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冠钧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北京 100710)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逐步确立起科技立国战略,先后提出了“尖端科技立国”和“第二次科技立国”战略。2013年至2015年,韩国提出了实施“创造经济”的创新战略发展思路,政府陆续出台了《制造业创新3.0战略》及其实施方案,形成了韩国版“工业4.0”的战略体系。这一战略以信息和数字技术为基础,以发展智能制造业、培育融合型新兴产业、打造核心材料及零部件产业主导地位为三大任务,通过推出多项政府扶持计划、制定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路线、扶持中小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等举措,旨在确立韩国先进制造业的全球领先地位,实现韩国在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中的“领跑”战略。
展望未来,韩国科技创新将在很大程度上继续支持其国际经济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在2035年前很有可能超越加拿大和意大利,但从人口、能源、资源、环境等要素供给来看,其继续提升的势头有限。在全球分工体系中,韩国已经步入制造业强国之列,在内存、固态硬盘、Amoled屏幕(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芯片代工、晶圆、化学、新材料等领域都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顶端地位。在贸易领域,随着韩国“创造经济”和“制造业创新3.0战略”的实施,最近几年韩国ICT(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出口出现明显回升势头。随着韩国进一步部署未来发展战略,其在智能制造、融合型新兴产业、核心材料及零部件产业的竞争新优势有可能逐步确立起来。在投资领域,韩国已是名副其实的净对外直接投资大国。韩国的金融实力也不可小觑,其金融发展成熟度在全球位列前十,外汇储备全球排名第九位。最后,从全球治理角度来看,韩国在全球和地区层面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中韩两国在未来发展战略上具有很高的重合度,尤其从出口结构来看,两国在机电产品、汽车等高端制造业门类上具有相当大的重合性,预示着两国未来的产业竞争无可避免;与此同时,两国也在很多领域存在着进一步深化互利共赢合作的可能性,如数字经济、健康养老、文化、教育、旅游、环保等。作为应对之策,中国一方面要对照韩国等先进国家的创新发展战略,通过强化自主创新战略来进一步练好内功,提高实力;另一方面,也要继续坚持走合作共赢的道路,积极推动构建新形势下的中韩关系。
伴随韩国的工业化进程,其经济发展战略也在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进行着不断的调整,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制造业创新1.0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此时欧美和日本的产业结构正处于深度调整,韩国承接了以日用品、纺织、服装等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一阶段,韩国实行以轻工业产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的出口导向工业化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了韩国经济的起飞。
第二阶段:制造业创新2.0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全球先后两次经历了石油危机,迫使西方发达国家加快发展新能源、微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并逐步开始向国外开始转移钢铁、造船、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1973年,韩国政府发布了“重化工业化宣言”,把机械、钢铁、造船、汽车等十大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行业,这是韩国第二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20世纪80年代是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产业迅速发展的时期,韩国承接了电子电气、化工、运输机械等兼具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短短十年时间,韩国完成了从“引进模仿”到“消化吸收改进”的“两步走”。这一阶段,韩国承接了第二和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实行以重化工业产品出口替代轻工业产品出口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建立了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制造强国的“赶超”战略。
第三阶段:制造业创新3.0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逐步确立起科技立国战略,先后提出了“尖端科技立国”和“第二次科技立国”战略,并先后出台了《面向21世纪科技发展的长期计划》《科技发展长远规划2025年构想》《绿色增长国家战略及五年计划》《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绿色能源技术开发战略路线图》等。韩国成为因科技战略而强盛的赶超型发达国家典范。2013年初,政府提出“创造经济(Creative Economy)”的创新战略发展思路,将科技、信息通信技术(ICT)应用到全产业范畴,并促进产业和文化的有效结合,进而促进就业。之后,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重重困难,尤其在韩国制造业开始呈现停滞状态,多个领域受到来自新兴国家转型升级以及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挑战的背景下,受德国“工业4.0”战略的启发,韩国政府在2014年6月推出了韩国版“工业4.0”的《制造业创新3.0 战略》,这一战略以信息和数字技术为基础,以发展智能制造业、培育融合型新兴产业、打造核心材料及零部件产业主导地位为三大任务,通过推出多项政府扶持计划、制定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路线、扶持中小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等举措,旨在确立韩国先进制造业的全球领先地位,实现韩国在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中的“领跑”。
另一方面,韩国对培养第四次工业革命人才也制定了相应政策,包括修订《第四次工业革命新产业创造及产业革新支援法》及《第四次工业革命促进基本法》,重新调整第四次工业革命监管制度创新,改善第四次工业革命支援制度、人才培养计划和失业支援措施。此外,还将新增的50项第四次工业革命新产业纳入“国家职能标准”(National Competency Standards,NCS)的开发,涵盖潜力行业、建筑业、休闲业、服务业、采矿业、通讯技术业、内容业等,具体包含无人机、智慧设施设计、休闲船模生产与设计、海上旅游(包括休闲船模具开发及铝合金休闲船开发等)、交通信息通讯设备建设、水质环境管理、新材料测试、炼钢、板金制造、新产品焊接、光学传感器设备等。
进入60年代,韩国政府大力推行“出口主导型”经济开发战略,飞速提升本国经济,创造了所谓的“汉江奇迹”。在1961-1997年的37年间,韩国GDP平均增速为7.9%①胡祖铨.韩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EB/OL].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http://www.sic.gov.cn/News/456/4220.htm.,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成为极少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
从图1可以看出,1998年和2008年两次金融危机对韩国经济造成重创。1980-1997年的18年间,GDP平均增速达到了8.52%,而1998-2017年的20年间,GDP平均增速为4%;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时,韩国GDP 增速降至-5.13%。其中,1998-2007年这10年GDP 平均增速为4.91% ,2008-2017年这10年GDP增速为3.09%,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韩国GDP增速降至0.79%。此后十几年间韩国经济发展相对平稳,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经济增速为-0.852% ,2021年开始逐步恢复正常。
图1 1980-2021年韩国经济增长率(单位:%)
展望未来,根据各研究机构预测,尽管增速有所下降,但在发达经济体中,韩国发展前景仍值得期待。根据美国能源署发布的《国际能源展望2014》的预测,韩国到2035年的经济规模将达2.33万亿美元,从2010到2035年间的年均增长率可达3.3%,在发达国家中增速最高。①〔美〕理查德·库珀.2035年世界经济展望[J].东北亚论坛,2015,(01).根据韩国开发研究院(KDI)2015年的分析,2011 至2015年韩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为3.1%,未来将逐年下降0.1~0.15%,2026 至2030年约降至1.8%,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减少。在2011 至2015年的潜在增长率3.1%中,劳动贡献度为1%,但到2026 至2030年贡献度将降至-0.2%,将导致潜在增长率下降。另外,预估资本贡献度亦可能自1.3%降至0.8%,生产力贡献度则自0.8%升至约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8年2月发布的预测未来韩国经济的报告也显示,韩国经济虽正在复苏,但潜在增势却在逐渐放缓。韩国的GDP 增值于2017年达到3.2%的最近几年峰值后开始走低,从2018年的3%跌至2022年的2.6%。韩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也将随着劳动人口的减少而下跌,预计从2020年代的年均2.2%跌至2030年代的不足2%。
要准确把脉韩国未来经济走向,就必须分析决定其潜在经济增长的各方面因素,主要由劳动、资本及生产力三大要素组成。当然,粮食、能源资源等要素供给的约束也非常重要。
首先,从科技发展前景来看,韩国具有一定优势。根据彭博新闻社发布的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2018 Bloomberg Innovation Index),基于研发投入强度、制造业的增值、生产力、高科技、服务业效率、科技人员比例、专利活动等因素的总和考察,韩国连续五年蝉联第一。除了专利分项排名第一之外,韩国在研发费用、制造业增加值两项均排名第二,高等教育名列第三,高科技企业密度和研发人员聚集度排名第四。只有生产率分项表现欠佳,排在第21 名。韩国能够连续五年保持第一,不仅是因为强调增加低成本制造业的出口,还有像三星这样大型韩国企业的存在以及对研发的大力投资。进入新世纪的15年间,韩国是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 比重提升最快的国家,当时高居世界第一位。
从包括科技创新在内的综合竞争力来看,根据2020年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出版的《2020年全球竞争力报告》,韩国位列第23位,落后于排名第20位的中国。在过去十年,韩国是少有的主要竞争力指标普遍下降的发达经济体,2007年曾排名第11。根据该报告,韩国在2009-2020年间的创新环境指数(包括创新能力、科研制度的质量、企业研发支出、产研合作、先进技术的政府采购、专利申请)虽然还在第一方阵,但在持续下降,而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则在持续改善。2020年一些指标虽显示出改善迹象,但对于一个发达经济体来说,不同指标之间的差距还是偏大的,比较好的是基础设施(排名第8)和宏观经济环境(排名第2);而劳动力市场效率则持续不佳(排名第73位),其中最大的挑战是劳资关系紧张(在137 个国家中排名130)和较高的裁员成本(排名112)导致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较低(排名第106位)。
其次,从人口因素来看,总人口下降、人口老龄化、不平等现象加剧将导致韩国潜在经济增长面临下行趋势;人力资本开发相对较好,但仍有潜力可挖。
从人口总量来看,根据韩国统计厅发布的“2021 韩国社会指标”,截至2020年12月31日韩国总人口5182.9万人。预计人口增长率逐年递减,到2032年归零,并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
从人口结构来看,随着医疗技术日渐发达,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增势将更为明显,2020年该比例为16%,预计在2030年达24.5%,2040年达32.8%,2060年进一步提高到41%。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数据,从2010年至2040年的30年间,韩国的老龄化速度是最快的,人口年龄的中值将上升13.4岁(详见表1)。另外,根据韩国雇佣劳动部2017年12月发布的“2016-2026年中长期人力供需展望和启示”报告,受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的影响,2016年到2026年的10年间,韩国15周岁到64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218万人。总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人口抚养比由降转升意味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将引发劳动力不足、劳动生产率下降以及内需缩小,同时还会导致储蓄率、投资率降低和生产规模缩减,其结果就是潜在增长率下降。
表1 主要国家人口趋势表
同时,韩国两极化和不平等现象加剧也不利于其潜在经济增长。根据IMF(2018)报告,韩国老年人贫困明显高于OECD 其他国家,年轻人失业率也较高。尽管基尼(GINI)系数低于OECD 平均水平,但已经从2015年的0.295 上升到了2018年的0.345,达到了2012年以来的最高点。教育与创业带来的社会流动性大大下降。不充分的社会保障网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化、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二元化也在加剧韩国社会的不平等。
从人力资本来看,韩国还有进一步开发潜力。世界经济论坛于2017年9月发布《2017年全球人力资本报告——为未来工作准备人才》报告从四个维度对各国人力资本利用状况进行衡量:人力资本能力,主要关注由教育投资所带来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人力资本配置,即在成年劳动力中技能的应用和积累;人力资本开发,即对下一代劳动力的正式教育以及对现有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提升;专有技术,即在工作中专业技能应用的广度与深度。该报告指出,全球人力资本平均开发利用率仅为62%,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都尚未充分实现人力资本对经济的贡献潜力,即平均来说,人类的劳动力潜能还有四成未能充分开发。韩国人力资本开发利用率为69.88%,在130个国家中排名第27位,位于亚洲前列(新加坡11、日本17,中国34)。韩国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2.9年(中国7.9年),劳动参与率62.8%(中国70.7%),劳动者人均产出68655 美元(按购买力平价,中国23845 美元)。在全球逐渐实现机器自动化及智能化的进程中,如果一个国家在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和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做得好,那么将对增强经济发展和提升稳定性大有帮助,简而言之,人力资本会显著增强国家的经济竞争力。显然,韩国如果加大就业政策方面的投资,在增加劳动人口的同时提升劳动市场效率,将对提高潜在生产力带来积极影响。
第三,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使韩国耕地面积逐年下降,粮食自给率连年走低。1965年韩国拥有耕地面积216.3 万公顷,占其陆地面积的23.6%;到2015年,耕地面积已减少至146.45 万公顷,仅占其陆地面积的15%。由于耕地减少,粮食自给率连年走低。2015年,包括饲用粮食在内,粮食自给率已跌至24%。2016年非饲用粮食自给率为48.4%(2010年为55.6%),饲用粮食更是高度依赖进口,进口率高达97%。截至2020年,韩国粮食自给率为45.8%,但如果把大米排除在外,自给率仅为10.2%。韩国农副产品市场也全面失守。据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计算,2016年韩国牛肉自给率为37.7%,13年来首次跌破40%。尤其澳大利亚和美国进口牛肉销量大幅攀升,消费量分别占据韩国进口牛肉市场的49%和42%。①韩国粮食自给率跌破50%,农副产品全面失守[EB/OL].凤凰资讯,http://news.ifeng.com/a/20170207/50658711_0.shtml.
第四,韩国还是能源资源极度贫乏的国家,几乎没有任何化石能源储量,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开发量亦十分有限。能源消费进口率达70%以上,煤炭、石油、天然气几乎都依赖进口。以液化天然气为例,2019年韩国液化天然气(LNG)进口量达到556 亿立方米(其中超过一半来自于中东地区),占全球LNG 贸易量的13%。韩国以全球0.68%的人口,消耗了全球2.6%的石油(全球第8)、2.2%的煤炭(全球第7)以及1.3%的天然气(全球第19)。因此韩国是全球最重要的能源贸易国之一。为了提高本国能源自给能力,韩国政府日益注重发展核电,全球十大核电站韩国占据四个,占全球核电发电总量的6.4%。②韩国:被忽视的“能源大国”[EB/OL].和讯新闻,http://news.hexun.com/2016-11-14/186877255.html.2015年韩国煤电、核电、气电占全部电力消费的比重分别为43.3%、30.2%和21.7%,油电占比已从1980年的超过80%下降至3%,水电与其它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占比则不足1%。③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虽不产石油,但韩国却有着强大的石油工业,2015年炼油能力达到了3110千桶/天,排名全球第7,超过沙特、巴西、伊朗、加拿大等重要产油国。石油制品长期成为韩国最大的出口商品,年出口额超过500亿美元。
第五,韩国是一个国土有限、人口密集、资源匮乏、工业发达的国家,面临较大环境和能源转型压力。韩国是全球第七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仅次于中国、美国、印度、俄罗斯、日本和德国。韩国总统文在寅上任后,韩国提出了不鼓励使用煤炭和核电,更偏好天然气和水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新能源战略。2017年12月,韩国能源部发布了《2017-2031年电力供应计划修正草案》,计划在未来15年内将可再生能源占比增加至20%,天然气发电占比由2017年的16.9%增加至18.8%。主要政策包括对煤炭和核电征收环保税,同时减免或消除天然气进口税来使更清洁、安全的资源占能源构成的更大份额,逐步降低对煤炭和核电较高的依赖性。④韩国计划转向可再生能源 但煤电发展仍强劲[EB/OL].中国煤网,http://www.mtw001.com/tj/gjmttj/35398.html.如果韩国把能源转型作为较强约束的话,势必也会影响其潜在经济增长。
作为近邻且仍在上升的发达经济体,韩国未来发展将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须加以重视。从韩国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对中国的可能影响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梳理。
从2013年开始,韩国代替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逆差来源国。据韩国海关统计,根据韩国海关(Korea Customs and Trade Development Institution)资料,2021年前4个月,韩国货物进出口额累计为3846.3511 亿美元,同比增长18.06%。其中,出口1978.2894 亿美元,同比增长18.87%;进口1868.0617 亿美元,同比增长17.22%;贸易顺差110.2277 亿美元,同比增长56.08%。对比两国出口结构会发现,中韩两国在机电产品、汽车等高端制造业门类上具有相当大的重合性,也预示着中国和韩国在未来的产业竞争无可避免。中国政府在产业升级上也制定了宏伟战略以重新塑造中国在制造业的优势并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现如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对象。一旦这些产业走向成熟,不仅会通过进口替代与韩国企业竞争中国市场,还会进而与韩国企业争夺全球市场,这对于外贸依存度极高的韩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走向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中韩之间的产业竞争性将逐渐大于互补性,中韩必然会在很多领域产生碰撞。
从现实来看,面对正在发生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中国正在很多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全面超越韩国。过去数年,腾讯、阿里巴巴、谷歌等全球互联网巨头们正斥资在全球各地建立数据中心。2014年12月,阿里在香港的数据中心建成落地,2017年6月,阿里云宣布将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建立数据中心。腾讯建立海外数据中心是在2014年,但是快速布局是在2016年。腾讯云数据中心目前已部署16个地域,包括巴西圣保罗、俄罗斯莫斯科及印度孟买等地。而韩国在人工智能和云服务方面,已远远落后于中国。可以说,中韩之间经济和产业竞争加剧并不是中国面临的最大风险,由经济和产业竞争加剧带来的地缘政治风险才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问题,朝核问题、萨德问题就是最好的例证。
中韩两国间早已形成紧密的交流合作关系,且韩国经济更多依赖中国经济,韩国未来发展更离不开广袤的中国市场。因此,尽管在各自未来的发展领域存在着重合竞争关系,但双方在良性竞争的同时还有很多领域可以进一步深化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首先,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将为韩国企业提供更多机遇,有利中韩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说,背靠开放的中国市场也将是韩国相对于其他发达经济体进一步崛起的历史机遇。其次,从环保角度来看,两国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加强民间交流合作,共同促进环保事业发展。第三,利用新技术进一步替代人工的发展趋势,共同探讨应对人口老龄化、医疗养老等问题。第四,基于共同利益促进东亚经济共同体建设,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和繁荣。第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以满足未来对人才的需要。“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国际发展合作平台,韩国企业可以利用自身产业优势,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去,尤其可以与中国企业探索新的合作领域和合作模式,如开展第三方投资与合作。
2008年以李明博访华为契机,中韩将两国政治关系从卢武铉时期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提升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之后,两国关系一路高歌猛进,在经贸、社会、文化、环保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2015年两国正式签署中韩FTA,把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向了高潮。但是,随着2016年“萨德入韩”事件的持续发酵直至韩方不顾中国强烈反对执意部署萨德,两国关系瞬即降到冰点。目前,朝鲜半岛局势开始缓和,中韩关系也正在出现转圜迹象。未来要推动中韩关系继续朝着睦邻友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正确方向发展,需要双方都有正确的政治判断。对中国来说,关键是要以实力求和平、用智慧引领世界向着美好前行。为此,中国一方面要对照韩国等先进国家的创新发展战略,通过强化自主创新战略来进一步练好内功,提高实力;另一方面,也要继续坚持走合作共赢的道路,积极推动构建新形势下的中韩合作关系。
要成为制造强国,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与韩国在彭博新闻社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中独占鳌头相比,中国与韩国还有较大差距,拉后腿的主要是制造业的增加值、研究人员比例等。中国目前在一些核心材料和零部件产业上还受制于韩国。例如,韩国三星和海力士控制了全球内存颗粒80%的市场,处于绝对垄断地位,价格也完全掌握在韩国手中。因此,“进攻原本就是最好的防御”,在国际竞争舞台上尤为如此。目前,美日等发达国家都在大力发展以物联网、工业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新能源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中国的发展方向与这些国家基本一致,在新的工业革命中中国不再缺席。不仅不缺席,中国还必须在新的工业革命中“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才能让中国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和先机,实现“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的总目标。
当前可从四个关键点着手:第一,加大研发投入。与韩国4.53%的研发投入相比,中国2.14%的研发支出水平显然还有较大提升余地。第二,加大教育投入,尤其是创造力而不是记忆力方面的教育投入。与韩国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2.9年相比,中国的7.9年还有很大发展潜力。第三,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各类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第四,要引导各类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中国企业要成为市场的领导者而不是跟随者,就必须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形成核心竞争力,从而引领行业发展。
中韩关系,不仅受到两国各自国情的影响,也受到国际格局的制约,尤其受到域外因素——美国的制约。“不谋全域者,不足谋一域”,中国既要深耕中韩合作,更需要在全球治理和区域合作上发挥积极影响。
在全球治理层面,中国要继续为分化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采取中国行动。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不能再无视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带来的严重的全球性失衡问题。但是,在之后各国应对金融危机以及债务危机的过程中,似乎并没有找到应对全球性失衡的良策,反而将更多的矛头对准了全球化,并伴之以不断升级的全球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密集出台的各项对外政策更是使全球化面临倒退之虞。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倡导的开放与协作精神更加难能可贵。中国提出的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是把这一理念转化为行动的过程。经过多年实践,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接受并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它将主要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投资便利化合作、新型产能合作以及新型治理模式来引领更加包容、均衡、共享和可持续的新型全球化之路。此外,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事关人类长期发展的议题上也发挥着积极作用。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必须运用世界的眼光和格局来谋事,继续致力于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扎实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在中国大力推动和塑造的全球大势下,韩国不能不想与中国合作。
在区域合作方面,作为地区大国,中国要继续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致力于打造东亚经济共同体(EAEC)。虽然地区国家面临政治互信不足、大国竞争加剧的困境,但正是因为有困难才更需要大国有担当,引领地区发展正确方向。以“东亚经济共同体”为长远目标的东亚经济一体化仍是各国的共同利益所在,是地区和平、稳定、繁荣的根基所在。在这方面,中韩有着共同的诉求。中国领导人在最近几年东亚领导人峰会上也提出了实现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路径以及中国方面的诚意,对韩国当年的倡议进行了积极的回应和跟进。2022年3月10日,尹锡悦当选新一届韩国总统,中韩关系也将揭开新的篇章,面对百年未有之世界大变局,未来中韩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合作:一是加强政治对话,构建高度互信的伙伴合作关系;二是进一步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打造中日韩单一市场;三是扩大产业投资合作,打造互利共赢的产业链及供应链;四是加强可持续发展合作,打造普惠包容的东北亚地区格局;五是扩大人文交流合作,凝聚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