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月华,孙志明
青少年是我国人工流产的高危人群,最新调查显示,年龄≤25岁的人工流产者占同期人工流产总数的38.43%,其中,未婚比例84.46%,未育比例82.12%,重复人工流产比例41.87%,人工流产次数最多可达6次[1],通过科学避孕遏制人工流产、保护未婚女性的生育力已势在必行。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也表明,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少年具有性观念开放、避孕知识缺乏和避孕需求激增等特点,亟需加强科学避孕健康教育[2]。对此,本课题组采用大学生最希望的讲座方式[2],走进大学校园,开展了科学、实用的健康教育,结合讲座应用效果评价探讨我国高校科学避孕健康教育的适宜模式。
1.1 研究对象选择南京市某高校电子工程学院2021年10月新入学的大一学生242名,知情同意后自愿参加本研究。
1.2 课程设置参照国内外最新指南设置讲座内容[3-5],通过理论知识讲解、典型案例分析、避孕器具使用现场演示、观看科普影片和互动问答等多种形式,对上述对象开展1.5 h的科学避孕专题讲座,系统介绍了“为什么要科学避孕”、“怎样科学避孕”、“意外妊娠了怎么办”等知识。
1.3 调查方法调查采用的是课题组统一制定的《大学生避孕能力和需求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网络问卷,对学生培训前后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动态调查。
1.4 质量控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制定完善的问卷内容,网络问卷中设有逻辑限制和跳转等功能,并在问卷开头设有指导语,明确说明本调查的意义和要求,使调查对象积极配合,最大限度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1.5 统计学方法从问卷星平台中导出本次调查全部数据,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定性资料用频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基本情况242名学生参加本次讲座,讲座前收到有效问卷242份,其中男生130名,女生112名;讲座后收到有效问卷178份,其中男生90名,女生88名。讲座前后男女性别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P>0.05)。
2.2 避孕知识认知情况问卷中共设置了11道有关避孕知识的判断题,讲座前的回答正确率为11.57%~61.57%,其中仅有1题正确率在60%以上;讲座后的回答正确率为37.08%~95.51%,其中仅有3题正确率未达到60%,其他题目正确率均在70%以上。讲座前后避孕知识的认知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图1。
图1 讲座前后避孕知识的认知情况比较
2.3 常见避孕方法的掌握程度讲座前后对9种常见避孕方法的掌握程度进行分级考量,从低到高依次为“不知道”、“听说过但不知道使用方法”、“知道使用方法”。讲座前半数以上的对象不知道宫内节育器、长效避孕针、皮下埋植剂和外用杀精剂;尽管有些避孕方法听说过但不知道使用方法,其中避孕套和紧急避孕药占比最高,分别为55.79%和52.48%;而知道使用方法的比例普遍偏低,比例最高的前5位为避孕套、体外排精、复方口服避孕药、紧急避孕药和安全期避孕,最高仅为34.71%,其他4种方法知道使用方法的比例均在10%以下。讲座后仅有极少数对象不知道这些方法,大多数都已知道使用方法。对讲座前后不同避孕方法的掌握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图2。
图2 讲座前后不同避孕方法的掌握情况比较
2.4 选择避孕方法时的关注点讲座前对象选择避孕方法时的关注点按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避孕效果(78.93%)、不良反应(66.53%)、使用方便(34.71%)、医生推荐(26.03%)、产品价格(20.25%)和额外好处(15.29%);讲座后变为:避孕效果(92.13%)、不良反应(77.53%)、使用方便(37.64%)、额外好处(23.03%)、产品价格(18.54%)和医生推荐(11.24%),见图3。本题为多选题,采用多重响应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后进一步分析比较,提示讲座前后选择避孕方法时关注点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74,P<0.01)。
图3 讲座前后选择避孕方法时的关注点比较
2.5 避孕方法的选择意向讲座前对象选择避孕方法的意向按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避孕套(60.74%)、安全期避孕(7.85%)、体外排精(6.20%)、复方口服避孕药(4.55%)、宫内节育器(2.07%)、皮下埋植剂(2.07%)、长效避孕针(1.24%)和紧急避孕药(0.83%);讲座后有所变化,依次为:避孕套(53.37%)、皮下埋植剂(11.80%)、复方口服避孕药(11.24%)、宫内节育器(8.99%)、长效避孕针(4.49%)、紧急避孕药(2.25%)、安全期避孕(2.25%)和体外排精(0.56%),见图4。讲座前后避孕方法的选择意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404,P<0.01)。
图4 讲座前后避孕方法的选择意向比较
青少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是孕育下一代的重要人群,保障他们的生殖健康是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国家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6]、《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7]、《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8]、《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9]等文件中均明确要求加强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新发布的《中国计划生育协会2022年工作要点》[10]中也明确将开展未婚人群人工流产干预专项行动,减少青少年意外妊娠和人工流产作为重要任务。大学生是我国青少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备受关注的性与生殖健康问题易发人群。但是,我国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尚缺乏统一模式,多数知识来源于网络,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事实上,大学生更希望通过学校来获取相关知识。宋桂红等[11]研究表明女大学生希望通过学校获取生殖健康知识的意愿排在第1位,高于其他获取途径。戴炳媛等[12]的研究也提示学生最希望从学校获得更多的性教育(64.71%)。本课题组前期调查也发现大学生希望在学校通过讲座等形式获取相关知识[2]。然而,2020年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等单位共同发起并实施“全国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调查”,调查报告显示有23.50%的大学生不确定有无学校性教育,同学们对性教育的整体评价不高,仅约1/3的大学生认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由此可见,学校性教育任重道远,需要进一步探索适宜的教育模式。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避孕知识欠缺,避孕能力不足,通过讲座方式开展健康教育,即时效果显著,一是在避孕知识方面,无论是基本避孕知识的认知正确率还是常见避孕方法的掌握程度上都有了显著提升;二是在避孕态度方面,大学生选择避孕方法时更关注避孕效果、不良反应、使用方便及额外好处等产品的内在特点,而淡化了医生推荐、价格高低等外在因素,同时,意向性选择高效避孕方法(宫内节育器、皮下埋植剂、长效避孕针、复方口服避孕药)的比例显著增加,而选择非高效避孕方法的比例显著降低,这与《青少年避孕服务指南》中倡导青少年使用高效、长效避孕方法的要求是一致的[3]。基于“知识-态度-行为”模式,避孕知识的提升和避孕态度的改变将会对今后的避孕行为产生良好的铺垫作用[13-15]。
总的来看,本课题组开展的专题讲座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由经验丰富的医学专业人员讲授、互动性强等特点,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欢迎,快速促进了大学生科学避孕素养的提升,是一种简单易行、方便推广的健康教育模式。但由于讲座时长有限,很多固化的知识和观念在一次讲座后尚未达到根本性的逆转,如“人工流产也是一种避孕方法”、“宫内节育器会影响生育力”、“短效口服避孕药会引起肿瘤等不良反应”这些问题的回答正确率在讲座后仍低于60%;意向性选择避孕方法时,尽管高效方法的选择比例有所上升,但以避孕套为主的非高效方法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有必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建立长效的健康教育机制。有研究表明,在传统健康教育讲座的基础上,联合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养成,且具有明显的成本效果比较优势[16-17]。本课题组前期聚焦科学避孕,也基于微信平台开发了“避孕安全微平台”公众号和小程序,能够提供“微知识”、“微服务”、“微监测”、“微资讯”、“在线专家咨询”等全方位的避孕节育服务,讲座期间得到了大学生们的踊跃关注,今后,将进一步比较不同模式的应用效果,探寻大学生科学避孕健康教育的最佳途径。
我国未婚青少年人工流产形势不容乐观,全社会都应重视包括科学避孕在内的青春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学校应积极发挥健康教育主阵地的作用,组建专职或兼职的生殖健康教育师资团队,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设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讲座课程,普及生殖健康知识,促进大学生健康素养普遍提升。