speak to Manager Lee/Stella?
官本位和权本位的影响,中文职衔称谓模式太多,容易指向不清,比如称呼“某某经理”可能不知道指代谁;称呼“张副院长”没有省略副字、称呼某学院的“校长”为“院长”,不确定被称呼者具体的职衔,称呼者容易陷入称呼困境,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和人际关系。英文称谓受人人追求平等的文化影响,无论什么场合,会话双方的地位如何,使用“直呼其名”,指代清晰,符合经济性原则,更有利于沟通和工作。
小小称谓体现着不同的语言文化。中文社交称谓繁多复杂,直呼其名的英文社交称谓简单明了。社交场合中,中文拟亲属称谓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温情,但显示等级高低的职衔称谓一方面容易令人进入称谓选择困难,影响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如果称呼不当,容易影响人际关系。“称谓困境,鼓励使用‘先生’‘小姐’‘女士’等与国际社会接轨的平等称谓模式,这不仅有助于克服当前社交称谓的混乱和缺环现象,有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益于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3]”。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了解中英称谓的文化差异,尊重彼此的称谓文化,遵循得体性、礼貌性和经济性原则,有利于高效地开展工作,有助于避免友善的称谓被误解为不够尊重或过于亲热,有助于形成友好的交流气氛,从而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