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瑾琼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口文化素质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人口文化素质越高,越能促进生产技术的改进和生产效率的提升,越能提高经济发展的水平。近年来,伴随着人口规模持续扩大,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合肥人口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大幅提升。合肥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人普”)资料显示,2020年末合肥受教育人口(小学及以上,下同)824.98 万人,与2010年合肥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人普”)相比,十年增加173.52 万人,增长26.6%,比常住人口增速高(25.7%)近1 个百分点。每10 万人拥有大学(大专及以上,下同)文化程度人口2.64 万人,增幅超六成,文盲率下降2.6 个百分点。人口文化素质的提升是人才红利形成的基础条件,将为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普及各级各类教育取得明显成效,义务教育持续巩固,接受教育人数持续增多。2020年末,合肥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高中(含中专,下同)、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分别达247.27 万人、139.93 万人、252.34 万人、185.44 万人。与2010年末相比,受过高等教育人口数量翻番、增量最多,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增加127.69 万人,增长1.07 倍;高中文化程度、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增长较快,分别增加27.20 万人、23.39 万人,比2010年增长24.1%、14.4%;初中文化程度人口略有回落,比“六人普”时减少4.76 万人,下降1.9%(表1)。
表1 合肥市受教育人口总量及增幅(单位:万人、%)
2020年末,合肥每10 万人拥有的各类受教育程度人口为88046人,比2010年增加684人,增长0.8%。其中,最突出的是高等教育群体人口数量大幅提升,每10 万人中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6390人,增加10354 人、增长64.6%,比全国(15467 人)、全省(13280 人)分别多10923 人、13110人,居长三角城市第4 位。每10 万人中小学、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比2010年分别下降8.9%、21.9%和1.2%。
随着合肥教育水平不断发展提高,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得到一定提升,“七人普”数据显示,15 岁及以上人口(下同)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0年,由“六人普”的9.58年上升至“七人普”的10.8年,分别高于全国(9.91年)、全省(9.35年)0.89年、1.45年。在长三角常住人口最多的前八个城市中,合肥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上海、南京和杭州市,高于苏州、宁波、徐州和温州市。
表2 2020年长三角人口前八位城市及平均受教育年限(单位:万人、年)
随着教育环境持续改善,合肥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接受教育,文盲半文盲人口(15 岁及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不断减少,成人文盲率明显降低。2020年末,全市文盲人口34.82 万人,比2010年末减少11.96 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由6.3%下降到3.7%,降幅比全国高1.1 个百分点。文盲人口明显呈现出年龄差异,集中于高龄人群,在60岁及以上人口中,未上过学的近30万人,而在16—59 岁人口中,未上过学的仅9.32 万人。主要原因是1986年才开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部分中老年人未上过学;平均预期寿命增长,老龄人口数不断增加也是重要原因。
随着社会进步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两性受教育差距日渐缩小。“七人普”数据显示,女性接受教育人数持续扩张,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增长最多。2020年,在合肥受教育人口中,女性为390.77 万人,占47.4%,与2010年相比,增加88.67 万人,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大学文化程度的女性人口为114.64 万人,比“六人普”时增加63.1 万人,增长1.22倍;高中文化程度的为61.36 万人,增加12.99 万人,增长26.9%;小学文化程度的为99.93 万人,增加12.84 万人,增长14.7%。
与男性相比,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女性增长更快。“六人普”时,全市每10 万人中,男、女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分别为0.91 万人和0.69 万人,相差0.22 万人;“七人普”时为1.42 万人和1.22 万人,差幅缩小到0.19 万人,其中女性增加了0.53万人,比男性多增约200 人。
城乡区域教育水平不同,各县(市)区、开发区受教育人口数量和质量存在一定差异。2020年末,从平均受教育年限看,合肥市城区人口约为12年,比县域人口约多2.8年,最高的蜀山区比最低的庐江县多4.2年。从受教育人口分布看,城区占绝对优势,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达135.37 万人,比重超过其总人口的三成(35.4%),比全市平均水平高9 个百分点;人数是县域的2.21 倍、三大开发区的2.67倍,其中蜀山区、包河区大幅领先,分别有46.81 万人、45.23 万人,人才实力彰显。
“七人普”数据显示,县域与城区人才差距依然存在,但近年来人才流动发生了明显转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县域高学历人口涨幅大。与2010年比,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整体增长1.47倍,增速比城区高68.1 个百分点。五县(市)中,长丰县、肥西县、肥东县、庐江县分别增长2.22 倍、2.03 倍、1.42 倍和1.04倍,巢湖市增长74.2%。另一方面,高学历人口密度提升。从每10 万人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看,县域为1.44 万人,比2010年增加0.83 万人、增长1.38倍,城区及开发区为3.64 万人,比2010年增加0.81 万人、增长28.6%,县域每10 万人多增252 人。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劳动年龄人口文化素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合肥劳动力整体素质日益提高,受教育水平比其他人群高。2020年,16—59 岁劳动年龄人口中,98.5%受过教育,比全市总体水平高10.4 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升1.7 个百分点。
从学历结构看,大学学历人口数量质量齐升。受过大学教育劳动年龄人口总数达237.97 万人,比“六人普”时增长1.08倍,其中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16.51 万人,增长 1.92 倍;大学人口比例为37.8%,提高16 个百分点,其中研究生比例由1.1%提高到2.6%。高素质劳动力供给将进一步增强未来发展保障,有助于合肥人口红利实现由“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变,打造未来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图1)。
图1 合肥劳动年龄受教育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总数的比例(单位:%)
依靠科学和技术提升人口文化素质,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有助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随着合肥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上升一个档次,全市人均GDP 也翻了一番多,由十年前的4.13 万元扩大到2020年的10.84 万元,不考虑价格因素,增长1.63 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051 元增加到48283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117 元增加到24282元,分别增长1.53 倍和2.41 倍。
经济发展又成为提升文化素质的物质前提,对比可见,各区域人均GDP 和平均受教育年限呈高度正相关,即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其平均受教育年限也比较高。如高新区、经开区、包河区和庐阳区,人均GDP 分别比全市人均水平高31.35 万元、9.57 万元、1.11 万元和5.11 万元,其平均受教育年限也依次高出全市1.93年、1.65年、1.33年和1.11年;庐江县、巢湖市人均GDP 最低,其受教育年限均不足10年。
“七人普”数据显示,合肥常住人口总量十年来增加了191.29 万人,增长25.7%。人口增长促使学龄人口教育规模不断扩大,6-12 岁的学龄儿童数由48.14 万人增加到67.41 万人。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政策措施,全面提高教育普及率,深入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积极为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创造条件,完成五批203 所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创建工作任务;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投入,2020年,全市财政教育支出达197.54 亿元,比2010年增长4.3倍。
加速推进学校改扩建工程,学龄人口教育规模同步扩大,合肥普通高等院校从2010年的44 所、在校生37.26 万人,发展到2020年的54 所、在校生75.97 万人,在校生增长1.04 倍;中小学在校生从65.81 万人增加到100.25 万人,增长52.3%。积极引导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领域,民办中小学、中职学校和高等院校分别达78 所、23 所与17 所。
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合肥平均教育年限最低,大学文化程度人口相对不多,人才实力不强。从2020年的15 岁以及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看,中部六市平均水平为11.5年,处于均值以上的有武汉、太原、郑州和长沙4 个城市,其中武汉市以11.96年位居榜首,太原、郑州和长沙市分别达到11.84年、11.76年和11.52年,南昌市超出11年,合肥市平均受教育年限(10.8年)居末位,比平均水平低0.7年。
从每10 万人拥有的大学文化程度人口看,武汉和太原市均超过三成,分别达3.39 万人、3.09 万人;郑州、长沙市分别为2.9 万人和2.75 万人,合肥2.64 万人,仅多于南昌市的2.5 万人,处于中部省会城市第5 位。
“七人普”数据显示,合肥文盲人口数量比“六人普”大幅减少近12 万人,但横向比较看,3.72%的文盲率在中部省会城市最高,比平均水平高2.21 个百分点,比全国(2.67%)高1.05 个百分点。
文盲人口在性别和地区间也存在差异。首先,仍以女性为主。合肥15 岁以上文盲人口为34.82 万人,其中男性为8.07 万人、女性为26.75 万人,女性占比为76.8%。其次,县域文盲人口数高于城区。五县(市)文盲人口共24.15 万人,相当于全市的近七成;5.68%的文盲率也偏高,城区和开发区合计只有2.09%。
城乡教育一体化深度融合需要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目前劳动人口总的流动趋势还是“农村包围城市”,农村的青壮年通过在城区务工就业,逐渐举家迁移到城市居住,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城市人口越来越多,2020年末合肥城区常住人口达511.82 万人,占全市的54.62%,比2010年提高9.7 个百分点。人口的集中必然带来教育资源的集中,城区教育资源、条件明显优于农村,县域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全市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物质基础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
科学制定教育发展规划。统筹人口和教育发展,依据人口变动趋势和主体功能区的发展规划,优先考虑教育规划,优先解决教育难题,优先安排教育投入,优先支持教育发展;强化高校发展的动力机制,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和财政支持途径,促进高等教育容纳和培养能力的提高,扩大高等教育的增量,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加大对偏远薄弱学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稳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尽可能缩小城乡学校教学硬件和软件的差异,实现本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破解资源配置不均衡,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实现科学发展、优质发展。
深化职业教育创新融合。目前,合肥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外出务工返乡入乡创业创新增长较快,对劳动力形成较大的需求。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目标,提高职业教育的有效性,培养适应市场和农村实际需求的生产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把人力资源优势变成发展优势。
整合招才引智政策。合肥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中部省会城市,也低于南京、杭州等城市,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数量、大学文化程度就业人口比例还需要持续提高。因此,要坚定不移实施人才支撑战略,完善人才引、用政策,使人才不仅能流进来,而且能安心扎根;要整合利用好人才政策,增强联动性,避免交叉重复,对涉及各类人才的引领、引进、引育、引才和补贴、支持、平台管理等政策内容进行优化,减少分割化、碎片化,简单明了、一看便知、一查即懂、一项即成,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
坚持本地人才培育。创新激励机制,大力开发本地人力资源,采取优惠政策吸引莘莘学子育在合肥、留在合肥。持续促进农民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变“外出”为“内需”,激发广大群众创造潜能,为经济建设献计献策,提升高素质劳动力占比,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