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静华
2021年,上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 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上工业”)用水总量①用水总量=取水总量-外供水量。6.82 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0.36%,而2020年为下降3.76%,两年平均下降3.42%。单位产值用水量1.73 立方米/万元,比上年下降9.06%。
分季度看,2021年用水增速趋于平缓。其中,一季度用水受同期低基数影响较大,比上年同期增长5.42%,随着疫情对基数影响减弱,用水增速在前三季度呈逐季收窄态势。第四季度,受自来水生产行业当季用水由降转增带动,全年用水以微增0.36%收官,用水总量为6.82 亿立方米,与2019年相比,两年平均下降3.42%(图1)。
图1 2019-2021年规上工业分季度用水情况
2021年,规上工业35个大类行业按行业年用水规模分为5000 万方以上、500 万方-5000 万方、500万方以内三个梯队(表1)。
表1 2021年上海市主要行业用水及比重变动分梯队情况
1.第一梯队(5000 万方以上):拉动明显,带动结构优化。以石化、钢铁、电力、水生产和供应业与重工业为主,主要特点为:(1)结构偏重,拉动明显。第一梯队6 个行业合计用水量为49699 万立方米,用水量占全市总量的72.9%,结构偏重。全年用水量比上年下降1.14%,净减574 万立方米,下拉全市规上工业用水量增速0.8 个百分点。(2)增速升降各半,分化明显。因深度处理工艺覆盖范围扩大以及“五大新城”为代表的郊区供水负荷提升,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用水量增长2.61%;火力发电、热力生产增加,带动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用水量增长8.45%;以华力、中芯为代表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产量爬坡带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用水量增长8.6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因部分重点企业生产基地节水装置投产、停产检修等带动用水量分别下降12.28%和3.74%。
2.第二梯队(500 万方-5000 万方):用水量增长较快,提质增效显著。第二梯队主要包括汽车、食品、医药等13 个行业,主要特点为:(1)用水量普遍增长。第二梯队近8 成行业用水量增长,合计增长4.82%,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1.1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制造、食品制造、医药制造三个行业用水量分别增长8.12%、6.41%、4.93%,合计拉动全市用水量增长0.55 个百分点。全年,第二梯队合计用水量为15646 万立方米,占规上工业用水总量的23%,比重比上年上升0.98个百分点。(2)提质增效显著,产业良性发展。第二梯队产值总量高,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近6成,比上年增长15.13%,单位产值用水量下降9%,是上海规上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心,也是节水增效的“主力军”。其中,汽车制造业在新能源车辆“推陈出新”带动下,产线扩增、产值增长明显,行业单位产值用水量下降10.25%,降幅在主要行业中居首。
3.第三梯队(500 万方以内):“小而精”特点明显,个别行业水效突出。第三梯队共16 个行业,主要特点为:(1)以淘汰类、限制类行业居多,用水量、产值占比双低。第三梯队中纺织、造纸、家具、皮革、建材等行业,均经历了前期高强度产业结构调整,随着业内“限制类”“淘汰类”落后产能、前道高耗水工艺悉数关停,行业用水规模均偏小,而以华峰铝业、东冠纸业、嘉麟杰纺织等为代表的重点企业在政策引领下积极推进节水技改和工艺升级,带动各行业呈现“小而精”特征。全年,第三梯队用水2824 万立方米,用水总量、产值分别占全市规上工业总量的4.1%、11.4%。(2)个别行业水效全市领先。烟草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因企业集中、产业特色明显,呈用水少、产出高特点,两行业单位产值用水量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
根据全国节水行动计划文件和本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七个高耗水行业依次为:石油、化工、钢铁、电力、食品、纺织和造纸业。目前,上海高耗水行业用水分化明显。其中,石油、化工、钢铁等传统高耗能高耗水行业居第一梯队;食品制造业在城市服务的定位中功能突出,用水居第二梯队;第三梯队中纺织服装服饰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合计用水不足1000 万立方米,占全市比重仅为1.3%。
全年,七个高耗水行业用水32272 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91%,占工业用水比重47.3%,比上年下降2.1 个百分点,工业用水结构呈优化态势。
上海市直流冷却水主要应用范围集中在火力发电行业,电厂取用河湖水、海水作为冷却介质一次性带走机组余热后直接排放回河流、海洋水体。
2021年,上海市规上工业直流冷却水用量66.72 亿立方米,比上年净增5.79 亿立方米,增长9.5%,两年平均微降0.23%。一改“十三五”时期连续多年下降态势,主要是全社会用电量快速增长和外来电调入不及预期背景下,本地火力发电量增长16.69%,带动直流冷却水比上年增长9.5%。
分品种看,河湖水用量51.81亿立方米,增长11.85%;海水用量14.91 亿立方米,增长2.04%。河湖水仍为直流冷却水取用主体,占比77.7%,比上年上升1.7 个百分点(表2)。
表2 2021年上海市规上工业直流冷却水用量和变动情况(单位:亿立方米、%)
2021年,受石油、化工生产负荷下降影响,规上工业重复用水量96.44 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65%;重复用水利用率93.4%,比上年微降0.15 个百分点。
从行业分布看,受生产工序的特性影响,上海市重复用水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工、钢铁和汽车行业,上述四个行业重复用水量占全市的比重为91.7%,比上年下降0.8 个百分点,延续“十三五”下行态势。
上海规上工业污水处理量94648 万立方米,比上年微降0.67%,基本保持稳定。上海污水处理主要为集中式处理,污水处理企业污水处理量90776 万立方米,占比为95.9%,工业企业自身污水处理量3872 万立方米,占比为4.1%。
“十三五”时期,上海工业单位产值用水量累计下降25%,对全市节水增效作出了突出贡献。2021年,上海工业在预期转弱、需求不足、供给冲击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下,继续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水效提升、结构优化。同时,也应看到上海工业正面临部分行业水效偏低、节水空间日益不足,复杂程度加大以及重复用水等部分指标突破乏力等现实困难。
一方面,节水空间日益不足。为响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盼,上海水、电生产等基础性行业需要在满足“水质提升”“增产保供”等多项政策要求下实现水效提升,节水挖潜难度日益加大。同时,石油、化工、钢铁等第一梯队行业均经历前期高强度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关停并转”“腾笼换鸟”等方式置换节水空间已极为有限。2021年,第一梯队单位产值用水量是全市平均的2.3倍,降幅低于全市平均4.7 个百分点,水效带动作用不足。另一方面,微观复杂程度加大。以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为例,为减少传统喷涂除锈造成的空气污染,改为采用水力除锈,用水量激增。在技术进步背景下,节水、环保各领域工作在微观环节易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等情况,平衡难度较大。
2021年,上海市石油、化工、钢铁和汽车四个行业重复用水利用率均超过95%,而剩余31 个行业中,重复用水率超过80%的仅有3个行业,重复用水建设仍有发展潜力。非常规用水方面,上海工业雨水、再生水用量仅42 万立方米,为工业用水总量的0.62‰,比重偏低。
综合各项现实困难,建议工业领域应蹄疾步稳深入推进节水技改,精准施策做好水效提升,强化政策区域协同,打响上海工业节水品牌,为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一要精准施策,促进节水增效。因地制宜、因业施策是节水工作顺利开展、协调资源节约与稳增长关系的关键。建议继续深入开展工业领域水平衡测试、深化节水诊断、梳理节水空间,围绕《用水定额》指引、通过“节水园区”“水效领跑者”等载体创建和多级重点用水户监控体系;“一企一策”强化计划与定额管理,引逼结合推动各领域“技术节水增效”,提升上海单位工业产品用水效率。
二要继续有条不紊推广重复用水、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一方面新旧项目有序推动。依据节水“三同时”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建设规范,推进新增企业建设雨水、污水收集利用系统;鼓励存量企业开展中水回用、园区水资源梯级利用等项目,拓展达标污水厂尾水在绿植浇灌、公园湿地、市政杂用等领域的应用。另一方面培育发展合同节水管理市场。通过项目扶持、财政补贴等方式培育一批专业节水服务企业,推广合同节水示范项目,依托非居民超额累进等价格杠杆和各部联动机制,推动企业由被动节水向主动作为过渡,由行政推动为主向市场调节为主过渡。
落实水环境治理是“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另一项要求,是另一种方式的“节水”。建议发挥政策引领,形成源头共治共管。依托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与上游兄弟省份共抓“水源大保护”,通过河湖岸线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准入机制建设、河岸缓冲区的进一步梳理衔接,及时、主动构建以我为主、辐射中上游,全国领先的“上海标准”“上海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